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林先生在任县、隆尧所教弟子中后来成就大的有:李宝玉,名景清,字香远,邢台城西会宁人。他跟杨兆林习“杨架”太 极拳时十分用功。后来郝为真到邢台城内教拳,他又拜郝氏为师,专心研习 “郝架”。1928年他曾南下苏州、南京等城市教拳,中年后多在山西教拳,晚年 在邢台、任县农村也教过少数人。他在各地所授拳势都是郝为真传他的“开合 太极”,即后来的武式(派)太极,未教过“杨架”太极和三皇炮捶。王其和,字春山,任县环水村人。他先后学太极拳于杨兆林、郝为真和杨澄甫。后来以郝氏所授为基础,融会二杨所传自成一体,经弟子刘仁海、吴 振奎、石瑞云及子王景芳等人推广普及,邢台地区以及天津、太原等大城市均 有习其拳势者。刘东汉,字景西,刘瀛洲之子。初习家传三皇炮捶,后跟杨振林习“杨 架”太极拳。久在山西太原、绛州等地教拳。弟子有曹珂、赵寿其(邢台县后 石门人)等。1950年自太原返回原籍,不久去世。其子刘殿魁,自幼习家传三皇炮捶和杨架太极拳,后来又跟师叔李宝玉学 练武派太极拳。晚年以“杨架”为主,兼容武派拳势,自创一套太极拳势,传 人不少。19731119日我路过任县,专程拜望了时年61岁的刘先生,他向 我介绍了家传炮捶和与太极拳有关的情况,我这篇短文中有些资料,就是刘先 生当年提供的。董英杰,原名文科,以字行,任县人。他经刘瀛洲介绍拜李宝玉先生为 师习武派太极拳,后跟杨澄甫研习杨派太极拳,在此之前曾跟李增魁(杨兆林 之徒)学过杨兆林拳势。董氏一生教拳,以杨氏大架为主,但他本人及子女们 多研习李宝玉所传武派太极(他们仍称“郝架”)以上几位太极拳家和杨兆林先生都有师承关系,然而他们后来教的太极拳大都不是杨兆林拳势,加上杨兆林有吸大烟的不良嗜好,去世较早,故其事迹鲜为人知。在杨派太极传人著作中,除陈微明、董英杰在其书中有零星记载外, 大都没有提及。因杨兆林传拳区域主要是农村,弟子亦多为农民,新中国成立后在南和县 贾宋已无人练习杨兆林拳势。一次偶然机会,我结识了张路村梅花拳师郭云祥先生,因我是梅花拳著名拳师平乡王祥林老人的记名弟子,师兄沈志远、陈国 泰在邢台地区又颇有名气,所以郭云祥先生对我十分热情,攀谈中我知他学过 杨兆林的杨架太极拳。近些年有些研究杨派太极拳史的人不断向我了解杨兆林 的情况,我在《太极拳在邢台地区的传播情况》(载《中国太极拳》杂志, 1996年第3期)一文中对杨兆林先生做了初步介绍。后来新加坡学生王黎曼拟 了解杨兆林拳势情况,我介绍他去南和张路拜访过郭云祥先生。香港杨派太极 名家马伟焕先生也在收集杨兆林事迹。这次王志恩先生找到了杨兆林先生的嫡 系传人,除文字记述外,并对所演拳势做了录像,收集工作更深入了一步。据 我所知,邢台曹珂先生久在山西教拳,传人可能不少,如果他们也抓紧时机搜 集整理,杨兆林一支的杨派太极拳一定会重放光彩。

(原载:《武魂》,2004年第8期)

