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少林寺的视角
作为少林景区的主体,少林寺一直是不主张收取门票或收取高价门票的。 因为他们认为高价门票会把自己的信众拒之门外①。作为佛教寺院,少林寺更看重的是信众的香火。虽然现今持有皈依证的信众仍可免费进入景点,但 相对于信众的整体而言,毕竟是一小部分。因为,对于大部分虽然崇信佛教却没有皈依的人来讲,高额的门票可能会将其拒之门外。早在2004年3月,作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释永信在北京参会期间,就递交了两份议案。主旨为如何更好地开放佛教寺院,希望能免除寺院门票。在谈到少林寺收取门票的问题时,释永信说,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1000多年间,全国各地修建了大大小小无数的佛教寺院。但历史只选择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流传至今。这一小部分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凝聚着相当深厚的传统文化价值。目前我国已经开放了很多这样的佛教寺院,但是仍然有很多尚未开放。我们反对旅游部门在利用佛教活动场所开发旅游景区(公园)时收取太高的费用,但我们同意旅游部门适当合理地发展旅游经济。包括少林寺在内,目前我国主要佛教活动场所周边都被有关旅游管理部门开发成了旅游景区,并收取门票。因此,无论是游客还是佛教徒,无论是旅游观光还是参加佛事活动,都必须先行购买昂贵的景区门票。而一些地区把许多和佛教活动场所无任何关联,甚至是游客都不感冒的商业项目强行列入所谓的联票当中去,引起了普遍反感。释永信认为,自佛教传入中国,千百年来,无论名山大寺,还是小山小庙,都没有向佛教信徒及游客收取门票的传统。”就算现在时代变了,要发展旅游经济,昂贵的门票仍然不合时宜。对于信徒而言,这里只是宗教活动场所而不是旅游景区或公园,行使国家宪法赋予的权利,过正常的宗教生活还要像游客一样付费,既不合情也不合理”。②
少林寺是一个宗教团体,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形式。少林武术是少林寺的重要标志,在少林寺的发展史上就有“寺以武显”之说。当代,特别是随着电影《少林寺》的上映,少林武术以及少林寺更是名声大作。但是从社会组织的角 度来看,少林寺的发展目的仍然是以弘扬佛教为主体的,武术只是其弘扬宗教的一个手段。为了弘扬佛教,少林寺自然希望能广纳信众、宣扬佛法,因此,它
① 《“禅宗中国”百日峰会昨开幕 释永信回应经营质疑》,大河网,发布日期:2009年4月
28 日.http://www.dahe.cn/xwzx/sz/t20090428_1539601.htm。
② 《少林寺取消门票的利与弊》,《郑州晚报》2008年12月18日。
会对门票更加淡化,这是合乎逻辑的。而对于登封地方政府而言,其根本职能在于管理、协调社会的发展。其进行景区整合,提高票价的目的更是从登封社 会的视角出发的。从本质上来讲,两者的出发点是大同小异的。因为社会的发展很难使各方利益群体得到满意,为了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损失一些个人或组织的利益,这时个人利益应屈从于社会利益。但是,少林景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是否考虑免除少林寺的门票,或许这是政府应该考虑的议题。
(二)从武校的发展看武校与政府的关系
少林寺附近的武术馆校大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而以1991〜1999年这一阶段发展最为迅速。在那一时期,一年之间往往会有数十家武校成立。武校数量的飞速增长源于当时制度的不规范,而武校的无序发展也蕴含着诸多弊端。这体现在武校的日常运营等方面。20世纪末,登封市政府开始对少林景区进行拆迁。此次拆迁涉及多方利益,难度非常大。这不仅包括要将那些祖辈在少林寺景区做生意的人迁走,还涉及少林寺周边武术学校的 搬迁。为此,登封市在距少林寺近8千米的地方修建了武术城,以缓解利益之争。在武校搬迁后,政府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武校的发展进行协调、管理。 而从这些政策的变迁中可以解读隐含在其中的政府与武校的关系。
1.武校的视角
对于政府对武校的管理,大部分武校还是比较支持的。在谈到武校的拆迁问题时,一位武校校长认为:“政府拆迁时专门规划了登封武术城,也叫武术一条街,政府是强制效应,赔偿费很低。”我们学校的前身是少林村村办企业,当时是由我们学校校长承包的,每年向村里交一定的钱,拆迁的时候我们校长只获得了一些额外的赔偿,于是高额贷款在这里买了地,2002年才建成规模,慢慢学生稳定了,边发展边建设。从少林寺搬出来对我们生源影响还是非常 大的,刚搬出来的时候还是租的临时厂房,条件相当困难啊。当时校长住在棉瓦房里,看着工地,畅想将来我校的发展、给我打电话说这是我们的办公室,这是宿舍……现在终于发展成这样了。
当然也有一些武校认为政府的管理过于宽泛,已经涉及他们的日常经营。 例如,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一位武校管理人员这样介绍:
