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汉语的本意是花纹,引申为后天加工的品德和修养,还有文治、 礼治、教化、天文和人文等意思,而“武”的汉语本意是“止戈为武”,泛 指军事、武装、战争、武艺、勇猛等意思。文武兼备,就是能文能武。若 按照前面所划分的“混沌”状态、“分离”状态,到此就是“兼容”状态。 自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创立武举以来,至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废止,约实行了 1200年,为我国古代选拔和培养“膂力骁壮、 才堪将略”的军事武术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才堪将略”,强调的就 是文武兼备。仅从历代武举考试内容变化看,先由唐代的较为单一的武艺 和力量,逐渐向着宋明清武艺和程文的方向发展(表3),其目的就是选拔 和培养文武皆能、德才兼备的军事武术人才。年代 内 容唐 武艺:射术和枪术;力量:海关和负重;身材和言语。宋 武艺:弓马射、马步射、号踏、抡使刀枪;程文:策问和兵书墨义。明 初试:马步箭、刀枪剑戟;二场:菅阵、地雷、火药、战车;三场:兵法、天文、 地理。清 首场:马射;外场:步射、技勇;内场:策二问、论一篇。四个朝代在考试武艺的基础上,又增设了理论考试。如唐代的言语; 宋代的策问和兵书墨义;明代的兵法、天文、地理;清代的策二问、论一 篇等,这些内容是以兵书为主线的,兼顾其他方面的知识,主要考察考生 的表达能力、记忆能力、书写能力、理解能力等。宋以来遵循“策问定去 留,弓马定高下”的录取原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一变化对促进军事 武术人才向文武兼备方向发展有积极意义。在武举制的影响下,正改变着文治天下的局面,历代都有文武兼备、 德技兼修的军事家、武术家所涌现。如南宋岳飞(1103 - 1142年),军事 家,民族英雄。少时勤奋好学,并练就一身好武艺。20岁时投军抗辽,临 行前,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 “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 奉的信条。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迁。当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 “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当金将兀术率金军南侵时,杜充率军弃开封 南逃,不战而降。而岳飞率军抗击,在哪城大败兀术的精锐骑兵,收复淮 水流域许多失地。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使得“岳家军”实力大 增。“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多次重创金军。此时的宋高宗与秦桧 向金议和,为了扫除议和障碍,他们秉承金朝旨意,解除了岳飞等抗金将 领的兵权。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 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秦桧指使爪牙,诬陷岳飞谋反,将其下狱。以 “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39岁,其子岳云及部将 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他的军事思想散见于书启、奏 章、诗词中,后人编成了《岳武穆遗文》亦是纪念。戚继光一生戎马,特别是在抗倭战斗中率领“戚家军”,以多种阵法, 连连击败倭寇,还东南沿海百姓一片安宁,战功显赫,堪称常胜将军,爱 国将领。戚继光智勇双全,文武兼备,多谋善断,练兵有方。他不仅战功 卓著,而且在军事理论上颇多建树,所著兵书,为后世兵家所推崇,“谈兵 者遵用焉”。这两部书中有许多武术内容的记载,还有他吸取当时民间诸多 拳法创编的“拳经三十二势”,以及“长兵短用说”和“短兵长用说”等 著名的武术技术与理论,是当今研究武术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典籍。可谓是:文韬武略属继光,精忠爱国岳飞强。文武并重要倡导,培养 武者更自强。明清两代,是武术门派林立,基于成熟的时期,其中重要标志之一就 是大量武术著述的问世,多数编著者既是军事家或武术家,又是文学家或历史学家等,出现了 “武臣好文”,“文士论兵”的新现象。如俞大猷撰的 《正气堂集》、唐顺之编著的《武编》、程宗猷著的《耕余剩技》、茅元仪辑 的《武备志》;吴殳著的《手臂录》、黄百家著的《内家拳法》、装乃周著 的《茂氏武技书》、王宗岳著的《太极拳论》等,它是文武兼备、智勇双全 的具体体现。武术文化基本形态的构成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之所以称为“武术文化”,其考 量有三:一、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武术文 化自成体系;三、武术文化体系能全面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那么, 究竟是如何反映的呢概括有五点武术中能反映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武术中能反映伦理道德的人文精神武术中能反映排斥神学的民俗精 神;武术中能反映“天人合一”的崇尚自然精神武术中能反映师徒 血缘的宗法精神。