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一苇渡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修习禅定者的修证功夫,而要获得这种修证功夫,主 要靠自身在前世今生中不断修习禅定功夫而得。达摩是禅宗的代表人物,他本身就是个 乘愿再来的大菩萨。所以说,达摩自印度来中土弘扬佛法的时候,就已经证得了阿罗汉以 上的果位。但是在外人看来,达摩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也无法从达摩的衣着打扮来判断 达摩是否已经证果。禅宗讲究的是顿悟成佛,所谓的顿悟,就是当下了悟自性,获得清净 无为的无烦恼境界。顿悟的当下体现出的是禅者的一种现量现识的认识能力,断除了自 身的分别烦恼,流露出圣者的清净般若智慧。断除不正见证圣者境,据林克智的只有断除身见,方可契入正定》的一文所述:“修禅者可住世一劫,外道 的世间禅定,也可延长寿命,亦可达到坚固身体、甚至可以将生命延续到千万世之后「禅 定功夫还没到解脱位的时候,人的色身依然是有漏的果报体,还会随着个人宿世的业力因 缘,轮回于六道之中。修习禅定可以住世几劫,但还是没有完全断除微细的烦恼,还没成 佛。佛的境界是明心见性、了脱生死的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参禅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 由于众生从无始劫来迷沦于生死苦海,一念染污无明,而无法去除妄心,实见本性,所以禅 宗说要顿悟成佛。断除烦恼究竟的习禅者,在断了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等烦恼后,即可证人阿罗 汉果。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可以人有余依涅槃,而阿罗汉想要证得无余依涅槃,必须舍弃 色身方可以进入无余依涅槃的境界。意生身菩萨就需要舍弃色身重新根据自己的愿力而 投身转世,转世后的身体完全由意识决定,不再是有漏的色身报体,是意生身菩萨。阿罗 汉具有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时,恒常不动,“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得三明 六通的功德。有余依阿罗汉的神通功夫有两种说法:一、阿罗汉可以神通自在,不受自己 有漏色身的阻碍。阿罗汉由于有有漏色身,受自身有漏报体的影响,在现神通的时候 无法神通自在。从达摩渡江的现象上看,达摩应该是不受色身影响的一种神通功夫或意 生身的修证意境。

顿悟渐修的不同层次,达摩是无相宗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禅宗的祖师。继达摩之后的禅宗六祖慧能在《坛 经》里提出“顿悟”的说法:“快速直入究极之觉悟,称为顿悟;依顺序渐进之觉悟,称为渐 悟「据《荷泽神会禅师语录》所述:“事须理智兼释,谓之顿悟;并不由阶渐,自然是顿悟 义J顿悟是彻底地断除了烦恼,顿悟后的境界是自心本已空寂、心无所得,知一切法是一 切法,不舍生死而入涅槃的境界。渐悟是依靠自身的修行而依菩萨的五十二位渐次而修 的一种修行理论。慧能的顿悟概念有四,第一: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从这两句 话中可以看出慧能的顿悟是从人的思维转变而形成的。第二顿见真如本性、顿悟菩提。 从这里可以看出,顿悟是悟自己的佛性,由于人皆有佛性,所以顿悟功能人皆有之.第三: 顿悟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顿悟就是无念的思想,是指 在顿悟后断除了染污的烦恼法,而不在起烦恼之念头。第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慧能认为顿悟即可成佛,这形成了禅宗与其他宗派不同的理论观点。禅宗祖师有以心印心的传法手法,慧能在五祖弘仁的言教下顿悟真如本性就是依心印而得。在禅宗的 顿悟思想形成后,禅宗祖师亦提出了事需顿悟、理则渐修的说法,神秀和慧能的禅法就以 此为根本区别.在《坛经》中由慧能和神秀的两个偈颂中就可以看到顿悟和渐修的思想, 后人在慧能和神秀禅法的顿悟渐修传承下形成了南禅北讲的两大派系。