“武术是整体的,不应该以少林功夫来替代。体育局要求武校教授少林武术,把本来已经发扬光大的武术又局限于少林功夫。本来发展得相当壮观,已经标准化的武术又转回少林功夫,有些地方持保守主义。有的人来少林寺学 习武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少林功夫,学习少林功夫不能等同于学习武术,应该只要是精华都要传授。体育局对我们的特色有意见,学习少林功夫无法与国家比赛和考学结合。少林功夫朴实无华,表演性不强,不适合表演。武僧表演现在也脱离了少林功夫,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表演少林武术的很少。武术不能一直沿着一成不变的模式发展,它是一门艺术,可以和艺术结合。强身健体功能犹存,保家卫国结合得不多了,武术的发展应适应社会需求,逐渐以市场 为导向,不应该以政府的意志为导向产。
2.政府的视角
从登封市内武术馆校数量的历年变化看,登封武校(馆)的发展受市场需求推动的同时,政府在管理上也遏制了其过热发展,每次波谷的出现都与政府的管理有关。1988年以后,随着习武人员数量的急剧上升,乱办之风又有抬头之势。1990年,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武术馆校管理的通知》,明确了由体委对武术馆校统一审批、统一管理的规定,并制定了办校的“六条标准”,武术馆校开始逐步走向规范化。从1991年第一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举办 到1999年底,为少林武术快速发展阶段。武术馆校的发展已基本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九年义务教育在武校得到贯彻执行,文武并重、崇武尚德成为武校的一种新时尚,武术馆校得到了快速、有序发展。1998年5月, 登封市政府结合少林武术工作的特殊情况,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林武术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由市体委对武术馆校统一审批、统一管理的规定,并对少林武术涉外管理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使少林武术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从登封武校数量的历年变化看,最大的波动就出现在这个时期,两次波谷都出现在此,并对应于政府对武校相关管理措施的出台,可见,登封武校发展受市场需求促动的同时,政府在抑制其过热发展、促进其良性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时期,政府对武校的管理日趋成熟,建立馆校严格审批制度, 武术馆校数量增长稳定。2001年,登封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少林武术涉 外管理的通知》。2004年,登封市体育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登封市武术工作管理办法》。政府在武校管理方面,已从一般的政策要求转向对武校未来发展的宏观规划方面,如2001年筹建嵩山少林武术城,25所集中分布于少林寺景区的武校全部迁出,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展开的。这个时期,武校总体数量增长稳定,新措施的影响尚未体现。
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其目的显而易见。有的武校以弘扬少林文化为目的,有的武校则以赢利为目的。政府作为管理者,由于其出发点是希望登封的武校以弘扬少林武术文化为基础,办大办强,因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武校的发展,在武校发展初期给予大力支持,在武校发展混乱时进行规治,在武校发展稳定时进行标准化管理,这都是非常有效的。从本质上讲,政府的目的是以武校的社会效益为主的,因为少林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切需要保护。当然目前一些大的武校都非常重视少林品牌的建设,高举文化大旗,谋求长远发展。但是对一些中小型武校而言,它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即经济效益。因为它们的经济基础还不牢靠,所以如果这时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武校,势必会引起争议。因此,政府对武校的管理应在尊重武校的基础上进行协调,允许多样化经营。毕竟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就是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尊重民间的选择。
浏览7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