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27日,是已故杨派太极拳名师崔毅士先生诞辰106周年纪念日,北京“永年太极拳社”和各界人士 200余人,在丽都花园隆重地举行了纪 念活动。我也应邀参加,睹物思人,弓I起了无限哀思。崔毅士先生(1892—1970),河北省任县人。名立志,字毅士。河北任县, 地处燕南赵北,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近代出了几位颇有名气的太极拳家,崔毅士师即是其一。他幼年向邻村大北张村老拳师刘瀛洲学三皇炮捶。刘老拳师是清末名镖头,和永年杨兆林(杨少侯、杨澄甫之堂兄)是朋友,受杨兆林影响, 刘瀛洲的门下多改习太极拳,有的还成为名家。崔毅士先生在此影响下,趁18岁进京经商之机,拜杨澄甫为师专攻太极拳。他是杨氏早期弟子,自北而南,追随杨氏多年,凡杨派太极拳、剑、刀、 杆、推手无不尽得其妙。尤其擅长推手,技艺之巧妙,世人交口称赞。崔毅士 先生身躯高大,体格强健,紫面阔颐,气宇轩昂,加以拳技超凡脱俗,青年时就获有“崔判”之美称。旧时各州府县都有城隍庙,庙中的判官主人生死。从 “崔判”这一戏称中,可以看到人们对崔师的崇敬之情。1936年杨澄甫先生去世后,为继承和传播杨派太极拳,崔师先后于武汉、 南京、四川、西安、兰州等地授拳。晚年定居北京,除到中央戏曲学院等单位教拳外,还组建了 “永年太极拳社”,广传其艺。1949年初,北平解放,当时我在某干部学校学习。我在家乡学习太极拳时, 就久仰崔毅士老师的大名,到北京后就由先父带领前往拜谒。崔老师住东华门 外大街路南,开一永聚砖瓦铺。1948年冬,崔老师因骑车不慎将腿摔伤,正卧 床疗养,不期这时我闯进他的生活圈中,成了他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学生。那时,我住在广安门外,只能星期天到崔老师那里学习。练拳地方就在永聚砖瓦铺账房内,室小如斗,除去桌椅床铺,剩下的地方只有“卧牛之地” 了。然而 我并不感到地方狭小,倒觉得“斗室天地大,和煦春风生”,这和崔老师为人淳厚、教学有方是分不开的。要知道跟这样一位闻名全国的太极拳名家学艺,开始我的心情是比较紧张 的,但和他接触后,紧张的心情很快就消失了。崔老师待我如同家人,有时和 我聊天,谈笑风生,不久就使我感到无拘无束了。崔老师知我在家乡已学武派太极拳(当时称“郝架”或“开合太极拳”)数年,就继续教我武派太极拳,而 未让我改习杨派太极拳。他说,各家太极拳风格、用法虽有不同,但基本要求 则是相同的,学好了都是一样;同时,告诉我,他和邢台李香远先生在刘瀛洲 门下是同学,又是要好的朋友,他由衷地敬服李香远先生的拳艺,就跟李先生 学习了武派太极拳。崔老师不愧为名师,他的教学经验非常丰富,教拳从体用二字上着眼,他 讲的练法、用法,都是他多年练拳的心得体会,既清楚,又具体,让人易懂易 记。他很少引经据典,使人听后摸不着头脑。如他讲“搬揽捶”,何处为“搬”, 如何“搬”;何处为“揽”,如何“揽”,在走架和实践时,二者如何结合,都讲 得非常清楚。他要我走架时“熟拳生练”,势势有交代,不飘不毛,转换要清 楚,松柔中有力度,走架既要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鼓荡,又要转折分 清,不可含糊,否则,外形虽做到如环无端,实无攻防之力,徒具其形而已。 又说,太极拳非一般拳术,宛如一件艺术品,既有实用价值,又要形体美,二 者结合要好,才能妙造自然,魅力无穷。一次讲粘连劲,他坐在椅子上,让我站在他的面前,他用右掌轻轻贴住我 的左肘,要我想法抽回左臂,离他而去。于是我就极力想法拿回自己的左手, 可是怎么也摆脱不开,反而如喝醉了酒似的,在他面前前仰后合,听凭指挥, 趋前退后,左右摆动,两腿好似站在一条风雨飘摇中的小舟上,在风头浪尖上 飘荡,难以稳定重心。我对崔老师这手功夫真佩服到极点了。他告诉我王宗岳 《太极拳论》中说“立如平准”,走架打手,时时处处得掌握平衡,稳定自己的 重心,去破坏对方的重心和平衡,要在沾连粘随和不丢不顶中去讨消息。要我按其所授刻苦用功,自可水到渠成。崔老师的这些教授,使我受益终身。当时北平刚解放,百废待兴,人民政府还顾不上在群众中提倡武术,许多人对党的武术政策不了解,对武术运动和前途不明确,可是崔老师根据他对中 国共产党的朴实感情,相信我们党一定会重视武术,发展武术,尤其是对太极 拳的前途,他更是充满了乐观情怀。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我虽然不了解共产党,但我相信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不会把为人民造福的东西丢掉的。太 极拳是适合多种人锻炼身体的最好的健身术,共产党一定会大力提倡的。鼓励 我好好练拳,将来为开展太极拳运动贡献力量。这种观点今天看来,可能不足 为奇,要知道这是在半个世纪前北平解放伊始,出自一位老武师之口,就十分难能可贵了。