顿悟渐修的理论依据,公元5世纪,依《涅槃经》思想而形成了顿悟成佛、渐悟成佛的争论。这种说法在道生 的四十卷《涅槃经》翻译而获得确认,道生的《涅槃经》为顿悟成佛说法找到了经典依据。 “禅宗的法脉在教义的不同理解上产生了极大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南方之慧能系(称南 顿)与北方之神秀系(称北渐)两大流派「而法相唯识宗对于顿悟和渐修的说法和禅宗的 完全不同。唯识学派以断除分别烦恼和俱生烦恼为最终目的,分别烦恼是由于自身的前 六识和第七识的分别认识而产生的,俱生烦恼则是由于微细的分别我执和第七识相应的 四烦恼产生的。从顿悟的角度来说,分别烦恼就是在禅定的不同阶位上顿所断而得的,俱 生烦恼则需要经过历劫的修习善法而断,这也是唯识学派的渐修理论。顿所断的烦恼在 见道之前已断,渐所断的烦恼在八地位以上逐渐而断,直到金刚道后异熟空才完全断除所 有的烦恼,证得佛果。关于顿悟的说法,道生的顿悟和禅宗的顿悟思想理论是不一样的。“道生以为证悟到 的真理是无差别的,不悟则已,一悟即圆满究竟。所以道生是主张顿悟成佛,也即是主张 渐修顿悟的”。道生认为只要修行者在平时修集种种资粮,修习禅定功夫,等到各种烦 恼断除、资粮具足,就可以到究竟位,一悟永悟,一了百了。“禅宗所说的顿悟,不是渐修顿悟,而是直下顿悟的「禅宗的顿悟法是从心性上来说 的。所谓的顿悟,就是悟到了自心本来清净的佛性,一旦廓然大悟,就是所说的大彻大悟 了。悟到了自性清净的佛性,也就断了自己迷惑的本心,获得清净的修行境界。这两种顿 悟理论相差非常大,道生的顿悟是依究竟佛位的圆满顿悟而说的,而禅宗的顿悟则是依初 学者直悟本性来说的。

渐修的几个不同层次依大乘佛法和其他教派的共同思想,修行上断除烦恼必须要有从渐修到顿悟,再从顿 悟到圆修的转变过程,从渐修到顿悟是指众生在接受佛法后最初发心,亲近善知识,听闻 正法,修积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所以说,在证得菩萨位之前,要有很长时间去渐 修 唯识宗说:“要于资粮位积集福德智慧无边资粮「龙树说:“若信戒无基,忆想取一印顺:《简明中国禅宗史》,《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 空是邪空。从唯识宗的说法和龙树的见解上可以知道,如果在修习佛法时没有福智资粮 的积集,而想依靠自己的知见去直接悟入空性,这是不可能的。依资粮位而说,如果福德 资粮不够,没有发起大悲心和菩提心,那么就很容易落于小乘的但空偏真、无想外道、空见 外道的境界中而不得解脱。依初期的大乘经论来看,广积资粮后到无生法忍位时,是在十地菩萨位中的七地位, 而依唯识家与后期的中观师认为是在初地位。在无生法忍位时,“悟到一切法空性,遍一 切一味相。空无相性,不了即不了,一了则一切了,故此也称为顿悟J这个位上的顿悟是 悟到了空性思想,要破除的是人无我和法无我境界。所以,在忍位以上就开始修习生空观 和法空观,这也是渐修的起始。修习空观破除我执后就需要渐修来断除微细的俱生烦恼。 依此顿悟后修行而生起的般若慧,可以断除一切烦恼,直到把所有的烦恼断除清净,就进 入佛位了。所以说,悟前的事修和悟后修法不同,悟前修可称为缘修,悟后修可称为性修。 也就是要结合般若和法性相应而修,如果能够达到性修不二,事理无碍,福智具足,那么就 可以究竟成佛。