武禹襄白勺家族

关于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身世和家族情况,我过去曾撰文介绍过。 近两年邯郸市贾朴师兄将武禹襄之玄孙武福江先生提供的《永年武氏族支合编》 (家谱)中与武禹襄有关的资料不断抄录赠我,使我对武氏家族有了更多的了 解。《家谱》的作者武敬绪,是武澄清之孙,据乃父口述编谱,写成于1931 年。今据《家谱》,参考《永年县志》、《武派太极拳拳谱》、《永年拳术》等 书的有关内容,对武禹襄家族的情况做些介绍,以供研究太极拳史者参考。武禹襄的上世为山西太谷人。远祖武文举,明初为官。1401年(建文帝四 年)“靖难之变”随建文帝远涉西南边陲,以补锅为业做掩护往来于四川、云 贵等地。卒后其子扶柩北上,定居于永年县七里乡。禹襄的曾祖父名镇,字静远,曾充卫千总⑴。祖父名大勇,字德刚,武季 才。《永年县志•乡贤》载大勇“性慷慨,遇事果断有为……尤善排难解纷…… 轻财好义”。禹襄父亲武烈,字丕承,庠生⑵。稣年县志•乡贤》说他:“事亲 至孝,遭母丧,哀毁骨立,卒年三十三岁。”禹襄兄弟三人,长兄澄清,字霁宇,晚号秋瀛老人。生于嘉庆五年(1800) 四月二十日,卒于光绪十年(1884),享年85岁。澄清少孤家贫,18岁考上秀 才,授徒养母,兼课两弟读书。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主讲秀洛书院,成 才甚多。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进士,官河南舞阳知县[《家谱》载“甲寅 (1854)补河南舞阳县县令,五年后返籍”]于舞阳县北舞渡镇某盐店(商号)得 清初山西王宗岳《太极拳谱》,转授季弟禹襄带回永年。后经禹襄和长甥李亦 畲,次甥李启轩抄赠乡友,王宗岳《太极拳论》等文遂公开传世,习太极拳者 奉为经典,太极拳之名乃风靡于世。澄亦习太极拳,写有《释原论》、《打手 论》及《跋》等拳论。卒后,史梦兰撰《墓志铭》⑶,李鸿藻”作《传》,武勋 朝写《墓表》151,俱载《永年武氏族支合编》。禹襄仲兄汝清,字酌堂,号兰腕。生于嘉庆八年(1803),卒于光绪十三年 (1887)。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⑹,为人廉正, 后辞官归里,主讲晖清书院十年,磁州书院30年。亦精太极拳,著有《太极 拳结论》一篇。在刑部供职时,荐乡友杨禄禅于京西小府(地名)张宅和旗营 教拳,杨氏拳艺遂流传于北京。汝清享年84岁。卒后,武勋朝撰《墓表》,载 《永年武氏族支合编》。禹襄之姊嫁同县举人李世馨,字贻斋,生四子:长经纶,字亦畲;次承纶, 字启轩;三曾纶,字省三;四兆纶,早卒。经纶、承纶随舅父禹襄精研太极拳, 均有著述,传人以郝和(字为真)拳技超凡脱俗,造诣精纯,遂光大武派太极 拳。禹襄叔父名煦,亦生三子,其中一名武潍清,亦习太极拳。武禹襄名河清,号廉泉,生于嘉庆十七年(1812),卒于光绪六年1880。 魔贡生,候选训导⑺,以子侄贵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⑸。卒年69岁。 王树楠撰《墓表》[91o禹襄有五子:用康(庠生)、用烽(举人)、用咸(秀才)、用照(秀才)、用 极(监生)。二女,丈夫都是秀才。有十五孙。次孙武延绪,字次彭,号亦虫爰,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湖北省京山县知县。京山地处汉水, 水患为灾,延绪带病与民共同筑堤,在民众中著有声望。宣统元年调署归州知 州。武昌起义后,回籍事母。精考据,崇宗汉儒,亦习太极拳,作《李氏兄弟 家传》,记李亦畲从舅父武禹襄研习太极拳诸事甚详。武禹襄之第八孙武莱绪,号小宣。为用照之子。晚清秀才,工诗词,善书 画,在当地颇负盛誉,有《先王父廉泉君行略》一文传世,为研究武派太极拳 史及理论之重要史料。通过武禹襄家族情况的了解,可知他成为一代大家并非偶然。他出身武弁之家,书香门第。两位兄长得中进士,一为县令,一为刑部郎官;他有五子, 十五孙,均有功名;近亲中姊丈和两个外甥是举人,这在以科举为重的清季其家族之文化氛围非同一般。禹襄本人虽只是魔贡,微末的前程,然而他博览书史,有文炳然,素以才干著称,为当道器重,故吕贤基、毛昶熙、郑元善等大 员才礼聘他参赞军机。这在“朝为匹夫,暮为卿相”的清末,本是蹴等猎取功名的大好时机,但他都婉辞不就,唯以上事慈母,下课子孙,悉心研究太极拳术为事。集各种优越条件于一身的武禹襄乃能远法王宗岳,近师陈清平,从拳理、拳法、拳势到器械,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有提高,终于自成一家, 开创一家有完整体系的太极拳学派。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两兄、两个外甥也都研究太极拳,开文人研究太极拳 之先河,形成一支最早的文人化太极拳队伍,太极拳遂由技艺型走上技艺和学术型新的历史时期,研习者不再是把式匠和江湖豪客,更多的是文质彬彬的儒 雅之士,为拓展太极拳的研究领域,提高其社会地位,风靡全国,走向世界, 奠定了坚实基础。禹襄仲兄汝清供职刑部,引荐乡友杨禄禅到京师教拳,杨派 太拳得以走向全国。武禹襄昆仲和两个外甥虽不以教拳为业,但对太极拳事业 的建树可谓功莫大焉!

浏览13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