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少林景区居民的拆迁看政府与居民的关系

少林景区作为河南省“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象和品位备受海内外游客的关注。登封的少林寺景区是国家5A级风景旅游胜地,为了再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自然风貌,登封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景区的道路交通、商业服务设施、武术学校、公共单位、居住村庄、景区绿化等进行全方位的整治,使整个景区路通、水清、灯亮、景美,成为河南省正在重点建设的郑州一开封一洛阳一三门峡沿黄旅游黄金线上的精品景点。根据2002年国家建设部批复的《少林景区详细规划》,这次少林景区拆迁范围为:东起西郭店村,西至梯子沟凤凰石,南至南召沟,北至初祖庵规划核心区内的民宅、商业门店及不符合景区规划的建筑物(王子沟居民新区除外)。共涉 及2个居委会、1个行政村、400余户居民、100余家商户、10余所武校,拆迁总面积35万余平方米,拆迁资金总预算为1个亿。政府试图通过拆迁改造,提高少林寺景区品位,积极与世界旅游市场接轨。景区改造涉及附近居民的拆迁问题,而政府与居民的视角往往是有差异的。

1.政府的视角

为确保拆迁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登封市首先从提高被拆迁居民户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着手,与广大被拆迁对象充分协商后,采取“拆迁一户,安置一处”的办法,将被拆迁居民户异地集中安置在该市西城区,建设少林居民小 区。居民小区内水、电、路、排污、有线电视、电话、垃圾中转站、幼儿园、办公用房等设施齐全。建筑费用由政府补贴,被拆迁居民部分出资。制定了分期给付土地使用、安置补助费有关规定,解决被拆迁居民户今后的生活问题。同时,该市把少林景区拆迁整治作为全市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采取四大班子领导分包委局、委局分包各被拆迁居民户的办法,全党动员,全民动手,由四大班子领导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各分包委局一把手带队,按照包做思想工作、包签订协议、包过渡安置、包搬入新居、包稳定的工作要求,深入被拆迁居民户家中,向被拆迁居民户宣传拆迁补偿标准及安置政策,解决被拆迁居民户的实际困难。截至2002年3月12日,少林景区已有312户居民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246户领取拆迁补偿金;145户已搬迁完毕, 正在实施建筑物拆除工作;其余近百户已做通思想工作,正在签订拆迁补偿协议。中共登封市委书记张学军说:全力搞好少林景区拆迁整治,事关登封市、 郑州市乃至河南省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2.居民的视角

大约在2002年,登封市政府为了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原国务院已经审批过的风景区规划范围做了扩充,由此形成的新规划方案也得到了国家建设部的审批。但当地农民并不认可这一新方案。不少农民认为:自己的不少房屋和土地,按照以前的规划,都不属于被拆迁的范围,并且农村用地也不适用于国家的拆迁条文;另外,新规划方案以外的土地,在拆迁结束、农民变成市民后,也将完全失去。登封市政府为了安置当地风景区被拆迁范围的农民,也付出了不少代价,并给予了农民不少优惠待遇,比如为每户提供200平方米的房子,每人补偿9万元,原有的土地作物收成也归农民等。但是面对如此待遇,一些农民宁愿住进山洞,或远走他乡,或多次上访,甚至有273户农民于2003年8月,以当地市政府违法为由,起诉登封市人民政府。事实 上,政府并非没有给这些被拆迁的农户以补偿,也并非没有给予被拆迁农户房屋居住。相反,政府的公告说,将以每年每人3000元的标准给予被拆迁农户连续30年的安置补助费。同时,每家被拆迁农户还将获得一套2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①那为什么农民还会对拆迁持有这么大的意见呢?通过文献与实际访谈,笔者发现问题集中在两方面:首先,农民担心失去土地后生活没有保障;其次,农民对政府的拆迁范围有意见。例如,属于拆迁范围的少林寺村