大乘佛法的修行原则在于:因事修而起顿悟,依真悟而起广行,顿悟在实践过程的中 心。从道生的直修到成佛而顿悟理论,以及禅宗的不重事修而先求悟的两种说法,其实都 不是大乘佛法所承认的修行方法。大乘佛法依三十七道品和八正道而修,在这些修行次 第中相应出现的断除烦恼是由粗而细,由易行后难行的这样一个层次。所以说顿悟法和 渐修法都已经含摄在依佛道而建立的根本次第定中。顿悟后仍需渐修据吴立民的《禅宗史上的南北之争及当代禅宗复兴之管见》一文所述:“北宗是渐修, 南宗是顿悟;北宗重在行,南宗重在知;北宗主由定生慧,南宗主以慧摄定,这是两宗最大 的差异南宗慧能禅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苔;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颂,指 出了佛性本自清净、无染非物的般若空性意境。而北宗神秀禅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 镜台;时时勤拂拭,务使惹尘埃”的偈颂是站在凡夫的意境而看待佛性,在凡夫的烦恼未断 除前,需要经过善法的修习而使得本自染污的自性恢复清净。从理论上说,慧能禅师这个 偈子完全是对治神秀的偈子。也就是说要先有神秀的境界,才可以进入慧能的境界。从 南顿北渐的主张上综合发展的是石头希迁和尚,他在《参同契》中指出:“人根有利钝,道 无南北祖「从众生的根性上看修行顿渐,这一观点也非常符合《法华经方便品》中所述的 “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的宗旨所在。提到顿悟之后仍须渐修的观点是宗密,宗密在《〈圆觉经〉大疏钞》中主张“顿悟之后 仍须渐修”。据胡适的《荷泽大师神会传》所述:宗密自称是荷泽法嗣,但他对于神会的 教义统统感觉一种讷讷说不出的不满足。他在《师资承袭图》里也说:“荷泽宗者,尤难言 述宗密认为顿悟与渐修是体与用的统一,他强调禅教的圆融统一,认为圆融则皆是, 执一不通则皆非。这种辩证思维,体现了体与用、悟与修、定与慧、知与行的圆融统一。宗 密所著的《禅源诸诠集都序》指出:“达摩所传之禅体现了佛说顿渐之教、禅之顿渐二门完 全一致的精神。”这对于南禅北讲的顿渐之争起了决断性的革新。宗密的顿悟之后仍须 渐修理论取代了顿悟渐修对立的局面,顿悟资于渐修的说法会通了顿悟和渐修的偏颇 所在。

小结印顺法师从《坛经》中摘录了两句话来概括禅宗:“一日见性成佛,二日无相为体,无 经为本,无念为宗。禅宗所提倡的见性成佛是依修习禅定的目的而说的,而无相就是达 摩禅法的根本思想,在性相这两个角度上确定了真如清净的禅悟境界,性相二法也是一体 的不二法门。禅宗主张顿悟成佛,唯识学派则依见、修所断为根本阶梯。唯识认为一切识 见都是从自己的心识自体上所显现的,唯识共有八识,而禅宗却只说六识。禅宗把阿赖耶 识称为心,即自心、本心、自本心;或性,即自性、本性、自本性。禅宗见性成佛的主张主要 是在顿悟的基础上而说的,而唯识学派则是依断除分别烦恼后续而断除俱生烦恼为根本 目的。不管是顿悟或是渐修,都需要经过长期的修学种种善法,修习禅定,依靠定力才可以 逐渐断除种种烦恼。成佛是非常艰难复杂的,这需要通过种种修持,去除一切邪念妄见, 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十地菩萨的境界。从根本上说,佛陀所指明的 三十七道品就是依道次第而建立的一个修持方法,概况为戒、定、慧三学,修习禅定也是一 种最好的三学行持法门。禅悟的根本目的在于体悟到自我的清净本性,在“心生种种法 生,法生种种心生”的缘起道理中的当下悟自本心。

浏览4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