如果对我党没有一定的感情和信任,是不可能有此远见的。事实 证明,不久,人民政府就举办了民族体育运动会,大力开展武术活动,特别是群众性的太极拳的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普及时期(参阅拙作《太极拳百余年来 发展情况概说》,《中国太极拳》杂志,1994年第1期)。他卧床养病期间,有不少人前来探望,其中最有名的是阎月川、王旭东二 位老师。他们三人是同门,又是挚友,人称“阎王崔”的便是。即使是这样的 好朋友,每次前来,他都热情款待。友人告辞时,他架着拐杖,或由我搀着送 到门外。他热爱太极拳,终生潜心求索,但从不自我标榜,也无门户之见。他和我说:不管哪家拳术,都有其独到之处。习武者既要热爱自己本门拳技,不 可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更要尊重别家武术,不可妄自尊大。如教我练拳,并 不要我放弃所学,改习杨架,而是在我原来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深加工,热处理, 使之益臻完美。这一切对于一位在旧社会学拳、教拳多年的老人来说,是很不 容易做到的。1952年后,崔老师移居朝内南小街,组建“永年太极拳社”,以教拳为业。 除教授传统拳势外,还根据时代需要,创编了杨派42式太极拳,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欢迎,广为流传。崔老师晚年致力于太极拳教学活动,培育出吉良辰、 刘高明、沈德丰、殷建民、吴聘芝、杨俊峰、邱培如等一大批太极拳好手,为 在北京等地拓展太极拳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崔老师哲嗣湘云先生,为京剧名票,不幸英年早逝。长女秀辰(1918—1992)得获家学,新中国成立后助父课徒,曾任北京市武协委员、北京市传统 杨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长孙仲三,自幼从祖父习拳,敬业乐群,锲而不舍, 有乃祖遗风,曾赴日本等国授课,并于1996年与胞姐崔仲萍一起重振祖业,恢 复北京“永年太极拳社”。外孙张勇涛(1943—)自幼随外祖父学拳,较系统地 掌握了杨派太极拳、剑、刀、杆、推手等技能,成为北京地区振兴杨派太极拳 的主要骨干。崔毅士老师,这位德高艺殊,.名满武林的老武术家,仍未能幸免于“十年 浩劫”之摧残,于1970年过早地离开了人间。我那时已远离北京,过着住牛棚的生活,自然无法奔丧。如今借纪念崔老师诞辰106周年之机,书此短章,缅 怀前尘,尚望熟悉崔老师的拳友拾遗补缺,共扬大德。
(原载:《武当》,1998年第10期)
“五绝老人"好美青郑曼青先生是蜚声海外的著名太极拳家,他不仅拳艺精湛,诗、书、画、 医也都有较高造诣,因此被称为“五绝老人”。他早年拜在太极宗师杨澄甫先生门下,随师学艺,由于勤敏,深得杨派太 极三昧,后来又博采诸家之长,学而后化,自树一帜,卓然成家。1949年他主 持湖南国术馆,为了普及太极拳,将杨派老架去繁存精,重新组合,创编37式 简易太极拳;一套拳练下来只需7分钟,颇受人们欢迎。1950年郑曼青开始在 台北市教授太极拳,创办“时中学社”(初名“时中拳社”),60年代,郑曼青 客居美国,在旧金山、纽约等地教拳,并创办“时中文化中心”。40年来在郑氏 及其弟子罗邦桢(现为“时中文化中心”负责人)、徐忆中(现为“时中学社” 社长)等人的努力下,对于推广太极拳,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人们把郑曼青所传的拳势叫“郑子太极拳”,以别于其他太极拳式。
浏览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