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事物进退、存亡、得失相互转化的规律,才能随时变通而不失阴阳 调和之正理。如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着的方面,并不是平平 静静各不相关地共处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处在互相制约、互相消长的动态之中, 即所谓“阴平阳”,也就是阴阳在对立制约和消长中所取得的动态平衡。如果这 种动态平衡被破坏,疾病就会产生。在运动训练中,一味采用大运动量、大强度 训练,不知道可恢复疲劳的临界点,造成疲劳的积累,就会使运动训练失去作用, 甚至造成伤病事故。这就是没有把握住处理问题的度,使事物过“亢”而走向“盈 不可及”的穷极之地。

这使我们又看到了《易经》哲学的另一个侧面。我们知道,《易经》哲学对阴 阳矛盾斗争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是比较彻底的,而阴阳的整体和谐与统一是 《易经》哲学试图阐明的另一个侧面。探索阴阳的整体和谐与统一,就是探索生 物的生化收藏和生长壮老。由于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生长,阴主收藏;阳能 化气,阴能成形。阴阳的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使事物不断处于协调平衡状态, 因此就有了阴阳调和。阴阳和谐既是矛盾运动规律,又是生命之原理,还是事物 稳定性的保证。如《乾-彖传》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乾 道变化即天道变化。天道规律的变化,也就是一阴一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变化,这 种变化使万物各得其生命和属性。这是阴阳正而不偏“太和”的结果。从万物自 身来说,也唯有保持阴阳正而不偏的这种合和,才会使其自身能继续存在而不夭 折。所以程颐解释说严保'谓长存,'合'谓常合。”朱熹又说严各正'者,得于有 生之初。'保合'者,全于有生之后”。所以阴阳之“太和”是天地大化流衍的根 本。所谓“太和”,就是阴阳对立面力量均衡无偏胜,矛盾双方处于和谐统一的状 态。在这种状态下,事物可以得到稳定的发展,故曰“乃利贞”。这里所谓的“太 和”也叫“大和”。还因为这种矛盾双方的“大和”状态又被称为“中”,所以“大和” 又被称为“中和”。所以清代著名易学家惠栋说:“天地位,育万物,中和之效也。” 《三统历》也说:“阴阳虽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看来执“中”而协同是 《易经》理论思维的主要特征。

阴阳对立的统一和谐除了是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外,还是 一个极其重要的值得普遍应用的思想方法。因此,在中国传统武术以及一些传 统的养生与修炼的历史上,就没有记载把一些无氧运动项目作为其运动形式来 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比赛,这与“亢龙有悔,盈不可及”的理论以及整个中国传统体 育的基本理论应该是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的。从《易道》阴阳互动的建构方式所编 含的我国传统武术的基本理论出发,到将阴阳理论与五行法则相结合,我国传统 武术的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阴阳互动的建构方式逐步得到了充实和完善,并且 使这一理论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的武术内功修炼与 养生实践中也得到了全方位的应用。

三、循环变易的运行规律

《系辞下传》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易滩常变。”孔颖达在《论易之三 名》中引用郑玄《易赞》和《易论》时曰:“《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 不易三也。”《五经正义》中的《周易正义》说变易为变,不易为常。变易不易合起 来就是对立统一的常变观。

《周易》不仅有常变之名,更有常变之实。《系辞》曰:“《易》之为书也,不可 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 适。”然而,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周易》既在“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 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恒常通久中表现了 “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常中有 变”,“变中有常”的思想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规律。正如《蛊卦-彖》 所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复卦・彖》所曰:“反复其道,七 日来复,天行也。”《肃卦-彖》所曰:'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事物运动,由始 到终,终了又始,循环往复,变又不变,这就叫“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卦》九三 爻辞)。“复”的意思就是无论事物怎样发展变化,最后还是要回到开始的地方, “复”就是变中有常的天道运行规律。

《周易狈为变是宇宙的必然规律,无事无物不然。《坤-文言》曰:“天地变 化,草木蕃。”《贲-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系辞》 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周易狱为“变”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同 时也认为在“变”中事物的发展往往表现为泰极而否、否极泰来、盛极而衰、衰极 而盛的反复之道;而且还认为如《系辞》所描绘的:倾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者 进退之象也”,“一阖一辟谓之变”的这种变化所具有的内在动力和变化的发展过 程中所包含的刚柔、进退、阖辟的交替更迭;甚至还包含了如《系辞》所曰:“富有 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变通者,趋时者也”等变化中所表现的 日新之业,趋时之变。这就使《周易泄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变”呈现出了 其周期性、循环式,同时也包含了进化内涵的发展。

在我国的诸多领域,都从《周易》的“复"变'理论中派生出了诸多具有指导 意义的、十分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复”、“变”理论。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宇宙中 无事无物不以“变”为必然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并且认为这种“变”具有以下几种 特征:

韦柳霞:自选刀

(一)周期性特征,即周期节律性。宇宙万物在循环运动中具有不同的周期 和节律性。在《周易》卦爻象数体系中,有一卦六爻的周期性节律、八卦的周期性 节律、十二卦的周期性节律、六十四卦的周期性节律等;在自然界,有自然节律和 节气。如二十四节气,这是我国古代天文家发现并创造的,最初主要是服务于农 事活动,尔后逐渐延伸到医学和体育上,为诊治疾病和养生服务。二十四节气的 更迭是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的时间,即一年 为一个更迭周期。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的轨迹叫黄道,黄道是一个三百六十度 的大圆圈。将黄道等分成二十四段,即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是以 年为周期而有规律地交替进行的,它反映了大范围内气象变化的总趋势。这种 气象变化的总规律,后来被用来服务于体育中的养生。这就派生出了人体生命 活动与养生所要遵循的生命活动的周期性节律,这首先是因为每一个季节均有 自己的主气特征。如风为春季的主气,暑为夏季的主气,湿为长夏的主气,槌为 秋季的主气,寒为冬季的主气。根据中医脉象学说,体内脏俯也对应自然界鬲运 动变化。肝木旺于东,肝气通于春;心火旺于南,心气通于夏;脾土旺四时,脾气 通于长夏;肺金旺于西,肺气通于秋;肾水旺于北,肾气通于冬。人体的生理与病 理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的脏器活动,与相应的节令和气象有一致的周期节律性。 又因为养生学在“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原则的指导下,比象日月的运 动规律,总结出人体阴精阳气消长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在比象月的变化周期对应 人体气血虚实时。《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 郭满测气血实,肌肉坚;月部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说人体 气血随月之盈亏而实虚。而日节律则是“平旦人阳气生”,即清晨阳气开始生发; “日中阳气隆”,即中午人体阳气最旺;“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即正午过后 人体的阳气开始逐渐减弱,至半夜子时则人体的阳气最弱,阴气最盛。这种以日 为周期的循环节律,在我国的武术内功及养生保健中,被用来安排选择练功时间 具有重要的意义。

浏览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