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我们前进得太多太快,才会觉得旧的事物退得也太快太远,所以我们对这些消失 的小拳种异常敏感,使得这个问题看上去好像与传统武术的现代化有关.实质 上无论传统武术如何改变,我们都要生活在一个既定的时代当中,这是最关键 的因素,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变只不过是整体传统武术在现代生存的一种宏观 方式,与具体操作无关。以胶东的螳螂拳为例。“满清末年螳螂拳呈现出一种蓬勃繁荣的景象。教授 螳螂拳的国术馆遍布了整个胶东和胶东以外的许多地区。不但螳螂拳声名越来 越响,诸多衍生拳种也流传得越来越广,其声势远远超过了其他拳种,一跃成 为胶东第一拳。在七星螳螂拳传人钟连宝的印象中,儿时的烟台是一个习武风 气很浓的地方,那时拳坊很多,一个人口不过八九万的小城,居然有大大小小的拳坊七八十家。20世纪50年代,南操场年年有武术比赛,工人文化宫节假 日常举办武术表演,各拳坊都很重视参加,众拳师见面时都是亲切地抱拳握手问候交谈,毫无同行是冤家之意。即使到20世纪80年代初,烟台武术依然兴 盛.每天早晨毓璜顶公园、南山公园等处约有数万人练武,后来,山上只有寥 寥几人还在坚持。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谁要想学武术,得托人拜师, 后来,则发展到老师怕没人学自己的功夫年久失传,到处找徒弟,更有甚者, 因为找不到年轻人学武或年轻人不愿学武,有些拳师只好教中老年人练武。” °我们可以看到从早年的国术馆到数万人的练武盛景,再到今天拳师找不到。庞见波.曾经动力消失迅速没落如今螳螂拳传统回归复兴有望.水母网,|2008年02月21 H |.hltp: //news. QQ.corn.年轻徒弟,只好找中老年人来教拳。这一转变表面看是螳螂拳自身发展传承的 问题,但实质上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武术近百年来改革的艰辛和苦难。中国 传统武术发展于农耕文明体系之中,而农业劳作中的四时固定,空闲时间较为 充分,“忙时耕田,闲时造拳”这种较为固定的生活模式直接影响到武术的传承 形态。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门大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潮扑面而来, 农业文明的那种安适休闲的生活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再加上西方化的休闲体 育运动日渐占领青年人的空间,因而固守传统模式的传统武术受到的冲击自然 最大。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青岛,青岛市武术协会顾问张万福说:“以前青岛的拳 种有20多种,但现在只剩下孙膑拳、傅士古短拳、查拳、螳螂拳、九水梅花长 拳等不到10种。像以前沧口阎家山村的地功拳,这个拳种是在地上滚爬,可能 有些人嫌脏,所以学的逐渐减少,以致渐渐被人遗忘,而崂山傅家埠的一种拳 种也是在民间流传了好几百年,但是由于没人学,现在已经失传了。” ° “河南 淮阳县举行第六届中原武术大舞台,在武术展示活动现场,一种濒临失传的稀 有拳种一伏羲八卦拳亮相。据悉,该拳流传面较小,如今的资深拳师也只能 练到三百多捶,更多的套捶失传久远。”包这些小拳种的消失或者失传,实质上 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武术现代化的演变历程。物质决定意识,传统武术的根是深埋于农耕文明这块沃土之中的,一旦这 块根基之土发生重要转变,那么生长其上的所有植被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 既是一种生物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普遍现象。一旦传统武术发展的 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变化,那么相应的传统武术整个体系都会做出相应的调节, 那些生命力较脆弱、生态环境较单一,过于依赖外部分环境的拳种自然会受到 最大的冲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处理,那最后只能自生自灭。当然这也正是当 前我们国家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所在,但是保护、帮助、扶植都是有限度的,而对那些广大的小拳种来说最终的出路还在于自我的更新与调整, 这样才能冲出一条生路再创造辉煌。1.2大拳种的分化与泛化相对于部分小拳种的没落而言,现代化对大拳种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具体高亮,韦丽丽.青岛地方拳种一半失传专家呼吁各方抢救扶持.半岛网-半岛都市报.2010-04-05.@ 伏羲八卦拳亮相河南:为濒临失传稀有拳种.中国新闻网.http: //sports.sohu.com.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拳种的分化;另一方面是大拳种的泛化。