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而客 养由基看清顺序后退到百步开外,按顺序射去, 皆中树叶中心,不差分毫。众将士哄然叫好,潘党也暗暗佩服,但又不甘落后,就 说:你百步穿杨,可算有技巧。不过,射箭杀敌还得有箭锋,我的箭法,能射穿几 层坚实的甲。众将士皆说:愿看。潘党叫士兵脱下甲来叠了七层,差不多有一尺 厚。潘党退到一百步之外,挽起黑雕弓,拈着狼牙箭,尽力射去,噗的一声射中 了。大家上前去一看,都大声喝彩:好箭,好箭!原来这支箭直透过七层甲,像钉 子钉在上面,摇都摇不动。养由基大声说:不要动!让我也来射一箭怎么样?众 将说:好,我们也看一看养由基的神力。养由基在百步之外,拈弓在手,想射忽然 又停止了。众将问:养由基为什么不射?养由基说:照那样射并不稀奇。我有个 送箭法,请看!说着,搭上箭,“嗖”的一声射去,正好把潘党那支箭送出去了,养 由基的这支箭穿在七层甲的箭孔内。众将看了都伸出了舌头。潘党也心服口服 了,叹息说:养由基的好箭法,我是望尘莫及啊!
在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共王被晋将魏崎射伤了左眼,急急招来养由基,赐给 他两支箭,要他给自己报仇。养由基来到阵前,仅一箭即射杀了晋将魏锹 后 来,在楚军中养由基也因此被称为“养一箭”。
《左传-成公十六年》载:“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所轼。”是说楚共王时的大 力士叔山冉,在晋军追赶楚军时,他只身殿后,扑向追赶的晋军,抓起晋军的士兵 当武器,投向晋军指挥车,把指挥车前的横木都折断了,晋军骇然后撤,楚军安全 退兵。楚惠王时楚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勇士,叫熊宜僚。他“善于弄丸为戏,可 敌五百人”。据《丸经-序》载:"昔者,楚庄王僵兵宋都,得市南勇士熊宜僚者,工 于丸,士众称之。”是说楚军包围了宋国都城,久攻不下o熊宜僚在两军阵前表演 抛丸绝技,使宋军将士都看傻了眼。楚军在这种前提下突然掩杀过来,大败宋 军。楚平王太子建之子白公胜叛乱之时约熊宜僚入伙,并许以高官厚禄,熊宜僚 认为楚国刚刚从战乱中恢复,而楚惠王为人也还宽厚,就予以拒绝。当白公胜以 剑相胁时,他亦不为所动o白公胜发难后,作为“天下勇士”和“著名孝子”的申鸣 向白公胜发起进攻。白公胜劫其父对他说:“归顺我,平分楚国;不归顺我,杀死 你父。”他忍泪击鼓,亲睹其父遇害,随即奋起向白公胜发起进攻,终于打败了白 公胜,粉碎了白公胜的叛乱。另外,在白公胜作乱期间,石乞(白公胜的谋士)受 白公胜的派遣,以武力威慑易甲屈服,以剑胁逼屈庐投降。易甲说:“你行其威 力,我坚持正义。”屈庐说:“见利不动,临死不恐才是知命之士。”楚人这种威武不 能屈、富贵不能淫的英雄气概,充分反映出楚人尚武的另一种精神风貌。此外, 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楚国尚武精神的集中表现。因为兵器利,则士争先; 训练有素,则士勇武无敌,所向披靡。诚如《史记-范雎列传》所载,秦昭王曾经 对范雎说过“吾闻楚之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
第二章67 尚武”是楚立国与强国之本,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总之,楚人具有尚武的普遍特征。这种特征 在楚人数百年的征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吴楚之战以及战国时的秦楚之战 中,楚人的那种前仆后继、视死如归、慷慨悲歌的精神,充分展现出楚人的尚武精 神已融入士气与国魂之中。
楚人“尚武”的落脚点是“强兵”,而'强兵”的落脚点是完成称霸天下的宏愿。 所以尚武的另一个方面是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也就是“强兵气 强兵除 了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孔武有力的体魄、先进犀利的装备、令行禁止的军纪外,还 必须具备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而吴起无疑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 家和兵法家。据《史记•孙吴列传》载,吴起在担任楚令尹时辅佐楚悼王进行变 法。力倡“明法审令”、“要在强兵”,促进了楚国的富强。并曾“南平百越;北并 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特别是为后世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兵书《吴子》,更是为楚 国以及后来人们研究兵法与军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是楚人尚武强兵上升 到理性认识强有力的佐证。