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楞伽经》共有四种中文译本,最早为已佚之北凉昙无谶所译《楞伽经》。 现存三种:一、宋译,刘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又称 《四卷楞伽经》《宋译楞伽经》,这是最早的译本。二、魏译,北魏(513)北天竺沙门菩提流 支译《人楞伽经》十卷,又称《十卷楞伽经》《魏译楞伽经》。三、唐译,唐(700)于阑三藏法 师实叉难陀译《大乘人楞伽经》七卷,又称《七卷楞伽经》《唐译楞伽经》从现存的三个版本来看,实叉难陀译的《大乘人楞伽经》七卷与梵本比较接近。而另 外两个版本对于佛教义理的翻译和讲解略有差异。四卷本说:“本来清静的如来藏被无始 以来的恶业习气熏染,名之为藏识。如来藏即佛性,众生心体即藏识,修行证道之境界则 没有染净二相的分别。运用般若慧观修证此心体实相,即是舍妄,亦是归真。”十卷本 说:“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为如来藏。如来藏自性清静,不生不灭。但是如来藏与 无明七识共俱则名为阿黎耶识,即为众生有染污、有生灭的心识。如来藏识不在阿黎耶识 中,是证道者的菩提妙有之境界从“本来清静的如来藏被无始以来的恶业习气熏染,名之为藏识”这句话来看,如来 藏和藏识的关系是一非异。也就是说,从本体上来说,如来藏的体是一的。但是,从性和 相上来说,如来藏和藏识是异非一的,因为如来藏和藏识的功能相状都是完全不同的,从 “如来藏与无明七识共俱则名为阿黎耶识”这句话来看,如来藏在因地名阿黎耶识时是有 漏的染污识,而且和第七识恒常相应,具有烦恼的体性。而要把这有漏的阿黎耶识转成无 漏的如来藏,必须经过不断熏习的力量,转识成智,转阿黎耶识成大圆镜智 当识的力量 弱下去,智的力量强大的时候,那么,到最后就变成大圆镜智为主,识为辅的关系。这种关 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也是心王和心所的关系。识和智是共同存在的,但它们的体是的。如果没有识的存在,也就没有智的存在,而如来藏就是所谓的大圆镜智。
《楞伽经》的起《楞伽经》主要透过大慧菩萨一百零八句的问法,佛陀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为中心,宣说离言自性的法门中,认为一切诸法皆系自心所见、自心所现,是三界唯心的自 内证,并指出只要修习同归一心的法门,即能达到自证圣智的境界。据释道玄的《〈楞伽 经〉中阿罗汉回心思想之探源》一文所述:“一、《楞伽经》是在龙树(2、3世纪)之后的作 品。二、《楞伽经》晚于《胜鬟经》《大涅槃经》,而早于《密严经》。三、世亲的著作中未曾 引用过,可见是在其后。四、清辨曾引用过《楞伽经》,故应在其前。由这几个方面来判 断,《楞伽经》应约为公元五世纪的作品。印顺考证《楞伽经》的缘起据刘正平的《〈楞伽经〉考——兼议印顺的〈楞伽经〉编集时地考》一文所述:印顺对于 《楞伽经》的考察存在许多问题。印顺法师认为:“一、《楞伽经》是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编辑 的,代表的是后期大乘佛梵化的思想,其编集者可能即是达摩的师傅。二、顺认为 《楞伽经》是后期大乘经,其思想与无著、世亲体系不太相同,是为了贯通如来藏与阿赖耶 二大思想系而集成的。顺评判如来藏为梵化的、不了义的真常唯心大乘思想。 印顺认为:《楞伽经》的作者是迦旃延佛,迦旃延法付大慧,大慧传达摩,达摩付弥怯 梨。大慧即《楞伽经》的当机众,大慧在《楞伽经》也说到他成佛°印顺认为,这里的达摩 是刘宋时期(407)从狮子国来到中国,以四卷楞伽印心的达摩。达摩的师承就是南天竺 的大慧,也是《楞伽经》的编辑者。印顺认为:从经题和魏译本中判断,《楞伽经》是成立于 南印度的一部典籍。如魏译本《请佛品第一》中说:“尔时婆伽婆于大海龙王宫说法,满七 日已,度至南岸。时有无量那由他释梵天王诸龙王等,无边大众悉皆随从向海南岸。尔时 婆伽婆,遥望观察摩罗耶山楞伽城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愣伽经》是在楞伽城说 的。《楞伽经》中的卷十偈颂品中说:“如来灭世后,谁持为我说?如来灭度后,未来当有 人。