现代化 对大拳种的影响和小拳种一样,大拳种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只不过大拳 种由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与人脉,才不会出现小拳种那样的传承无人的局面, 但是大拳种也因为其大,所以在面对新时代的冲击时,许多传承人都会表达出 自己对时代的看法和应对方式,这样大拳种在封闭体系中形成的那种旧的传统 模式就会被打破,新的操作方式和新的传承体系就会涌现,大拳种的分化也就 成为一种必然。以发展最好的太极拳为例。杨露禅拜陈长兴为师,于1850年左右至北京传 授太极拳,开创杨式太极拳。删改陈式老架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 作,编创成杨式太极拳架。后又经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修润,定型为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吴全佑初从杨露禅习杨式大架拳,复拜其次子杨班侯 为师学杨式小架拳,以善柔化著称。其子吴鉴泉秉承家学,擅长小架太极拳。 1921年,吴鉴泉受聘于北京体育研究社任教时,去掉小架太极拳中的发劲、 跳跃和重复动作,突出轻柔、缓慢、圆活、连绵的运动特点,创编成吴式太极 拳。武禹襄自幼习武好文,约1850年从杨露禅学得陈式老架太极拳,1852年 途经河南怀庆府赵堡镇,从陈青萍学陈式新架太极拳,乂得《太极拳论》于武 阳盐店,此后,钻研拳理,揣摩拳架,多有发悟,创编成武式太极拳。孙禄堂 于民国初年从郝为真学得武式太极拳后,以武式太极拳为基础,吸取形意拳进 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特点,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特点,并融入这两门拳 术的一些手法,融会贯通,创编成孙式太极拳。可以说当今流传最广的五家太 极:陈式太极、杨式太极、吴式太极、武式太极、孙式太极都导源于陈式太 极。但是五家又各有其技术风格与动作特色,发展到今天更有着较大的差别。 当然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由门惠丰创东岳太极、冯志强创混圆太极、张广德创 养生太极,由赵堡太极发展而来的和式太极、以及武当太极、螳螂太极拳、无 限太极拳、养生太极拳、八卦太极拳、四维太极拳、闾山道家太极拳、益寿太 极拳、张三丰太极拳、静功太极拳、自然门太极拳、原地太极拳、两岳太极拳 等。虽然这些流派未必都名副其实,但是在今天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变过程中 能出现如此多的流派拳种,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太极拳发展的兴盛,同时也可以 看到其分化的严重。当然少林拳、形意拳、南拳等大的拳种同样存在着这样的❶ 太极拳流派有多少?中国太极网.2010年06月29日.http://www.chinalaijiquan.mm. 问题。当今大拳种另一个现象就是泛化的问题。如果说分化是大拳种这棵大树的枝干问题,那么泛化就成为这些枝干上的分支枝节问题。当然小拳种也有分支 问题,便由于其影响有限,传人有限,其泛化相对大拳种来说略小一点,对社会的影响与大拳种无法相比。大拳种在农耕社会中由于信息、技术、流传渠道 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大多有迹可循,而且由于师承体系和传承方式的影响,大多变化不是太大。但是在今天随着信息渠道的多元化,文化环境的开放 性和自由性,使得许多习练者更容易找到表达自己的渠道和途径,那么同一个技术体系在不同人的身体上的表现自然也有着诸多不同,而这种不同实质上并 不是技术本性的不同,而只是载体的不同。同一种技术体系被无数次的、多人 表述之后自然就呈现出一种泛化趋势。而当前的传承体系和社会环境乂无法有 效遏制这种技术体系的无限泛化趋势,最终致使所有武术技术元素、文化元素 都混杂在一起,然后涂抹以种种颜料,捏造种种造型,最终只要能自圆其说, 便可自创一家,加上习练者本身的体悟不足、认识不到位而无法破解修正,或 者因师缘、血缘、乡缘等种种关系不愿点破,最终顺枝流传,后世更难以分别 其细微差别之处,最终致使支系壮大,相互盘节,难以切割。到那时受伤最重 的其实就是最本真的技术实体,也就是那些大拳种自己了。中国武术技术之荡2.1技术的专业化传统武术现代化过程中最受指责的就是传统武术的专业化过强从而失去 了技击特点。当然,今天看来竞技武术完全是一个传统武术现代化体系下的产 品,现代竞技武术是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武术结合西方竞技体育理论发展起来 的.以竞技体育化的套路和散打为两大独立活动形式,以教练员为指导,运动 员为活动主体,以争取比赛优胜为最高目标,以竞技体育比赛为主要特征的现 代竞技体育项目。
浏览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