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道教的养生修炼理论中的表现更为鲜明和突出。道教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在养生修炼中从 人的主体意义出发,将人的生命看做是一个自然的天地。《抱朴子内篇-至理》 载:“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说明天人均禀 气而生,从气出发,天人是一体的。由于天人同源于气,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的 变化规律必须与之相符相应。因此,养生也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四季之气的变 化,而实践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道教的这一理论与我国古代的医学、养生理论 同源同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具体的论述了春夏秋冬的四时养生法:“春 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 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 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 伤心,秋为寇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 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殖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 谓闭藏,水冰地圻,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 已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此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湫为,一日之中也有气 的消长,与四时对应:“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液半为 冬。”反映在人体上,“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阴 气已虚,气门乃闭”。道教在养生修炼中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要按天地、 日月、四时的变化规律行功修炼。道教全真大师丘处机在总结《内经》四时养生 要旨的基础上著有《摄生消息论》,分春、夏、秋、冬四季,结合人体生命活动中的 生理特点,全面论述了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

道教认为天人同源于气,信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 化程序。将天人合一、天人一体作为道教养生修炼的基础理论,认为人体器官与 宇宙结构是同构相应的。宇宙空间既是自然界的大天地,也是人体的小天地,两 者同步运行,有着共同的运动规律。但是,道教在强调天人合一的前提下,始终 认为人的生命是主体。长生不死是天人合一理论在实践中所追求的一种宗教效 果,也是道教养生修炼理论与方技完善与提高的直接动力。

三、“形神俱炼”的复归论,建构出道教养生修炼理论的主体

道教常把“形”比作舍宅,把'神”比作舍宅的主人。这说明“形”与“神”是在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状态下存在。由于这种存在是相互的,所以影响也是相互 的。不论谁发生了故障,它都会影响到另一个相对应的方面。而这种影响可以 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庄子-在宥》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淮南子-精神训》曰:'放心者,形 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这些论说为道 教“形为神舍”的观点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依据。

道教从道家那里汲取理论营养,逐步建立了 “形神俱炼”的养生理念,既认为 “形” “神”之炼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也认为“形”“神”之炼可以相互兼顾。《太平 经》曰:“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 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常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 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 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说明形神合一,则可 长存;形神离散,则必死亡。司马承祯在其《坐忘论》中曾说:“道有深力,徐易形 神,形随道通,与神合一,谓之神人;神性虚融,体无变灭,形与道同,故无生死。” 进一步加入了道力的元素,阐述了“形”与'神”是可以随着道力的增进而改变的。

第四章123

荆楚武术精一~武当玄功也就是说,在修炼的过程中,不仅要促使形与神合,而且要与道相通,因为道是永 恒的,只有形与神合与道合,才能维持生命的绵延不绝。充分体现了道教“形神 俱炼”的思想旨趣。

道教的修炼活动十分讲究循序渐进。因此,对于形神的修炼首先是从人的 健康开始的。并从生命的演化理论出发,认为人的生命是精、气、神的聚合所产 生,也就是人在降生之初,生命体中的精、气、神本来是合一的,只是随着年龄的 增长,意识的开启,人间凡尘俗事开始对人进行大肆侵扰,使人先天所禀赋的精、 气、神逐步分离,直至最终导致死亡。道教认为,人与其他生物一样,其生命皆有 终结的时候,体现出道教的现实主义态度。其经典《太平经》说:“夫物生者,皆有 终尽o人生亦有死,天地之格法也但是,道教并不主张人们顺应天命,而是要 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找办法,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也就是说“我命在我不在 天”。并受到老子《道德经》“长生久视”思想的启发,认为宇宙演化既然有一个顺 向过程,就能够有一个逆向的复归。《老子》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昆成,先天地 生。萧呵!谬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 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运行不止,其运行遥远可称其为返回 它的原本。而生命是宇宙的缩影,与宇宙同构同源同为“道”生,所以生命也是 可以复归的。《老子》第二十八章曰:“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认为返老还 童是可能的,因为万物可以归根复命,而作为万物之一的人的复归,当然也是可 以的。而这种复归论从理论上给予了形神俱炼以依据和导向,其修持的意义就 是恢复人的淳朴本性,达到一种“常德”的状态。道教把老子所说的“婴儿”视为 神形炼养的初级目标。道教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在《道德真经章句训诵》卷 上。《道藏》第十二册中说:“吾身妙于婴儿,天地妙于无极,道体妙于大朴。”这种 以婴儿为人生之妙,并与天地、道体相提并论,就充分说明复归本根是道教所追 求的修炼目标。但是如何复归呢?道门人士陈致虚在其《上阳子金丹大要》卷 四,《道藏》第二十四册曰:“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 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只是先天地之一物耳。”所谓 “万物含三”,是指万物均有精、气、神。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精、气、神逐渐分 离了,修炼就是要使分离的精、气、神再度融合。“三归二”就是炼精化气,使精气 相结而有形,所以“三归二”是炼形的初步功夫/二归一”是炼气化神,并由此进 入“炼神还虚”,而使婴儿之体再现。虽然这种复归逆炼包含了大量的复杂的环 节,但无非是“形神俱炼”实践的一种展开。

四、“阴阳大化”的变化论,建构出道教养生修炼理论的玄机

从《周易》到《老子》、《庄子》,从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阴阳”的概念成为学 者们思维与认识问题的杠杆。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学术流派对“阴 阳”概念的使用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先秦时期,学者们心目中的阴阳是两极世界 的一种理论概括;而在道教中,阴阳却成为修炼者在修炼中与炼养内外环境进行 沟通的'桥梁”。道教认为,养生修炼的内外环境无论怎样纷繁复杂,只要从理性 上加以把握,就可以发现其阴阳运动的特质。

道教经典《太平经》曰:“天虽上行无极,亦自有阴阳,两两为合。”“地亦自下 行何极,亦自有阴阳,两两相合。于是一阴一阳,上下无穷,傍行无竟。”这里的 '行”是运动的意思。 “上行无极”,是说运动没有止境,天在运动,地在运动,但天 地不论怎样运动,总是以阴阳的形式存在。

浏览6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