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是继孙武之后,善于用兵同时又具有高深的军事理论的第一人。历史 上,吴起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后世论兵,莫不称“孙吴” O显示了其卓越的军 事才能,对后世用兵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治军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 又深得将士之心,是楚国尚武强兵的典范。
楚国正是因为有了融入国魂民心中的尚武精神,才使楚举国上下透着浓浓 的强悍武风,使人们的讲武习武之风绵延不绝。
第三章荆楚“尚武”之风绵延不绝
第一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史记-项羽本纪》载:“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 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对于楚南公所说“楚虽三户,亡秦 必楚”历来就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楚虽三户”之“三户”者,指楚国的三大 姓,即昭、屈、景,有此“三户”,亡秦必楚;另一种解释为即使楚被秦国灭亡后只剩 下三户人家,最后灭亡秦国的也必然是楚国人。不论是何种解释,如果我们将其 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证,都是楚国上千年历史所凝聚而成的尚武爱国文化 深入楚人心底的一种呐喊,是楚人不屈精神的一种写照。纵使是按当时的历史 而进行狭隘的注释,也是因为楚国地大物博,民性强悍,再加上楚怀王入死秦地而不归,激起楚人对秦的无比仇恨。这种仇恨必将演变“楚虽三户,亡秦 必楚”的故事。
历史的发展竟然是如此的巧合,竟被楚南公言中。楚虽然纵横掉阖历经八 百年,由居丹阳一隅到“地方五千里,带甲百厅,坐拥“半天下”;从跋涉山林以事 天子,到问鼎中原成为“天下强国”。然而却在战国后期,被后来居上的秦国所 灭。楚秦两国无论从综合国力还是军事实力都可用此消彼长来概括。从战国中 期起,秦国就不断向东蚕食,其国力日益强盛。正如贾谊在其《过秦论》中所言: 秦“(经商鞅变法)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孝公既没,惠王、武王蒙故业,因遗策,南兼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 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尝以十倍之 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 亡矢遗镶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奉秦。秦有余力而 制其敝,追亡逐北,……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而楚则“大臣 太重,封君太众”,大臣、封君“上逼主而下虐民”,完全丢掉了楚国先人'隼路蓝 缕”的创业精神,导致其国力渐弱。本来在楚悼王时由于重用吴起。《史记•孙 子吴起列传》曰:“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 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 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然而这种大好的发展态势随着楚悼王离 世,吴起被杀身亡戛然而止,特别是吴起主持发起的变法也因此终止。而秦则由 于商鞅变法比较全面、彻底且深入人心。正如《战国策-秦策一》所言:“秦妇人 婴儿皆言商君变法”。由此导致了楚秦国力与军事实力的此消彼长之态。《韩非 子》的《和氏》、《问田》曰:“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一语中的,道 出了个中原委。这是楚国消亡的最根本原因。当然,楚的灭亡,还有所处的地理 位置等一些军事上的原因。由于楚国幅员辽阔,东有齐,西有秦,北有魏、韩,由 此造成防线过长而兵力分散的局面,所以不能集中兵力抗秦。加上当时的楚国 相对于秦已经是弱国,在对外交往上也得不到其他国家的支持,正是所谓的“弱 国无外交”。特别是楚国一直沿袭着祖先图强称霸的基本国策,毫无一统天下的 雄心壮志,总是满足于吞并小国,打败大国,夺得霸主之位。并由此衍生出与之 相适应的国策,以致在遇到秦国这样具有鸿鹄之志的对手时,就会始终处于被动 挨打的地位。由于以上的各种原因,导致楚终在战国末被秦所灭而亡国。
