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产生到成熟有着它的历史演进过程。 如萌芽时期的武术也仅是最简单的技能体现,为的就是生存;而形成时期 的武术依附于其他学科的滋补,以此不断地丰富其内涵,更追求它的实用 价值和理论基础;成熟时期的武术自成体系,博大精深,并能反映中国传 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基本精神是在东亚农耕文明孕育中所形成的文化 特质——内倾、和谐、伦理和审美。这也许就是有别于游牧文明和商业文 明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武术之所以称为“武术文化”,而不能称其为“功 夫”的原因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武术研究渐多,技术研究就更多,而在武术理论基础 研究方面,从文化角度来研究武术的却很少。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 认识问题。习武之人首先是关心技术层面的修炼,理论指导只能是次要, 或者不要,至于对文化层面的武术思考却很少,或者就根本没有,或者武 术文化研究是他人之事,与己无关;二是视角问题。武术理论研究较之技 术研究要难,而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武术就更难,使得以往的武术史研究, 只重视历史性,却忽视文化性;只强调叙事性,却轻视内涵性。整体研究 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提炼。这也是我们对武术文化研究的一些反思。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 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强调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 自强的“三自”。有人将“三自”总结为:文化自觉:就是觉醒、使命与担 当;文化自信:就是传承、开放与超越;文化自强:就是方向、目标与路 径。作为武术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对武术文化研究做好“三自”,从历 史的角度审视它的发展脉络,从未来的高度展望它的美好前景都是十分必 要的。文化作为一个学科的专门用语,最早源于拉丁文,其含义为: “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后 来有了德文的和英文的。18世纪以前,文化是以“人的解 放”、“理性精神”和语言符号为代表的哲学定义;之后,这个词的含义不 断地在演化。据了解,1920年以前只有6个不同的定义,而到1952年便剧 增为160多个,现在则为360余种。如此之多的定义或概念,超过任何一个 学科的专门用语,令人欣喜的同时也深感疑虑。疑虑之一:如此混乱的定 义或概念,加大了人们对它的理解难度,大而全并非就是文化的全部;疑 虑之二:一切社会现象都冠以“文化”之名的做法不可取,文化也并非包 罗万象。当然也不可否认,多学科的文化研究成果为学者打开了更广阔的 思维空间。正因为如此,在研究文化和武术文化之前首先涉及的就是诸多 的文化定义问题。那么,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些定义,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的 逻辑起点和方向。仅从“文化” 一词数量的变更看,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 那就是: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是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其发展有自 身的客观规律,更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特质;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是具象而不是抽象,是对文化物质化世界的感受。把文化作为一个特定的学科领域,对其进行研究,是从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开始的,而且持续的时间颇长,影响很大,后来逐渐造就了九种文 化的基本概念——文化的哲学概念、艺术概念、教育概念、心理学概念、 历史学概念、人类学概念、社会学概念、生态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其中 每一种都含有作为一个概念来全面理解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线索。其总体是 向着含义更广泛和更综合的方向发展的。下面介绍的只是在不同时期占主 导地位的几个定义。上述定义可以反映出四个主要信息:一、从人类学角度研究最多。如 社会成员、人类群体、人类社会、人与动物、民族、个人与他人、行为方 式、生活方式等;二、文化是个完整体系。如复杂整体、物质和精神、理 智与情感、集团、全体成员、共有、共享、全部集合物等;三、社会学特 征鲜明。如社会群居、社会成员、生存样式、社会遗产、创造、社会集团 等;四、交叉学科研究得到体现。如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符号、遗 产、传统、人权、价值等。尽管表述和界定的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向是向 着更广泛和更综合的含义方向发展的。由于文化的广泛性和综合性,逐步形成了它的层次性。如在“文化” 上位概念下,又出现了许多术语,从世界范围内有欧美基督教文化圈、阿 拉伯伊斯兰文化圈、印度佛教文化圈和东方儒学文化圈。还有的学者提出 为8个高级文化和21种文化或文明。从发生学划分有全球文化、民族文化、 地方文化等;按自然环境划分有游牧文化、商业文化、农耕文化等;按学 科划分有经济文化、社会文化、政治文化、公司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 化和环境文化等。如今又有诸多文化术语出现,它表明一是学科分化越来 越细;二是“文化” 一词错用而引发一些文化乱象。