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发展武术的需求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具体到武术在登封的发展而言,个人发展 武术在传统社会中多以传承文化为目的。而这时,发展武术的需求属于中高层次的需求,而不是基本的生活需求。古时有“穷文富武”一说,即习练武术的 人大都是经济基础较好的人家,因为高层的享乐需求必须以基层的生活需求满足为基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武术则成了一种商品,发展武术成了一种职业,可以创造经济收入。这时,发展武术就进入了人们的基层需求,经济 目的则成为发展武术的又一重要目的,这无疑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从事武术的 积极性。过去的登封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手工业和小生产社会很难形成 规模化的生产,武术的经济价值也不可能被充分地发掘和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刺激了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供了非常畅通的产品流通渠道, 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经济土壤。对于个人与组织而言,怎样打破原有模式,大胆地适应市场经济,把握武术商机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情。早期的武术收徒基本是免费的,随着人数的增多,这些武术专家发现原有的传承模式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于是逐渐转型为武术馆校,进而
① 逮宇:《马斯洛需求理论和马克思社会发展三阶段论的比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 年第8期,第136页。
形成武术学校。其中,经济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闲暇时间日益增多,文化教育广泛普及,带来了一个空前庞大的观众、听众和读者群,这就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消费能力和基本消费群体。改革开放前,人们从事武术运动大都是出于健身、娱乐的目的。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电影《少林寺》的上映,使得武术拥有了较大的市场,拓展到了全国。大量的学员涌入登封学习少林武术,这就为武术教育提供了市场。而少林寺的名声大振,也为武术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商机。武术馆校的发展则为武术用品产业提供了需求。随着人们对武术观赏需求的增长,武术竞赛表演市场也在逐渐壮大。总之,随着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发展而形成的畅通的文化市场渠道、丰富的文化产品、良好的市场机制以及大量的文化产品消费人群的存在,无疑是文化产业得以形成、发展的基础。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武术产业在登封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正在成为登封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个人的发展需求是武术在登封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政府发展武术的目的
政府代表着人民的利益。政府在武术的发展中更看重的是武术的社会效益。武术可以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具有较强的整合作用。当然,在登封,武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从登封整体来讲,它还不是 登封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登封的主体产业是工业,其次是农业,再次才是旅游和武术产业。政府更加看重的还是武术的社会效益。这从少林武术节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发展中可见一斑。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看重的是文化的事业属性,即它的非营利性、公益性和纯粹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眼界的开阔,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化其实也有它的产业属性,而且文化产业属性是可以与文化的事业属性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文化双重属性的和谐共生又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我国在近些年开始鼓励和促进文化的产业化,文化产业化的核心就是鼓励文化创意,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国家统计局也在2004年首次对中国的文化产业进行了明确的细分,从政策上给予了文化产业的合法身份。梅帅元在广西创作 《印象・刘三姐》期间,李克同志正担任广西南宁市委书记,他亲自见证了《印象-刘三姐》的辉煌。到了河南这个中原文化大省之后,时任郑州市委书记李克发现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河南缺乏像《印象・刘三姐》这样的亮点项目。 2004年,李克力邀梅帅元赴河南考察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第一站就是嵩山少林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旅游项目,把高雅文化与大众娱乐完美结合,雅俗共赏,打造了一场视觉盛宴,适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休闲需求。经协商,河南省兆腾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天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西维尼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印象・刘三姐》项目控股公司)、中国嵩山少林寺联合组建了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具体负责《禅宗少 林•音乐大典》项目的开发。因此,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发展来看,虽然其投资方除少林寺外均为企业,但该项目的发起却源于河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需要,政府为了配合该项目兴修了附近的公路,在各个领域进行大力宣传。可以说《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发展体现了政府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河南省发展的需要。