楚虽被秦所灭,但历经上千年的楚文化则在楚人开疆拓土的过程中被深深 地植根于广袤的楚地,原生的楚文化在楚遗民群体中得以繁衍与传承。十五年 后,在秦朝统治赋敛无度,轻教化,重酷刑,天下苦之的时代大背景下,楚人奋臂 于大泽,以“大楚兴”为旗帜,得到了天下的响应。
陈胜在举义中以“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激 励义军向秦王朝开战,并在陈(今河南淮阳)建立了 “张楚”(即张大楚国)政权。 陈胜所率义军仅有数万之众。但正是这数万之众,凭着灭秦的决心,前赴后继地
给秦王朝予以了沉重的打击。
陈胜虽在与秦军的决战中战败身亡,但陈胜所发动的灭秦起义却并没有停 息。楚人项梁奉陈胜印信领兵渡淮,收编了陈婴、雅布、吕臣、刘邦等军,诛灭了 号称楚王的秦嘉、景驹部,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怀王,并积极寻找秦军主力 作战,在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城阳(今山东荷泽东北)、濮阳、雍丘(今河南杞 县)等地大破秦军。后因轻敌麻痹,被得到增援的秦军反击而战败身亡。
在此情况下,楚怀王心聚拢了项羽、刘邦、吕臣的部队,重新部署对秦作战。 秦军主帅章邯以为项梁既败,楚军已不足虑,于是移师攻打赵国,使赵地镇鹿(今 河北平乡)变为楚军与秦军交战的主战场。楚军主力由宋义率领驰援赵国,偏师 由刘邦率领向西进攻秦地。
项羽在当时被楚怀王心任命为宋义的副帅,随主力救赵。但宋义慑于秦军 的威势,在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一带停留了 46天。使为叔父项梁报仇心切的 项羽十分不满,他诛杀了宋义,带领楚军与秦决战。在各路援赵大军包括赵国自 身的外围部队,都慑于势头正盛的秦军而按兵不动时,只有楚军在项羽的率领下 积极寻找秦军主力作战,全军上下同仇敌忤、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一场决定天下命 运的搏杀之中。此时,尚武彪悍、视死如归的楚国精神在楚军将士中得到了充分 迸发,他们骁勇善战、以一当十,终破秦军于镇鹿之下。
项羽的胜利使各路诸侯归心,拥推他为诸侯联军的最高统帅。于是他挥师 追击秦军,终于秦二世三年七月在三户水一带彻底打垮了秦军主力。
同时,刘邦西进也是在极其艰难的前提下展开的。虽然秦军主力在破项梁 后开赴赵地使西线空虚,后又因项羽救赵而牵制住秦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刘邦西 进的压力。但据《高祖本纪》载:“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 关。”说明刘邦部在以援救赵国为主要战略目标的大背景下,仍然处境艰难。首 先是其兵力十分有限,受楚怀王心“收陈王、项梁散卒”的命令,他要自己积极设 法解决兵源问题。此外,还要面临孤军深入的处境,也就是在完全脱离根据地的 前提下,打声东击西、且战且走的游击战。然而,他们以楚军特有的视死如归、不 畏艰辛的精神一路西去,在敌军的包围之中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在收降了南阳 郡(今河南省西南部及湖北省北部襄河一带)后,其前景逐渐光明了起来。在抵 达秦之南大门武关时,秦军主力已投降项羽。刘邦部经过连连激战,相继攻破武 关、烧关(今陕西蓝田东南)等军事重地,终在蓝田将秦军关内主力击败而兵临秦 都咸阳城下。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遂向刘邦投降。至此,楚南公“楚虽三户,亡 秦必楚”的预言终成现实。当然,在亡秦的过程中,其他反秦武装也作出了一定 的贡献,但相较于楚人,则有着极大的不及。因此,楚南公“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的预言被楚人用自己的决心、斗志与无畏所印证。
秦亡之后,刘邦于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在关中自立为王。项羽领 兵讨伐,破函谷关,刘邦自知不敌,赴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谢罪。不久,项羽入 咸阳。春,项羽表面上尊楚怀王为义帝,实际却将其发配到了江南,自立为西楚 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同时分封十八诸侯,封刘邦为汉王,领巴蜀及汉中 地,并故意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意)为雍王、塞王、翟王,领关中地,以扼 制刘邦。
浏览1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