值得关注。中国古代“文化” 一词的含义以上是西方国家习惯使用的“文化”定义,与我国所使用的定义大相径庭。现代汉语中“文化” 一词是20世纪初由欧洲经日本舶来的,而古代 汉语中的“文化”意识至少可以推算到东周。《周易•贲卦》有所谓:“圣 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成化天下。”这便是中国人论述“文 化”之始。至汉代出现了 “文化”的连用,刘向在《说苑•指武》有: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其含义为人的后天修养与 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而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 的范畴。基于古代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文的对译。 实际上,不经culture转译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概念所具有的 后天创造演化观念和人文精神,更适合于今天文化学的文化内涵。在我国 有代表性的定义中国代表性的“文化”定义 梁启超.关于“什么是文化”的论述,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钱穆先生全集,王宁谈汉字与文化的互证关系,参见何九盈,胡汉宝,张猛主编.汉字文化 大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仅以《汉字文化大观》中的广义和狭义“文化”定义为例,较之舶来 的概念更加明确和具体,其指向性更强。这也是我国学者对国内外诸多概 文 念的进一步综合,具有较大的同一性和实用性,强调了文化最根本、最深化刻的“人化”含义。若想不断推出创新学术成果,首要的是具备创新意识的突变思维、超 前思维、开拓思维和综合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有长远目标, 有战略设想,要勇于打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框框,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如果 缺乏这种创新意识的突变思维、超前思维、开拓思维和综合思维,仅满足 于在旧有理念和模式的框框内琢磨,跟在别人的后面徘徊,是不可能迈出 创新步伐的。武术文化研究的低水平重复现象和研究乱象,就是缺乏突变 性思维、超前思维、开拓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具体体现之一。在众多的论文 中,重复最多的莫过于“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道与气”,围绕着这些 问题的讨论,虽然持续时间较长,论文表述中也有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辩论,但辩论的结果基本一致,无任何突破。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为了论文而论文,急功近利。研究和撰写论文不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 而是为了完成科研绩点和晋升职称,采取“短、频、快”的方式,抄抄改 改,人云亦云,应付差事。科研意识薄弱,缺少科研积累。受科研能力 和自信心的限制,为了论文而论文、应付科研绩点的人,不可能有科研积 累,或积累很少,其研究问题的意识、敏感度明显不够,视而不见,听而 不闻,认为:传统的结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研究方法单一,综合研究 不够。多数论文只用最原始的“文献资料法”,缺乏综合方法的运用,如实 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历史印证法、实验对照法、指标检测法、逻辑推 理法等,方法和手段决定着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一位资深的学者曾感 慨:现阶段我们的研究成果很多,但硕果却很少。停留于单兵作战,闭 门造车。缺乏集体公关、合作研究的意识,对某一问题的系统研究、跟踪 研究明显不够;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研究明显不足,“打一枪换个地方”, 无主攻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文武兼备不足,研究脱节。习武之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 体现。一切文化含义都是从这个根本意义上发展并引申而来的。为了便于 研究,一般情况下,将文化限定条件,以其达到指向性更加明确的目的。 如按时代限定有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时代文化、青铜时代文化、古代文 化、现代文化等;按区域限定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二 里头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按物质产品限定有茶文 化、酒文化、陶艺文化、建筑文化等;按精神产品限定有儒家文化、佛家 文化、道家文化等;按阶层限定有文人文化、市民文化、武侠文化、工人 文化等;按社会群体限定有企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等;按层次结 构限定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按特定事物限定有商品文化、 影视文化、体育文化、武术文化等,不一而足。文化的研究应该着眼于人 类文明有价值的方面,而不应该将一些阴暗的、丑陋的、猥琐的、消极的 文化垃圾四处张扬。这也是“文化热”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重视。
浏览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