大慧汝谛听,有人持我法,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 我法,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从这段文意上看,如来授记南印度的龙树 菩萨弘扬《楞伽经》大乘法门,所以以此而判断《楞伽经》成立于南印度的。据传记中考证《楞伽经》来源据《高僧传》卷三、《出三藏记集》卷二记载:”四卷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的翻译 者求那跋陀罗在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过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地泛海到达广州 二、《洛阳伽蓝记》卷一记载:“中国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 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菩提达 摩传播的是南天竺一乘宗,并付嘱四卷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与慧可印心。从四卷本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的翻译者求那拔陀罗和《洛阳伽蓝记》中达摩传记上看,《楞伽经》应 该是从南印度由达摩传播到中国。
从判教上考证《楞伽经》时间从智者大师的判教上考证:“根据智者大师的判教,本经出现于五时之中的生酥时,即 第三时方等会,如来宣说《楞伽》《楞严》等诸大乘经,赞叹大法,呵责小教,令诸小乘耻小 慕大,故以生酥味譬之,认为本经成立早于《般若经》。"从“第三时方等会,如来宣说《楞 伽》《楞严》等诸大乘经”这句话来看,《楞伽经》出现于佛陀说法的第三期。而贤首的判教 则认为《楞伽经》经是大乘圆顿教,出现于佛陀说法后期。印顺认为《楞伽经》成立于笈多 王朝时期,这一说法是依《楞伽经》的判教而说的。印顺认为:”《楞伽经》是佛梵化的著 作,笈多王朝时期正是大乘佛教兴盛的时期,同时又是婆罗门教复兴的时期。由于笈多 王朝时期的帝王们多信奉婆罗门教,而与婆罗门教抗争的佛教教理被婆罗门教吸收,形成 了佛梵混合的新婆罗'门教。吕激和龙树时期的经论考证吕激从《楞伽经》被诸经论引用上来判断成立时间。吕徵认为:“大乘佛教早期的龙 树、提婆的作品中并未引用《楞伽经》的内容,直到清辨时期(大约490-570年)才开始引 用。”从“龙树、提婆的作品中并未引用《楞伽经》”这点上看,《楞伽经》应该著于提婆出 生的后期。龙树菩萨的《六十正理论》中说到:“说大种色等,正属识中摄;了知彼当离,岂非邪分别这段颂文说地、水、火、风四大种等色,是属于唯识所摄,假如没有识,色法就无法显 现。据词义了解,唯识思想在龙树时代就已经存在了。而在这时期天亲菩萨造的《楞伽经 唯识论》,提婆菩萨造的《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这三部论造论的依据 和《楞伽经》有一定的联系,都是以破斥了外道和小乘问难及错误的涅槃观点而说的。所 以,从这几部论的渊源上看,《楞伽经》应该和龙树、提婆菩萨出现于同一时期。
综合《楞伽经》的起源说《楞伽经》主要依三自性、八识而从世间缘起的角度来论述,其禅法的特点也是从愚 夫禅、小乘影相禅到大乘实相禅的瑜伽行中观。从《楞伽经》的文义上来看,有依大乘教 批判小乘的意味。而南印度的大乘上座部即是以三自性、八识的方式来论述中观思想。 无著的《摄大乘论》《辨法法性论》是论述中观的著作,但二论并未提到《楞伽经》,可是二 论的义理同《楞伽经》非常接近。龙树的《中论》《六十正理论》《宝鬟论》等著作也并未直接提到任何大乘经。龙树时 代(约150-250年)有三万六千偈的《楞伽经》,为南方土著夜叉部存有。在这之后,《楞伽 经》又传播到了印度北方以及中亚于阑地区。贵霜王朝时期(2-3世纪),为了方便读颂 记忆,《楞伽经》被删减编辑成小本。《楞伽经》在中国有四次翻译,此中刘宋译本代表的 是印度南方的瑜伽系如来藏思想,魏译本体现的是如来藏思想传到北方后与阿赖耶识思 想的融合,而这两种译本对阿赖耶识是否如来藏之辩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浏览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