1990年,经中国武术协会与河南省人民政府、郑州市人民政府共同研究,决定于1991年举办第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之后几届的少林武术节也都由国际武术联合会及中国武术协会主办、郑州市人民政府和河南省体育局承办。从组织上来看,少林武术节的开展是由政府发起的。从少林武术节的活动来看,可以用“武术搭台,经贸唱戏”来概括。前期,政府更加注重武术节庆活动的平台作用,促进经济交流。前几届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中,直接伴有经济洽谈。但是随着活动的发展,政府则更加注重少林武术节庆活动的文化作用。从具体操作上来看,经济洽谈活动与武术活动发生了分离。举办了 第七届国际少林武术节和世界武术节之后,登封这几年则没举办过大型的武术节庆活动,而是将重点放在武术文化建设方面。登封在社会经济发展之时,非常希望借助于武术节庆活动,来促进登封经济的发展。但当登封经济发展稳定、武术发展趋于平衡时,自然也没有花大量财力、物力举办大型武术节庆活动的动力了。这个战略的转移是值得我国地方举办大型运动会借鉴的。从世界上看,日本早期举办奥运会时将其体育发展重点放在群众体育之上,而我国在2008年举办过奥运会后也开始对群众体育发展进行大量的投入。
三、民间组织发展武术的需求
在社会中,组织是个人的工具,组织的能力是个人能力的放大,社会组织的本性是人性的特殊表现。因此,组织具有拟人性。具体到武术的发展而言,民间组织发展武术的目的与个人发展武术的目的类似,也多出于传承文化、普及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目的,而且往往是多种目的的混合。少林武术在登封由来已久,其传承更多的是出于教育的目的。少林武术的传承重要在人,这就牵涉到教育的问题。前一代的传承者为让自己所学的技艺得以传承,要通过收徒的方式进行传授。从民间师家组织到现代的武术馆校以及普通学校,它们的发展都是出于教育的目的。可以说教育也是登封武术得以发展的动力之一。武术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登封发展比较好的几所武校的创始人,均是武术世家出身。从2005年在册75所馆校的创办人的身份看,可以划分为武术世家、习武爱好者、少林僧人、投资者四种身份。规模排名前十位的馆校的现任校长,三位是武术世家出身,三位是习武出身,三位原为少林僧人,一位则是投资人。规模最大的三所武校,其校长的共同特征包括武术世家出身、具有相当的业内地位、本地人。可见,文化因素在武校起步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武术在登封的主要形态还是以少林武术为主。而且武术教育是登封武术产业的主体。他们从事武术事业的初衷是传承武术文化。当然他们办武术事业的目的是多元的,但是传承文化是他们的核心目的。这一点在少林寺的发展中则更为明显。他们发展武术的目的是宣扬宗教,这是典型的以文化为目的的。虽然释永信在通过商业化手段发展少林寺,但他的目的是使少林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得以发展。他经常说的一 句话是:“凡是有利于弘扬少林的,都可以发展。”这有很强的佛教禅宗思想。 但是,少林寺的目的仍然是文化。市政府创办少林武术节,也是为了弘扬文化,从而促进经济交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是河南省政府牵头引进的。 为什么要引进呢?因为政府看到了少林文化对于河南省对外宣传的影响力。 这仍然是文化的目的。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是登封武术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个人与组织的需求最终实践于各利益群体的博弈
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最终转化为个人与组织的发展需求,进而最终实践于各利益群体的博弈中。发展武术的实践活动涉及政府、居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利益群体。武术在登封当前的发展最终得益于这些利益群体的均衡。本研究 从国家一社会的视角,通过几个具体事件,来解读武术发展中这些利益群体是如何达到均衡、共同发展的。
(一)从少林景区的“门票”改革看少林寺与政府的关系
嵩山少林寺景区是闻名海内外的风景区,近年来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都超过100万人。嵩山少林景区原有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二祖庵、达摩洞等景点,票价为40元,2005年嵩山少林风景区获得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的同意,将门票价格涨至100元。这次调整不仅仅是门票价格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嵩山景区旅游资源的整合。调整后,嵩山少林景区由原来的78万平方米,扩大为280万平方米,除原有景点以外,还将浓缩嵩山世界地质公园风貌的三皇寨景区包含其中,并将原来另外收费的少林武术表演列为免费旅游项目。①关于嵩山景区的这一次门票改革,外界争议颇多。而这些意见主要来源于与少林寺相关的利益群体。少林寺与政府的出发点是有差异的。
1.政府的视角
关于少林景区的资源整合以及票价上涨,政府更看重少林景区给整个登封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前少林景区只局限于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二祖庵、达摩洞等景点,虽然游客数量也很可观,但是原少林景区周边环境就乏善可陈,四周商店设置混乱,各色武校布局芜杂,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少林景区是登封、河南乃至中国的窗口,这严重影响了少林寺、河南乃至中国的形象。政府就是基于这个出发点才对少林景区进行整修的。关于少林寺景区的整修与票价改革问题,一位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道:“在规划少林寺景点时,主要还是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保护少林寺,还原,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情景,还原自然风景。经过规划后,少林寺的旅游景点收入一年也就是100万〜200万元,这已经比其他景点的收入高很多,少林寺觉得不应该收门票,但旅游资源要开发,首先要有效益,不可能我给你出钱进行治理,不收取任何回报。少林寺的整修已经投入了四五个亿,少林寺已经不是独立的而是社会的。政府对社会的回报就是要开发、利用、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当地反馈社会,这些门票收入会支持地方财政,政府还要继续投资保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停滞不前,肯定会落后。少林寺是中国对外宣传的窗口,它是世界的,特别是2006年普京来少林寺,又掀起了国外来少林寺旅游的热潮。”
① 《河南少林寺景区增两旅游项目 门票将涨到一百元》,新浪网,发布日期:2005年4月2日.http://news.sina.com.cn/c/2005-04-20/13455703148s.shtmlo
浏览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