虽 然当时还没有'武术”这个名词,仍以“武艺”代称,如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二回中 写道:“史进十八般武艺……,学得精熟气 除了仍称“武艺”外,还把“武艺”概括 为“十八般'(弓、弩、枪、刀、矛、剑、盾、斧、钺、戟、鞭、铜、挝、殳、叉、钮头、绵绳、白 打),但这实际上就是“武术”了。
历史上对武术的称谓是不相同的,夏、商、周时称拳勇、手搏、角力、斗勇;春 秋战国时称技击、相搏、手战;秦汉三国时称武艺、角抵、手格;两晋南北朝时称讲 武、武艺、相扑、拳法;隋唐五代十国时除上述称谓外,还出现了拳捷、试扑;宋元 时除武艺、武事、角力、角抵、武技、相搏、手搏、相扑称谓外,又出现了摔跤和打套 子的名称;明清时又增加了白打、使拳、使艺、拳法、把式、对力或对拳;近代称武
6 荆楚文化丛书
荆楚武术与竞技
术、国术、国技、把式或功夫;当代大陆称武术,港澳台仍称国术。概括地说,武术 经历了从“搏击”到'技击”到瞰艺”,最后演变成“武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 阶段,使武术从一个人类社会发展到_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逐步发展成为具 有中华民族特点的历史产物,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精粹之一。“武术” 是“搏击”、击”、“武艺”的最高层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与 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作用目的不同:'搏击”是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生存,以实战为目 的而进行的有一定攻防技能的生死搏斗;'技击”是以实战攻防为主要目的,具有 较强的实战攻防技术技能,直接为实战服务;“武艺”是以实战需要为主要目的, 是实战动作的规范、精炼与提高,主要用于练兵与武备,同时兼有技艺的表演; “武术”虽然也有为军事服务的一面,也继承了攻防技击的特点,但其主要目的则 是为了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延年益寿。
(二) 动作功效不同:'搏击”、“技击”、“武艺”的动作都力求在实战中有取胜 之实效,而“武术”动作虽然含有攻防技击的意义,但主要是为了通过运动强身健 体、愉悦身心、延年益寿。前者主要作用于社会,后者主要作用于人体;前者的攻 防技击一般没有固定的技法与完整的固定套路,后者则有攻防技击的、完整的、 固定的程式,也有各种项目的多样化的套路。
(三) 理论研究的差距较大:“武术”的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大量的武 术著作问世,如程宗猷的《耕余剩技》,吴殳的《手臂录》,俞大猷的《剑经》,戚继光 的《纪效新书冷;“武艺”虽也有一些专著,但多是某一武艺单项习练的一般性记 述或简单说明,“技击”与^击”则没有发现有专门的文字记载。
(四) 训练方法与形式不同:“技击”和“武艺”在训练方法上多是某一或某几 个身体部位机能技巧动作的组合,而“武术”则是全身协调动作的组合,有十分讲 究的功法与基本功专门训练;训练形式上“技击”与“武艺”多是练兵或武备的从 属,服从于实战需要;“武术'则多以民间社团组织的形式出现,并因此而形成了 不同的流派。
(五) 产生的根源不同:'搏击”、'技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 物,不是中国所特有,如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等古代社会,就先后出现了角力、 角斗、格斗、拳击、斗刀、斗剑等搏击和技击形式;而在中国则是从“武艺”的出现.
引言7 置术”词意的历史流变才开始有了中国自己特有的技击方式,并由这种方式逐渐发展到“武术”形成。 这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营养滋润下发展和完善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运动形 式和文化遗产。正是由于有了以上的一些不同之处,所以武术成为了世界体育 运动中独具一格的运动项目气
“武术'一词最早出现在《昭明文选》卷二十,即:“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只 是泛指军事,是偃武修文的意思。然而,在1915年3月19日的上海《申报》副刊 上,出现了一篇由陆士谭撰写的名为《冯婉贞》的文章,说晚清北京谢庄有个叫冯 三保的人,精通技击。“冯有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而自幼好武术,冯之技, 女无不习,习无不精。”从此以后,“武术'一词作为专有名词被逐步使用。武术一 词的定义,是在1988年12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研究院、中 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武术学术专题研讨会”上定义 的。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 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① 蔡仲林、周之华主编,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教材《武术》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6月。
第一章 荆楚武术溯源
第一节生存需要是武术产生的重要因素
中国武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之中。以狩猎为主的 原始人类,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为了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不仅需要练 就徒手擒杀野兽的本领,而且还需要创制大量的具有利刃尖锋的生产工具,并使 用这些工具捕杀野兽,以获得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工具的产生是在人类长期 的狩猎过程中感受到,仅以人徒手搏击捕杀野兽难度较大,而掌握使用工具会给 人类带来捕杀的便捷,因此人们便依据其在实践中的需要创制了工具。徒手搏 杀和使用工具搏杀野兽,使人们逐渐从中摸索到一些基本技能,于是人们便进一 步完善这些技能,并将这些技能传授给后代。这就是武术的源头。
从考古学发现中我们可以得到证实。目前,在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是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元谋人已经能够制造简单的石 器。其次是蓝田人,距今约100万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蓝田人能够制造石 器和使用火。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中 发现了数以万计的石器,有人工打击制作的痕迹,使用的原料有脉石英、砂岩、石 英岩、燧石、水晶等,类型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制造加工比较精致,形 制也较固定。此外,还有石核、石片、石锤、石钻、雕刻器、石锥、石球等。遗址显 示北京人已经能保存火种。丁村人距今约10万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附 近的汾河两岸。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丁村 人的石器较粗壮,石器类型有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器原料主要为角页岩,属 石片石器系统。丁村人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石球百 余枚,其中的一些石球被现代学者们认为是用于制造绊兽索的。这种绊兽索一 般是由木杆、绳子、石球组成,或者不用木杆只用绳索绑住石球石块,与后来武术 器械中的流星锤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与飞钩、飞挝、飞抓等软兵器的出现与演变 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在许家窑人类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的约四万年 前的石球;在西安半坡人文化遗址中除发现了大量四至五千年前的石球外,还意 外地发现了为小孩殉葬的石球及若干陶球。这种石球类似于近代我国纳西族人 打猎时所用的“飞石索” o即一种用一根绳子拴住石头,并在甩动中将石头抛掷 出去的狩猎工具。
狩猎是原始人类最主要的生产劳动之一。武术运动起源于劳动的劳动起源 说,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总结出来的。武术既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 动之一,则武术产生的基本前提必须是人类社会的出现,生产工具的改进,思维 的发展,语言的产生等,而这一切先决条件的出现均植根于劳动。恩格斯说:“劳 动创造了人本身。”①他指出:人类之所以从动物界分化出来,是由于劳动的结果。 人类正是通过劳动,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善了人体的生理机能。从这个意义 上讲,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自然,劳动也是武术产生的源泉。但 是,我们必须知道,劳动是人类生存的需要。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 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基本动力。任何社会现象,无不以社会的需要 和人的需要作为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浏览1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