今本《吴子》约五千字,分六篇。一是{图国》,主旨为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战略主张,论述经国治军“必须先教百姓、亲万民”,修德 行仁,明耻教战,任贤使能,“简募良材,以备不虞”,并对战争的起因和种类进行 了初步探讨;二为《料敌》,主要从战略的高度分析敌方的优劣短长,论述了侦察 敌情的要领及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敌手的作战方法;三为《治兵》,主要论述训 练、行军、宿营及保养军马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用兵 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等著名观点;四为《论将》,主要论述将帅在 治国统军中的重要性和应具备的条件,以及观察分析敌情优劣的要领。五为《应 变》,主要讲随机应变的战术思想,论述了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据险坚守等情 况下的应急方法和谷战、水战、车战、攻城战等作战要领;六为《励士》,主要论述 奖有功激无功,鼓舞部队士气。《吴子》继承并发展了《孙子兵法》,总结了战国初 期的实战经验,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战争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的军事史料价值和 军事学术价值。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吴起在担任楚令尹期间,主要推行了三项改革。第一 是加强法制建设,发展经济。吴起不仅在楚国国内建立了法律制度,而且还通过 坚决的执法行动,建立了法律的威严和对整个社会的约束力。第二是推动政府 财政改革,增收节支。吴起增收的办法很直接也很有效,那就是“卖官”。具体做 法就是将政府机构里无关紧要的官位明码标价出售,所得钱财上缴国库,划归国 家财政收入。当时楚国的王族人丁兴旺,但同时占用了大量的政府财政资源,搞 得财政预算非常紧张。在吴起看来,这样的状况实在是浪费国家的财政资源,而 且对于一个国家走上富强之路十分不利。于是吴起就拿楚国的王室贵族开刀 了。在他的建议下,楚国废除了那些非楚王直系的贵族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保 障。通过吴起主导的增收和节支改革,楚国的财政力量大大加强。他依靠雄厚 的财政力量提高了军人的经济地位,从而为楚国的“强兵”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经 济保障。第三是改革对外关系政策。在吴起的努力下,楚国转变了对外政策的 思路,由以往主要依靠外交手段协调转变为依靠军事实力崛起。吴起认为国家 强盛的根基是“强兵”。在吴起的领导下,楚国推翻了过去依靠纵横家们通过平 衡、协调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来谋求和平发展的政策。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取得 外交上的主动,就必须以军事实力为基础。在吴起的积极推动下,楚国强兵之路 很快取得了效果。根据《史记》的记载,吴起领导的楚军不仅征服了楚国南方的 今数民族'官越”,而且还吞并了位于楚国北方的陈国和蔡国,有力地抵御了赵、 魏、韩三个国家的威胁;同时,楚军还向西方扩张,讨伐了强大的秦国。吴起主持 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和军事行动,有力地提升了楚国在当时的地位,形成了 “诸侯患楚之强”的局面。吴起一时间成为各国诸侯谈之色变的强敌。
吴起本人极有可能是一位身怀绝技的武术家。他年轻时在自己的家乡卫 国,曾经制造过一夜杀死三十多人的惊天血案,由此可以推断吴起不仅体力过 人,甚至很有可能是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另从楚悼王去世后,《史记》对吴起遇 刺的简单记载来看,虽然当时的吴起已经步入中老年行列,但是他当天遭到突袭 后的表现,仍然称得上身手不凡。遭到围攻的吴起不仅没有被当场杀死,反而摆 脱了武士们的围攻而逃到了楚悼王的尸体上俯伏而被乱箭射杀,证明吴起仍然 有过人的体力和卓绝的武艺,使众多武士不敢近身刺杀而是选择用箭射杀。不 仅如此,吴起还在死前仍凭其智慧借下任楚王的手给自己报仇雪恨。果然,悼王 葬后,太子(楚肃王戚)即位,就派新令尹全部杀了因射刺吴起而同时射中了悼王 尸体的人,由于射刺吴起被诛灭宗族的有七十多家。
浏览1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