这五种精神又是通过武术文化形态逐步展现的。武术文 化形态就是武术本质、形式和功能的具体体现攻防技击是武术文化形态的内核文 武术的本质是攻防技击,攻防技击是武术的内核,倘若失去了攻防技化击,它就不可能称其为武术。研究武术本质,就必须弄清“武术”的含义。翻阅古今汉字工具书籍,对“武”的解释清一色为:止戈为武,或从戈从 止。并将这种传统解释纳入所有的武术教材之中,广为流传。然而,随着 人们对武术认识的提高、研究的深入,对“止戈为武”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一些新的解释便应运而生。如樊云庆研究认为:“武”字的本意是,“人拿 着兵器走或跑着去打仗,取勇敢向前冲之意”。于省吾则认为:武,从止 从戈,本意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以武器, 戈即武器。徐清祥更有想法:“武”的原义是威武示威,象征着一个武将 或武士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警戒凶恶的人。而韩建中则认为:“武”字 “本身就包含了战争与保卫和平两个要素,战争与保卫和平同时含在这里 面,于是‘武’字的战争与保卫和平的意项就对立统一起来”,“这里面有 搏斗,又有停止械斗”的意义。四种认识,按照古汉字的发生、发展、变 化过程去分析,依照祖先造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去研究,都有它 的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为了更好地解释和理解“武”字,我们特意考查了河南省安阳小屯村 殷墟遗址,对甲骨文中的“武”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武”字由止、戈二 字组合而成,最初的表现形式是静态的“立足持戈”,而后又形成了动态的 “持戈而行”,至于金文以及后来的变化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甲骨文中 “武”字的变化看,其原始本意并非止戈为武,而完整的表述应该是这样 的:或持戈静止而立,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与人 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值,与兽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至于“止戈为武” 的说法,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古时对“武”字的理解,主要是引申意义武术之所以称为武术,重要的是还要有“术”。那么,“术”的本意究 竟是什么呢《说文解字》释为:“术,邑中道也。”段玉裁注:“引申为技 艺。”道路是通达目的地的,技艺则是方法、技术之谓,都是手段,所以技 艺也就被称为术。《现代汉语小词典》将“术”解释为两层意思,一是技 艺、技术、学术;二是方法、策略。泛指操作方面的技巧。实践证明, “术”有法而无定法;“术”贵在“变”,“术”贵在“活前面已对 “武”作了描述,再加上“术”的本意,应该这样表述:无论是与人斗,还 是与兽斗,必须使用合理的手艺、技巧、方式和方法,才能争夺地盘和剩 余价值,维持生存和生命。以上三段话是对“武”与“术”本意的引申认识和理解,并不是现代 意义的武术概念,但无论如何武术的“攻防技击”本质是十分明确的,也 是武术文化形态有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根本所在。武术的“攻防技击”本 质确定以后,其“攻防技击”转换的特征也就表现出来。形成“攻防技击” 特征是以双方格斗为前提的,双方都可以使用完全相同的手段和技术,既 可以防守,也可以进攻,或防守中实施进攻,或进攻中兼顾防守,循环往 复。一般情况下,进攻者是根据防守者的姿势而采取最佳的进攻方法,也 许是直线或曲线出击,也许左侧或右侧攻打,也许是拳法或腿法攻击,也 许是组合性进攻……,而防守者也是如此。对此,武术界的共识是:精妙 的防守,是对对手精妙的进攻的反映;而精妙的进攻,往往又是对对手精 妙的防守的反映。明唐顺之在《武编前集》卷五中讲到:“拳有定势,而用 时则无定势。……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虚实之用,妙存乎人”。这 体现的是武术灵活多变的本质特征。由此话题我们又想到了两种古老的兵器——弓箭和暗器。由于两种兵 器在当时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它的实用性得到了普遍认同。如十八般武艺 “弓”为首,而暗器超出了十八般武艺的范畴,这也充分说明了两种兵器的重要性。但是时过境迁,今天的武术器械并不含有这两种兵器,原因很简 单那就是这两种兵器不具备武术的进攻和防守转换的本质特征。箭的射出 文 是有去无回,只能进攻,不能防守,而暗器以发出为进攻,防守却变成了 化徒手。耐人寻味。

浏览5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