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攻防技击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的。武术在分类上至少有三种形 式:一是流派的分类;二是器械的分类;三是运动形式分类。武术流派的分类所谓武术流派,是指由于不同的技术特点和风格而形成的武术派别。 早期有“长拳”与“短打”之类;“内家”与“外家”之说;“南派”与 “北派”之分;“黄河流域派”与“长江流域派”之划法;“少林派”与 “武当派”之别。现代有竞技武术、学校武术、健身武术、实用武术等。武术器械的分类所谓武术器械,是指古时的“十八般武艺”和现代的器械种类而言, 并按照时间顺序有选择的排序 “十八般武艺”及出处年代 内容与出处明 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 铜,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自打。清 刀、枪、剑、戟、镶、棍、叉、耙、鞭、铜、锤、斧、钩、镰、扒、粉、箭、藤牌。 “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钱.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奔、鞭、 铜、锤、棒、杆。近代 力、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铜、锤、抓、键、棍、槊、棒、拐、流 星等。现代 刀、枪、剑、戟、棍. 棒、槊、镜、斧、钺、铲、钳、鞭、铜、槌、叉、戈、矛。为四类,即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和双器械。。长器械指大刀、枪、棍、 戟、铲、(锋);短器械指刀、铜、匕首、鞭、钩、剑;软器械指鞭、三节 棍、梢子棍、流星锤、绳标;双器械指双刀、双剑、双钩、双鞭、双头枪 以及单刀加鞭。武术运动中的各种徒手拳术,也就是古代“十八般武艺” 中所称的“白打,在各种说法中,不仅器械的选人有所不同,其排列的顺序也有变化, 这反映了对各种器械的重视程度不一。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两个特点: ①几种主要器械较为固定,在各种选法中都相同,如刀、枪、佥I」、棍等。 这说明了武术器械发展的一种稳定性。其中有些器械直到今天仍然是武术 表演和比赛的重要器械。②包涵面较广。虽有各种说法,但在排列上都有 了长兵器、短兵器、重兵器、轻兵器、硬兵器、软兵器等。这反映了它实 用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武术运动形式的分类武术按照运动形式分类,可分为套路运动、搏斗运动和功法运动三大 类,各类又包括相应的内容。春秋战国之际,诸侯相竞,讲求武备,“独尊儒术”、“君子勤礼”受到 极大冲击,又因与夷狄杂处,非尚武事不足以图存,因此是一个列国混战、 攻伐最剧烈的时代。在春秋时期的294年间,战争竟达483余次,《战国 策•赵策三》记载,当时七雄都“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在战 国时期的254年间,战争也达230次,大量农民涌向战场,最终结束了车甲 纵横的车战时代,使军队的作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频繁用肉兵、连年征战的过程中,无疑会促使兵器得到改进、攻防技术得到发展。 秦统一六国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 家。后来的各代依然是以武备换取国家的安宁。战国时代的吴起在总结战 争的原因时认为,“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 饥。”由于连年战争,引起了文人雅士的感叹。如南朝梁武帝的长子、文 学家萧统就强调:“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指出要停止战争,提倡文教。 尽管如此,也难以改变社会上主张“文德不如武备”、“习礼不如讲武”的 状况,以至于出现了 “文武分途”,并彻底打破“混沌”状态,而进入“分 离”状态。“文武分途”实际是国家的大事分两大系统来分立管理,以形成 “文教治内,武备对外”的新格局,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必然会出现两个阶 层。一是“士”(文士)阶层。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 子。它是以文为主体,尚礼重德,且以读书做官为主要人生追求的群体。 如文儒学士和纵横策士等。二是“侠”(武士)阶层。侠,旧时是指有武 艺、讲义气、肯舍己助人的群体。如豪侠武士和刺客剑士等。它是以武术 为载体,通过行侠仗义的活动而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同,可以讲,在不同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侠客以出身贫贱、武艺超群、仗义疏财、同情弱者、 扶弱济困而起到了较大的正面作用,并受到人们的普遍好评。但“儒以文 乱法,侠以武犯禁”也是显而易见。