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圆性特征,即循环运动呈类似圆的方式往复。这种类似圆的循环运 动,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真正意义上的圆形运动是从始点到终点,又从终点到始 点的绝对圆形循环,而这种圆形循环无论是在宇宙事物的发展变化还是在生命 发展的运动过程中,都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的类圆,是从事物运动的大规律而 论的,即既有前进或后退、上升或下降的单向直线运动,又有有进有退、有升有降 的圆形运动。无论是进还是退,是升还是降,都是运动的局部;整体的运动一般 还是通过有进有退、有升有降,还有大量的无所谓进退、升降及局部小圆形循环的
呈类圆性特征的运动形式来完成的。因此,可以说类圆性运动是宇宙大规律的 一般性特征,是万物发展、运动、变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循环是 形,变化是质。循环变易是一种周而复始,但绝非绝对回归于始点的宇宙运动普 遍适应的一般规律。出自《易道》的循环变异的运行规律,在我国传统医学、武术 内功修炼、传统养生,特别是这些学科中,都在使用的经络学说的发展和丰富的 过程中,更是有着普遍适用性指导意义。“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直行的干线,多循行于深部;“络”有网络的意 义,为径的分支,犹如网络一样遍布周身,无处不至,分布较浅。经络是运行全身 气血,联络全身脏腑,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道路。由于经络遍布全 身,有规律性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宫九窍 和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对于人体的生命意义主要 有三个方面。一是行气血,调阴阳。据我国养生学重要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之 《灵枢-本脏》指出:“经络者所以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黄帝内 经》之《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所谓“气血”,实际 上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说明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经络是联系和调整身 体内阴阳平衡的通道,而气血则在这一通道中起着信使的作用。当然,气和血在
担负沟通人整体的阴阳平衡方面又有着各自的内涵。人体的物质基础及在此基 础上的代谢水平的发挥,反过来又濡泽着经络通道,使其保持通畅。二是反映痛 候的窗口,抗御病邪的通道。《黄帝内经》之《灵枢-官能》说:“察其所痛,左右上 下,知其寒溢。何经所在。”《灵枢-九针》又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 各有穴,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点。”中医理论认为“有诸内必形于之 外”,人体内的各种各样的疾病,总是会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不同的脸色、 舌苔,异于常态的气味、声音,不同部位的疼痛或异样感觉,以及通过脉象异常的 触察等外在的表现形式,都成了中医了解体内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发展变化的趋 势的依据。人体内的疾患除了通过这些方式表现出来,也通过经络的形式运于 体表。即:脏腑有病自然会通过经仑一穴位这些点线结构而在体表透出“消 息”。一般地说,经络气血阻滞不通,会造成有关部位胀痛;如果经络气血运行不 足,则会造成有关部位麻木不仁,功能减退;而经络症候却又反映着相应脏腑的 疾患,如手太阴位与肺、足阳明位与胃等。中医通过这些窗口了解疾患,并根据 疾患情况对症下药,予以治疗。三是能联系内外环境,沟通大小宇宙。人体生命 是神、形一体的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小宇宙”。而经络则沟通内环境各层次 间的气血通道。经络以其分布于肢体内外而分阴阳。根据“内为阴,外为阳”的 概念,凡分布于内侧的为阴,分布于外侧的为阳;内脏则是以“藏精气而不泻'的 称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的称腑,为阳。两者结合起来阴位属脏,阳位属腑。
五脏六腑与体表通过经络形成了密切的联系。经络的作用不仅在于沟通体内脏 腑之间的联系,而且也是沟通内外环境的通道。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息 息相关。人体这个小宇宙的气息活动,也像自然现象一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与 自然界这个大宇宙相关。经络在阐述人体气血运行与自然界关系时,还将经络 的数目与时令配合起来解释。不同的时日,经脉气血流注的情况也自然不一样。 经络不仅是行气血、调阴阳之通道,也是联系内外环境的要律。不了解这一点, 不论是武术内功修炼,还是保健养生,就难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我国的传统体育武术、养生及养生气功与武术内功等,基本上都在其发展 过程中依据循环变易的运行规律理论,从经络学的观点出发,对运动形态的动、 静、意,精、气、神进行了符合这一规律的组合、编排、强调。使这些传统的体育运 动成为我国人民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精品之作,受到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 推崇和喜爱。
现代人体科学也从生理机制上揭示了人体内循环变易的许多生理现象,如 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机制、体液循环的生理机制以及局部微循环的生理机制等。 现代体育科学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训练中,也采用了大量的循环法。但无论是 人体科学还是体育科学,无论是自然循环还是人控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都伴随
着变易的产生,因为只有变易才能使事物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变易才符合事物 发展的客观要求。循环是形,变异是质。要想使变异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还必 须与前面论述的“天人合一”、“阴阳互动”的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并且在操作上与 实践经验相验证,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O
我国传统武术的基本理论从《易道》中溯源,主要有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阴 阳互动的建构方式、循环变异的运行规律三个方面。而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在历 史的长河中又派生出许多新的理论,使我国传统武术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而这三个理论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事实上,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互相依托、互为化生的。实际上,中国传统武术在历史上并没有真正 形成一个系统的、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理论。从中国传 统武术运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武术的理论是存在的,并 在实践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是由于武术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并没有 明确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我们的先辈们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提 炼,但在实践中都忠实地遵循了这些基本理论的指导。这就使前面我们论述的 一些基本理论,基本上成了人们在进行武术实践时约定俗成而遵循的基本理论。①
第三节 道教哲学及其养生修炼理论体系的建构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思想渊源来自先秦道家、儒家、墨家思想及 阴阳五行观念,它的教理教义是中华本土文化中流行的思想观念的综合反映° 特别是道家思想,对道教的影响是最为显著和重要的。道教以道家思想为依托, 改造老庄的“道”论为其宗教枢要,封老子为教主、庄子为尊神,奉《老子》和《庄 子》为道教经典、称《道德真经》和《南华真经》,以致道家与道教难舍难分、混淆不 清。其教理教义及神仙方术,均围绕“道生万物”、“天人一体”、“形神相依”等一 些基本的哲学问题而展开。詹石窗先生在《道教文化十五讲》中给道教哲学作了 以下定义:“道教哲学是以先秦道家理论为基础、以'道'为宇宙万物本原,自东汉 末开始成型并且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新、发展、完善的一种为修道成仙提
① 卢兵,从易道溯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理论,[JK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4 )o
供思想根据的宗教哲学。”《云笈七签》曰:“道者,虚无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 伎也。道无形,因术以济人;人有灵,因修而会道。”道教所有的哲学思想都与成 仙方术有关,都是证明“仙可学致”的神学理论。所以说,道教哲学是一种修炼长 生之道的实践哲学,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神秘色彩,但其成命在我不在天”的重 生思想与实践精神,却激励着人们去努力探索生命的奥秘,并在客观上推动了中 国哲学的深入发展。
浏览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