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晨寅、卯时为之”。即是每天早晨的5~7时(或3~5 时),宜选择空气清新、没有外界干扰的地方进行练功,初练者,可 在晚间9时以后再练一次,这样效果会更好,既能巩固前者,又能有 所提高。


气功是前人创造的,时间的选择也是他们的体验总结的认识,由于 当时的社会和科学条件,他们不可能有其他的认识方法。很可能是觉得 一夜的睡眠使体能得到恢复、蓄养,这时的体力旺盛、精神的充沛程度 都达到了最佳时段,或者是认为一天新的活动酹要开始,这个时候是潜 意识的预备和过渡时段。总之,这个时间的选择一定有其道理。


  • .练功的四个阶段


(1)调整呼吸

气功是依附着呼吸节律的一种潜意识活动。肺脏的收缩、扩张, 对胸腹内的其他器官也起着相应的运动锻炼作用,为了让呼吸适应练功的需要,所以就要把呼吸调整为悠、缓、深、长的程度。练功 时面向东方,两脚分开站立,宽为本人的肩外缘(与肩同宽,或宽于 肩),脚尖微向里扣,两手自然下垂于两大腿外侧,头、颈、腰背要 正直,两眼微闭,舌头抵住上腭,牙齿轻扣,嘴唇自然闭拢,用鼻进 行吸气、呼气。

吸气和呼气时都要有意进行控制,使其吸和呼都要悠悠不断,缓 缓吸入与呼出。吸气时,胸腹须随着空气的吸入,以及肺的不断扩张,使之逐渐 鼓胀,以便加深吸气的程度,延长吸入的时间,增加肺的容纳量以至 吸到最大限度。呼气时,胸腹须随着空气悠缓的呼出而慢慢收缩,以延长呼出时 间,要使其和吸气的时间基本同等。待呼尽后再吸,再呼,反复练习。这个阶段的练习主要是改变一般人的呼吸频率,使其能够达到适 应于练功的需要,由正常人的每分钟呼吸十几次,逐渐减少到2~3次为 最佳(一吸一呼为1次)。练习的时间可长可短,每次10分钟或20分钟 都可以,再长些时间也行,最好每次能练半小时,这应根据个人的具 体情况而定。

在这一阶段里,一般每个练功者都会出现胸腔胀闷的不舒服的感 觉,其实这不是什么毛病偏差,而是因为练功是要改变原来身体的自然 状态,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了改变肺功能。在这一阶段的适应过程中,就 会出现这种现象,待坚持一段时间后,这种感觉就会自然消失了。

(2)气沉丹田

经过上一个阶段的练习,呼吸功能得到了调理,具备了练功时 间的基本要求——深长呼吸。气沉丹田是要让吸气时由上段的胸腹鼓 胀,改变成为小腹鼓胀。吸气时有意让小腹鼓胀,就是为了使小腹扩 张和收缩的程度加强,以便有利于五脏六腑的上下运动。吸气时小腹 鼓胀,脏腑向下运动,意识的感觉是气息也慢慢地沉向脐下的丹田部 位。呼气时,小腹慢慢收缩,脏腑随着逐渐地恢复到自然位置。小腹 的鼓胀、收缩,脏腑的上下运动,都要让其慢慢既有节奏又有规律 性,绝不可以强行用力,莽撞从事。如用力过度,胸腹易出现疼痛症 状,虽然在停止一段时间的练功以后可自然消失,但是已经耽误了练 功的时间,也太可惜。

待气息能随着吸气有了明显的意识感觉,沉入了丹田,让小腹继 续保持鼓胀状态,以稳固气息在丹田的停留时间,3~ 4秒后再随呼气 收缩,这样也就达到了练功要求的目标了。

(3)小周天

气功中所讲的周天,是指气息在人体中按照其运行路线进行的 循环运动,小周天是吸入的清气直入气海(脐下三寸为丹田,即气 海),过会阴(位置在肛门前),透尾闾(即尾巴骨处的长强穴), 上升督脉,沿督脉升至头顶百会穴,再从两耳之前分道而下,以舌接 引下降任脉,经膻中穴、中院穴,沉入小腹丹田,循环一周。小周天 也就是气息贯通了任、督二脉。在这一阶段的练习中,呼吸改变为逆 式呼吸法,吸气时舌抵上腭,小腹渐渐收缩,会阴穴、长强穴随之上

提,用意念引导着气息从尾闾处顺脊骨渐渐上升至头顶百会穴,这个 时候的头、项要正直,有一直上顶的感觉,气息像冲破头顶继续上升 一样。

人的神经系统中的触觉神经,是末端神经,它的感觉很灵敏, 如热、冷、痛、痒等,稍有症候马上就有反应。气功练习中的周天运 行,是气发自丹田、过会阴、透尾闾,上升督脉至头顶百会,就是缘 着中枢神经末端向大脑方向运行传导.由灵敏的末端产生感觉。经 过练习形成习惯,每当气息循环上升时中枢神经就处在极佳兴奋状 态中,听觉、触觉都非常敏感,即所说的“一羽不可加,蝇虫不能 落”。在这种气息运行传导的情况下,皮下神经受到激发,有如惊恐 时的毛发欲竖的感觉,以致成为实际的“毛发竖立”。呼气时,气息 自百会穴处分道于两耳前侧,下降到上腭处,由舌接引,舌尖换抵下 腭,接通任脉,继而下降聚于膻中,经中院,过肚脐,沉入丹田,小 腹随之鼓胀,达到了气息循环一小周天。气息团聚下降沉入丹田时, 推动了胸腹内的各器官进行蠕动,肚子里会发出咕噜的响声,前后的 气息现象明显,也就说明小周天已经贯通了。