介于两者之间的还有导引方士和神仙 方士等。如套路运动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搏 斗运动分为散打、推手和短兵等;功法运动分为柔功、硬功、内功、外功、 轻功、眼功和耳功等。其中功法是2004年以来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 理中心推出的新赛事,它在众多的传统功法中选出了符合“科学健康、特 点突出、方法简明、观赏娱乐”的规定项目(单掌断砖、石锁上拳、对拧 长杆、抛接沙袋、绳镖打靶、桩上徒搏)和自选项目(克服重力组、击打 能力组、灵活能力组、其他能力组)两个大类,实现了比力量、比速度、 比柔韧、比稳定、比准确、比技巧、比难美、比格斗的目标。独特功能是武术文化形态的外表武术的功能有多种,但有主次之分,同样是一种功能,在不同的历史 阶段其排序是有区别的。如古代时突出武术的“技击自卫功能”,而现代更 重视它的“养生健身功能”。无论如何,有一个基本原理是非常清楚的,那 就是:武术的“攻防技击”本质不能丢。虽然武术有技击自卫功能,但它 1978年以来,所有的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武术教材、武术竞赛规则均采用这种分 类分法,有别于“你死我活”的厮杀,其中武德制约着技击自卫的尺度;虽然武术 有养生健身功能,但它绝不是大众气功的翻版,其中武术内功融入了更多 文 的内涵;虽然武术有竞技比赛功能,但它的整体不可能是竞技运动,其中武术比赛内容只是很小的部分;虽然武术有表演娱乐功能,但它不同于一 般的曲艺娱乐节目,其中“内外兼修,形神兼备”起到调控;虽然武术有 武德教育功能,但它肯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说教,其中武术的“门规、戒 律”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武术的文化经济功能明显提升,这也是本讲 特别提出的当代武术功能之一。就武术的文化经济功能而言,至少涉及武 术产业、武术市场和武术消费三大块,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习武 为健身、防身和修身,“三身”为长寿,长寿就可能提高劳动生产力,减少 医疗开支。上海的一份调查显示:在518名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练习拳 术、剑术、练功十八法、养生气功占总人数的 这充分反映了武术 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地位。②武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正消费于全民健身 活动当中。如武术服装、器材;武术培训、娱乐;武术旅游、保健等。③ 武术馆校的平稳发展、武术之乡的评比,拉动了当地相关产业;“以武 塔台,经贸唱戏”,成了一些武术发源地的习惯做法,使产品、健身、休 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在中国,在 美国一部分人学习了中国武术后,再传给其他人时深有体会地说:习武不 仅使自己进入一种古老而宁静的东方心境,而且还能带来滚滚财源。总之, “以武养武”是一种必然。武术文化的国际化推广策略现代日本的空手道、柔道和韩国的跆拳道项目,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中 国古代武术影响的遗迹,而现代武术文化的国际化推广是以申报“奥运项 目”为主要特征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外推广武术文化的四个标志: 即成立亚洲武术联合会,组织国际武术竞赛,中国武术队出访表演,国外 武术组织纷纷成立;90年代正式提出入奥设想的三个标志:即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组织世界性武术大赛、推广国际武术竞赛套路;21世纪初实现 申奥既定目标有四个标志:即申奥成功为武术提供了机遇、加大对中国武 术的宣传力度、领导阶层直接参与外联工作、策划和研究入奥的设项问 题尽管“申奥”未能成功,但留给我们的经验是极其宝贵的。后奥运 会,竞技武术将要实施“三轨制”:准奥运赛制,即准备推入奥运会项目 的赛制;职业赛制,即开拓竞赛市场的赛制武术运动会赛制,即从 整体上展示武术全貌、能与奥运会相媲美的赛制。这样,无论武术能否进 入奥运会,竞技武术的赛制都将逐步完善。另外,就是武术的产业化趋势 越来越明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武术是要讲经济效益的,“以武养武” 不是一句空话,它是一种实体的再现。市场规律要求武术加快市场化建设, 逐步形成开放式的产业开发体系。中国武术协会与有现代经营理念、经济 实力雄厚的部分企业集团组建武术产业发展公司,以组织武术赛事、人员 培训、用品开发;武术文化市场宣传、运作、拓展。初步构成了武术产业 发展的崭新格局,为武术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浏览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