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无视 这一情况的变化,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旧兵法教条,招致悲惨的

 

口第二章55

尚武”是楚立国与强国之本

失败,实在是不可避免的。这正如《淮南子》所说的那样:'古之伐国,不杀黄口, 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宋国臣服于楚后,楚先后用兵于陈、夔,迫使陈归附于楚,灭了夔国。楚国从 此迅速发展,成为当时的头等强国,实为霸主,为日后的晋楚争霸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特别是为楚庄王称霸中原以及楚共王将荆楚霸业推向巅峰做出了良好的 铺垫。

第四节 崇教重技:夯实强国之路

楚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一流的楚文化,主要得力于楚国拥有一批一流的人 才。而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是绝对分不开的。楚国对教育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 对储君的教育更是高度重视。《国语-楚语》对此记载明确,说楚庄王要士亶去 当太子的老师,士亶领命后就去请教对教育颇有经验的申叔时,申叔时就说:“教 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 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 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 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对 于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等,三国时期的韦昭对其有注,曰:“以天 时记人事,谓之春秋;世,谓先王之世系也;令,谓先王之官法、时令也;语,治国之 善语;故志,谓所记前世成败之书;训典,五帝之书。”由此可见,春秋、世、诗、礼、 乐、令、语、故志、训典等均为书名,是给太子上课的教材。而选用这些教材的目 的,就是要使太子耸善而抑恶,以戒劝其心;昭明德而废幽昏,以休,惧其动;导广 显德,以耀明其志;知上下之则;疏其秽而镇其浮;访物官;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 用明德于民;知废兴者而戒惧;知族类,行比义。也就是教育太子具有明善恶、慎 行动、有远志,懂得礼节道德,借鉴成败兴衰,具备治理国家的知识和才能。也就 是说要以忠、信、义、礼、孝、事、仁、文、武、罚、赏、临等内容来教育太子,让太子学 习领会并达到通达的境地,做到知过则改,改则久长。

为了巩固对太子教育的成果,申叔时认为还应该“诵诗以辅相之,威仪以先 后之,体貌以左右之,明行以宣翼之,制节义以动行之,恭敬以临监之,勤勉以劝 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由此可见,楚国对太子教育的要求是 高标准的,教育过程也是十分严格的。教育体系相对来讲是比较完备的。

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竹书简中有一篇《昔者君老》,是四枚残存的竹简,共158 个字,记述了太子在君老时朝见国君所应遵守的礼节及国君去世后所应遵守的 礼节。有学者认为,此文献应是楚史官对太子老师教育太子了解国君老卒之礼 时的一份记录。全文如下:'君子曰:昔者君老。太子朝君,君之母弟是相,太子 侧听,庶谒谒进。太子前之母弟;母弟逊退,前之太子;再三,然后并听之。太子、 母弟能事其亲。君子曰:子管,盖喜于内,不见于外;喜于外,不见于内;愠于外, 不见于内。内言不以出,外言不以入。举嫩废恶……至命于阁门,以告寺人,寺 人入告于君,君曰:召之。太子入见,如祭祀之事……尔司,各恭尔事,废命不赦。 君卒。太子乃亡闻亡听,不问不命,唯哀悲是思,唯邦之大粤是敬。”大意是说:太 子的老师说:过去国君在最后时刻要告老传家。太子作为其传家的唯一对象去 朝见国君,君之母弟(太子的叔叔)作为辅佐太子的人,也与太子一起去朝见。太 子与君之母弟在觐见之前相互之间再三谦让,后一起在宫门前恭敬并立以听君 面谕之事。经多次通报后终获进见。太子请君之母弟上前;君之母弟谦逊退让, 请太子上前;二人相互之间再三谦让,然后一同听受国君面谕。太子、母弟能使 亲族和睦,不会产生争权夺位的残杀。太子的老师还进一步提示太子,在君老卒 时所应遵循的礼仪教育,要明白内外有别。宫外的喜愠之事不要带入宫内,宫内 的喜愠之事不要带到宫外。太子在朝见国君时要有如祭祀般恭谨的态度。…… 太子及大臣要各尽其职,遇事发布命令要及时。在国君去世后,子要守孝三年, 太子在此期间要'亡闻亡听,不问不命,唯哀悲是思”,国家政务全托付于'邦之大 屏”,故而对其要尊敬。其“邦之大屏”当为辅佐太子的'君之母弟”。

从《昔者君老》对太子在君老时朝见国君的一些基本礼仪的教育中,我们不 难看出,楚对储君的教育是非常严格和全面的。这种严格的教育体制也确实为 楚国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君王。如鬻熊和熊绎;鬻熊是位能文能武且很有战略思 想的人。他乘商周改朝换代之际,统一芈姓诸部,在丹阳组建国家。同时,又高 瞻远瞩,认清形势,投靠尚处于方国地位但强大的周,为“周文王师”。为楚国的 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熊绎处于周初封国建邦时期,被周成王封于楚蛮,为子 男爵位。他不仅参加周成王举行的岐阳盟会,还坚持“跋涉山川以事天子气 终 使楚国获得了周王朝诸侯国的合法地位,为楚国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了宝贵的契 机。此外,还有熊渠将楚国本土推进到江上楚蛮之地;楚武王率先创建王制和县 制,并'得志于汉东”;楚成王将楚国势力向东扩展至淮泗地区,打败宋襄公,执中 原盟会之牛耳;楚庄王问鼎中原,饮马黄河,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惠王灭陈为 县,广地泗上,使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南收杨越,遂有 苍梧”;楚宣王乘中原大战,实行“休楚”政策,蚕食巴蜀,西“自汉中,南有巴黔中”; 楚威王向东南发展,灭越而占有越国本土。这些君主都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扩 展疆土,安邦治国,为楚国的发展与壮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楚国除了重视对储君的教育之外,还很重视对贵族子弟的教育。我国著名 的爱国诗人屈原就是楚国贵族子弟中受过良好教育的杰出代表。屈原出生于楚 国贵族,名平,战国中期人,与楚王同姓(姓芈)。青少年时期起就受到极好的教 育。他知识渊博,又善于辞令。二十五岁时受到楚怀王青睐,做过左徒之官(仅 次于令尹)。他为怀王草拟国家法令,处理内政,接待外宾,日理万机。他很想大 干一番事业,实现即后世儒家的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的主张。辅助楚王安邦'治 国,“平天下,(统一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主张以尧 舜、禹、汤这些古代明君为榜样,修明法度,举贤授能,限制和取消贵族特权,走富 国强兵之路;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

《屈原列传》说他在担任左徒之职时“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 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见左徒的职责非常广泛:从给国君处理国事、 提供参谋意见、参与制定颁布政策法令,到接待各方贵宾、应对各国诸侯等等,都 在其职责范围之内。屈原在失去怀王信任后还担任过“三闾大夫” 一职。所谓 “三闾”即楚宗室昭、景、屈三姓聚居之所也。三闾大夫就是管理三闾的大臣。据考 证,其职责是管理宗族事务和教育贵族子弟等等。

屈原还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留下的作品有二十五篇,其中《离骚》一 篇、《天问I篇、《九歌》十一篇,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类型的作品。《离骚》是屈原 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乃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 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 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 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 厚的生活气息。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用极其简洁的语言,

浏览11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