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利是上海戏班里“四利”之一,是 唱武二花脸的,以翻滚跌扑的武打戏见长。他演《收关胜》扎硬靠,穿迈,堪称一绝。李万春6岁在父亲严格督率下开 始学艺,他学的是文武老生,每天吊嗓时还加吊腿。房顶上钉个大钩子,用绳 子绑在一条腿的脚腕上,绳子通过钩子上的滑车把腿吊成“朝天凳”,然后再开 始吊嗓。在这种严格训练下,李万春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武功根底,为以后能 演多种难度极高的武生戏奠定了良好基础。李万春13岁搭著名武生俞振庭的斌 庆社来北京演出。为了进一步深造,更好地把传统武术中的技巧运用到戏剧中 借以丰富剧目,充实表演,曾先后从著名武师高子明学剑术,跟谭俊川练飞叉, 还向其他武术家学过太极、八卦、形意、猴拳、查拳的套路和招术用法。他学 而后化,创造性地结合京剧武生表演艺术运用到实际演出中,扩大了剧目,丰 富了武打套路,使传统武术为戏剧艺术增添了光彩的同时,也起到了向观众展 示我国传统武术的作用,扩大了武术的影响。值得介绍的是,李万春先生在自己创编的剧目中向传统武术借鉴的东西就更多。如他在斌庆社排演《佟家坞》(根据《彭公案》编排)扮演马玉龙,用的九节鞭是地地道道的武术器械。另外,还制作“龙头杆棒”新“把子”。《彭 公案》里的石铸、胜官保用的都是这种围腰如带,用时成棍的软中带硬的“杆棒”。如何制作,书中没有交代。李先生排演这出戏时,用一条类似长棍的布套,画上龙鳞,里面灌满沙子,两头镶上龙头,就制成了这一奇异的兵刃。当 时首演于北京大栅栏广德楼(即现在的小剧场),由于把子新颖,开打精彩,一 时轰动九城。民初评书家常杰淼先生影射清末董海川来京开山立祖,首创八卦掌一家武术而作的《雍正剑侠图》,内容虽属虚构,但影响甚大,成为风靡一时的评话侠义小说,后来还成书出版。八卦掌始祖董海川生前用的兵刃是子午鸡爪阴阳锐, 常杰淼因为他的小说是虚构,并非真人真事,就把“书胆”童林(董海川的化 身)用的兵刃改为子午鸡爪鸳鸯钺。李万春在20世纪30年代根据小说编排演 出《童林出世》,不仅剧中开打揉进了八卦掌的技击散手招术,还创制了一种新 型的子午鸡爪鸳鸯钺,和后来在武术界流行的爻形的子午鸡爪鸳鸯钺迥然不同。 此外,如《田七郎》中的“猎叉”,《大力将军》中的“朝天凳”,《粉麒麟》 中的“双股矛”,《水泊七雄》中的短把三尖两刃刀,《摩天岭》中的“方天戟”,无不源于武术中的兵器而予以改造创新,应用于舞台之上。由于这些剧目 器械新颖,武打精湛,别开生面,大都能红极一时,有时还久演不衰。李万春先生晚年还融会武术和戏剧的精粹创编了一套《子午剑》。如果说李 先生过去多从传统武术中撷取精华用以丰富戏剧表演的话,那么,子午剑的创 编则是他吸取了戏剧中的艺术美丰富了武术剑术的表演,从而使李先生和武 术的关系也就更为密切了。
(原载:《武术健身》,1987年第2期)
2002年10月上旬,我邀去河北省永年县商讨编写《太极拳志》等事。邯郸市拳友张兴洲、李仲良、付明生、张烈光诸位先生闻讯前来看我,攀谈中得 知李仲良是杨班侯外孙白忠信的弟子,就烦他谈谈白先生的情况。李先生说乃师白忠信生于1914年,卒于1993年,是杨派太极拳名宿杨班 侯老先生的亲外孙。杨老有一子二女。子名兆鹏。长女在随父习拳时被误伤而 死。次女就是白忠信的母亲。白忠信从小跟随舅父杨兆鹏和杨班侯的徒弟李万成练拳,深得杨班侯一支太极拳的真谛。白忠信久居邯郸市,不以教拳为业,外界知道他的人士虽不太多,可是邯 郸市跟他学拳的人却不少。练功较好的有陈彦荣、李仲良、王长兴、冀永久以及外孙田维民等。杨班侯老先生的遗物和有关杨派太极拳的资料他们还保存着一些。因时间 关系,我只看到一本杨班侯遗留的《太极点穴秘传》,第一页右上方铃有杨班侯 的名章。还有一本陈秀峰手抄的《太极拳谱》。陈秀峰字敬亭,永年县何营村 人,晚清秀才,学太极拳于杨班侯,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学者型的太极拳家。他武术立存曾亲撰一联贴在大门上:“出交益者三友⑴,入读武经七书⑵”,从中可以知其胸中抱负。清末,袁世凯做直隶总督时,曾聘请武派太极拳名宿郝为真老先生 赴津教其子袁克定等人。郝氏以年迈婉辞,荐陈秀峰前往,现在天津尚有陈氏 传人。1928年永年县组建“永年县国术馆”,郝月如先生(郝为真之次子)任馆 长,聘陈秀峰先生为教员。当代各地流传的杨派太极拳主要是杨健侯(杨禄棒之三子,杨班侯之弟) 至杨澄甫一支。杨班侯生前传人较少,除侄杨少侯(杨健侯之长子,杨澄甫之 长兄)、子杨兆鹏外,在北京的有万春、凌善、全佑,在原籍的有陈秀峰、张信 义(字佩臣,广平府刑科书吏)、李万成等人。他们中除全佑外,别位传人不 多,故杨班侯一支太极拳流传不太广泛。至于白忠信先生从他舅父兆鹏先生手中学到多少杨班侯老先生的太极拳功 夫之精髓,保存多少杨老遗物,尚待他们公之于世后,我们才能得知。我作为 一名太极拳宣传者,和众多太极拳爱好者一样衷心地期待着白忠信这一支杨班侯太极拳早日闻名于世。
注释
浏览14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