(4)大周天

经过了调整呼吸、气沉丹田和小周天几个阶段的练习,已经有了 较为牢固的基础,气息能在意识的引导下,有了一定的运动规律和明 显的运动现象(如肌肉的蠕动)。这一阶段的练习是要使气随着意念 让其向两手、两脚运达。

大周天具体练法和小周天一样,呼吸还是用逆式呼吸法,当提气
沿着督脉上升到大椎穴处时(大椎穴位于背脊第三椎),即使其分向 两膀、肩、臂膊,直达手指,这时的气机运行路线为臂膊外侧的手三 阳经。待气运行达于手指尖后,稍微停留一下,则再让其从手心处沿 着臂膊内侧的手三阴经向膻中穴处会聚,然后下降沉入丹田,此时的 小腹鼓胀要继续保持这种状态,两胯放松,臀有向下坐的意念感觉, 气即由丹田分向两胯,顺两腿外侧的足三阳经向下行至脚心涌泉穴。 这时候须做一次自然呼吸以调剂一下肺脏的功能,让运行中的气机保 持有一直下行的感觉。然后又吸气,提肛部,使气由脚心沿两腿内侧 的足三阴经上升于会阴穴,再过尾闾,上升督脉进行循环。

浑元一气功的气机运行路线是依据中医学理论的经脉起、止方向 路线运行的,任脉起自下口唇的承浆穴下行,经胸腹中间至会阴穴。 督脉起自长强穴,过尾闾上行沿背脊正中至头顶百会穴从耳前下行到 上口唇的人中穴。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手少阳三 焦)都是由肩膀处行向手指。手三阴经(手太阴肺、手少阴心、手厥 阴心包)都是由手指行向肩前入胸腔。足三阳经(足阳明胃、足太阳 膀胱、足少阳胆)是经胯沿腿外侧行向足趾。足三阴经(足太阴脾、 少阴肾、厥阴肝)均是从足趾上行经腿内侧入腹归脏。最上部的头和 下面的脚是阴阳转接的两端,丹田为阴阳转换的枢纽。所述这些是让 练功者明了气机在人体中阴阳转接运行的起止,流注于经脉循环,对 于能否练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

每日练功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一般是要求练 30分钟,如有其他什么原因,时间适当短些也行,延长些时间也可以。

在结束练功时,气息沉入丹田后就不再运行,保持了真气归元, 慢慢缓解练功状态,身体形状也恢复于正常。

4.浑元一气功动作名称歌诀

浑元起势当为先, 左右黄龙把爪探, 地下要取长命宝, 大鹏凌空把翅展, 两手平托海底气, 迎面向前推双掌, 胸前相交功已备, 阴阳开势二次见, 赞曰:浑元一气世间稀, 内练六腑和五脏, 经络血脉骨肉皮, 武用周身气力聚, 调理身心无价宝,阴阳两手须转换; 犀牛摆头步登山; 抱拳桩步沉丹田; 熊黑稳站力量添; 周注四梢又归元; 握拳高举如擎天; 意气血力皆具全; 一气归真须久练。

古人研练称神奇; 运动健康有生机; 持久功深毛竖立; 养生悠然寿延续; 诸君莫把作儿戏。

5 .浑元一气功动作图解

预备势:面向东方,自然站立,做深呼吸3次。

吸气时用鼻缓缓吸入,至肺的最大容量,吸至不能继续再吸时, 口微开,慢慢向夕卜呼气,如止匕3次,使肺的空气交换程度加强,吐出肺深呼吸3次后,稍事停息一下,左脚轻松地向左侧跨出一大步, 然后两眼微闭,舌抵上腭,凝神静气,周身放松,两手在两大腿外侧 翻转至手心向外。两手从两侧向上托起,手心向上,至于头顶上方合 掌,掌心向对并拢,同时吸气,慢慢向下降之胸前,两腿屈膝不动, 心境平和镇静。

两手向外向下划弧分开,左手向左侧肋间抱拳,右手向右侧肋 间抱拳,同时呼气,待两拳分抱于两肋间时,气也呼尽,此时小腹鼓 起,丹田充实,以待发行。接上动作,两腿仍然屈膝不动, 左拳抱于左侧肋间不动。右手握拳上 举至与右肩平处变掌,掌心向下,缓 慢向前伸出,同时吸气。

待手臂伸直,气已吸满,稍闭 气(不吸不呼),掌由掌心向下缓慢 翻转为掌心向上,然后握拳,拳心向 上,慢慢向肋间收回,同时呼气。当拳收回于肋间时,气亦呼 尽,再出左手,与右手式相同。(图 7 ~图13)

浏览16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