① 《少林寺景区拆迁户:是“肠梗阻”还是合法维权》,网易,发布日期:2003年12月24日, http://money. 163. com/economy2003/editor_2003/031224/031224/75387. html,和塔沟村的几位农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土地将全部被政府没收,而农民的基本农田将不再为农民提供生存保障。此外,政府并没有按照国家的相 关规定进行拆迁和规划,一些不该拆迁的房屋,都被拆了。这次风景区规划的拆迁,政府占用的土地达到了2.18平方千米,其中包括1平方千米耕地(含0.67平方千米基本农田),而许多耕地农民都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了长达30 年的土地承包合同。当地少林寺村、塔沟村的农民表示,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原来的村委会要更名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比如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少林寺居民委员会、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塔沟居民委员会),并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印章都已经出现了。这意味着他们自己已经变成了城市人(即上了城市户口的人)。当时的一些领导部门,如拆迁委员会办公室已经取消了。那现在,这些拆迁后的居民生活状况如何呢?笔者访问了其中的一个村。该村的村支书认为少林景区拆迁是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拆迁户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当拆迁涉及个人利益的时候,很多居民还是不想搬迁。他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故土难离的传统思想;二是搬迁后的生活保障,包括宅基地问题、生活用水问题以及就业问题。少林寺景区附近的耕地较搬迁后的土地要更为肥沃,适宜耕种,那里环境清静,生活得比较舒服。登封自古缺水,而搬迁后的地方没有解决供水问题。另外,由于离少林寺比较近,居民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生意可做,而拆迁后与少林寺有一定的距离,生意就不好做了。正是出于故土难离的思想和对搬迁后生计的考虑,很多居民不愿意搬迁。 因此,当时拆迁的阻力很大。但出于形势的要求,他们还是基于自愿原则进行动员。居民与政府的矛盾集中在居住条件和将来工作的安置问题。他们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与居民和政府进行沟通。“最早政府提出的补偿水平不能满足居民的要求。后来政府提高了条件,还是不能满足一部分群众的要求。虽然政府一年补助一万元,但这些钱不能解决这些居民将来的整个生活 问题工谈到搬迁后的生活,他认为居民搬迁后如何生活得更好应该是政府在处理搬迁时的重点。政府不应该在居民拆迁后,就对当时的一些承诺不予以履行。“比如拆迁后吃的是井水,这是承诺过的,但是拆迁后因为天气比较热. 符水(地表水)比较充盈,导致打井打浅了,结果2006年后一直缺水,没办法调节供水,每个区域半个小时供一次水,长的是一个小时,基本是接点水够基本生活:除了用水问题,他认为居民的就业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少林村建在登封的武术城附近,特别是离塔沟武校比较近,武校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塔沟武校拆迁前是1万多人,现在2万多人,这就需要有人管理,于是就都从我们这边招人,比如后勤,在武校门口开车当司机等。虽然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但是学生还是要出来购物的,另外家长来了会在我们这住宿。《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后,道路进行了改善”。这些居民搬迁前,过的是自给自足的生活,现在必须自谋出路,单靠武校提供的就业机会是很难满足所有村民的需要的。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靠集体引导,为了社会的发展,他认为损失一部分人的利益是可以理解的,少林寺拆迁毕竟是件好事。

居民是社会的主体,从武术的本质而言,武术运动只是他们强身健体的一种手段。在古代,这些居民的先祖可以借武术来保家卫国,但现代社会武术的军事功能则逐渐淡化,武术对少林寺附近的居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经济功 能。电影《少林寺》的成功,给少林寺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众多武术爱好者纷纷来少林寺习武,各种武校相继发展。这都给附近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少林景区的拆迁无疑给这些居民出了个巨大的难题,一方面难离故土,一方面不忍放弃赖以生存的生计,因此,拆迁自然会引起争议。对政府而言,少林寺是登封、河南乃至中国的对外窗口。少林寺周边的环境规划势在必行。因此,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来推行拆迁政策。在这个过程中,也牵涉到双方利益的博弈。客观来讲,政府给予拆迁居民的经济赔偿和住房安置是很不错的,但是从对几名拆迁户的访谈中来看,对于这些居民安置后的生活,政府显然缺乏关注。此时,再回首看看当初拆迁时居民的顾虑,确实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从事件的本质来认识,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为了武术乃至社会的发展进行拆迁是利国利民的。但是在拆迁过程中,政府能否在考虑拆迁的基础上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些,多考虑这些居民拆迁后的生活,而不是只关注暂时的经济补偿、住房安置等问题。毕竟人民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各界都应将维护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浏览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