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传统技术的缺失化

传统武术发展到今天需要反思的东西很多,但是从宏观大背景现时而言, 传统武术首先面对的就是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变,这也是引发传统武术现代化转 变的最大、最直接的问题所在。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武术主要是随着农耕文明而兴起的。从文化层面来看, 中国武术是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一棵大树,其枝节血脉中流动的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血液,因此在其动作表现意象中所体现出的是东方文化所特有的 身体韵味。物质决定意识,在某种程度上生产方式也决定着人们的思维习惯, 中国数千年来一直以农业耕种为其生存的常态,诸多文化习俗都与这种农耕文 化有着极深的渊源。民以食为天,中国传统农业耕种主要看的是天时,老天爷 不下雨,任何人都没办法,因此人们对“天”的感受最深,体现在文化意识上 就有所谓“天道” “天理” “天命”之类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体现在身体动作上 就是中国武学一再宣扬的至高境界“天人合一”,而要完成这种“天人合一” 的根本途径就是习练者通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实际上依靠的还是习练者自身的体悟感,体悟力的高低直接决定 着习练者的人生境界与武术修为,正因如此,所以在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上出现 了某一拳种会因某个人的出现而迅速兴盛,同样也会因某个人的过世而迅速衰 落。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个人的体悟成为影响拳术修为最大的保证。这 样反映在同一拳种上就会出现因几个人的体悟能力高而形成或创造出一种新的 流派的现象,如太极拳中的陈、杨、吴、武、孙五大体系流派就是最好的证 明。以杨式太极拳为例,杨露蝉在习练陈式太极拳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悟与感受融合陈式太极的精义而创造出了一种杨式太极拳,可以说杨露蝉本人的体悟能力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这个层面而言,也可以说依靠个人感受 和身体悟性去习练和传承传统武术本身就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和偶然性,特别 是在对外的传播上这种特性几乎是一种先天的限定。推而广之,我们传统武术体系当中可以说像杨露蝉创拳这种例子举不胜 举,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武术依靠的是习练者本人的体悟能力或者说身体 主观体验性来传承这种技术体系的。这既是中国传统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传统武术难以推广的根源所在。农业耕种依靠天时、地 利、人力等诸多因素的相互调和,因此,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更多讲究的是多 种元素的共同调和,而这种调和本身和体悟又需要极大的时间来相互融合汇 通。这就又形成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中的第二个限定因素:时间。没有相应的时 间来习练体悟拳法,就根本达不到相应的拳术境界。比如人们常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这实际上表现的正是太极拳要通过长时间的身体演练达到一种身体 的自我顿悟。当今世界全球化、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整体社会发展形式 也在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时间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很少有人能拿出一生中大段的时间来进行这种专门的武术习练,除非 专业人员,普通人很少有如此长时间去习练传统武术,而没有时间的积累,只 就传统武术作一般性的习练乂会流于一种庸常状态,难以达到相应的境界感悟,自然也不会表现出相应的武术功力。可以说正是这种极具休闲的农耕环境才适合传统武术自然生长,而一旦这 种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所打破,那么以前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就会呈现出 分崩离析的状态。所有人都会被生存所驱赶,四处寻求适应自己生存的那片草 地,很少有人有那么长的时间来学习一种大家都用不着的生存工具。再加上当 今社会以法制为主,法律是所有人所必须遵守的生存最低准则,诸多社会问题 一旦超越调和的余地,那么解决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法制体系来进行解决,而不会像农业文明时代那样以暴力或者虚拟暴力的形式来处理许多生存问题,而 且随着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暴力手段在社会生活中几乎失去了它的生存空 间,没有人想通过暴力来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因此,带有暴力底色的传统 武术自然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存基石。传统武术中许多技击要诀乂多是以最有力 的手段去攻击对方身体最薄弱的地方,而且往往很多拳种技术体系中的技术核 心恰恰在于寻求这种攻击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这也就是程大力先生所说的“战 争是暴力冲突的最高形式,武术是一种暴力手段,中国武术发展为博大精深、 千枝百蔓,军事目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军事目的既非 中国武术形成的唯一原因,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种种私斗,采用的是战争以 外的其他暴力形式。这些暴力形式不须也不可能身披重甲,不可能服从一个号 令,情况千变万化,比战场格斗形势要复杂得多。中国武术纷纭复杂的形式和手段,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被剔出战阵的剑法,’极深’的枪法,那些精妙的 拳法、功法,以及各种奇门兵器、五花八门的暗器、诡秘的药法等,正是适应 了自卫防身、械斗仇杀、看家护寨、暗杀盗资、行侠走镖种种私斗的特殊需要 才产生,并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毫无疑问,武术的绝大部分内容 不是用于战争,而是用于私斗的。用最通俗的话来说,那就是:武术的绝大部 分内容不是用来’打仗’而是用来’打架’的。**我们可以想象,任何一个法制观国家都不会鼓励广大民众去学习那种以暴力私斗为主要目的的搏击术。 因此,当时代发展到以健全的法制体系解决社会基础问题的时代,那么传统武 术中那些宣扬暴力,以暴力技击为主体的拳种自然会让位于那些以健身娱乐、 休养身心的拳种,因为大的时代不同了,拳种的生存环境自然也随之发展提高了。武术本身就是以技击技术立足的,而今天随着时代的转变这种技击技术日益缺失,可以说这是影响传统武术发展最根本的一点。


  1. 中国武术文化之殓


3.1文化心理的失衡纵观中国武术的发展,久经封禁,波折较多,由于其生存环境的复杂性, 习练人群的多元性,传承方式的特殊性,评价体系的主观性等多种因素的共同 作用,使得传统武术形成了满足多元需要的繁杂特性。特别是随着游牧民族的入侵,习武练拳者往往首先站出来保家护国,正如司马迁所说“儒以文乱法, 侠以武犯禁”,习练武艺者往往更容易成为统治阶级的打击对象。这样习武者 大多数就会潜藏民间以某种职业来做掩饰,当然聚众教拳,公开比武都成为一 种不可能。而在秘密情况下的授徒教拳与公开的招徒授拳自然在对徒弟的选择 上就有一种天然的人数上的限制性,再加上人类共有的私心作怪,往往会出现 密而不传,或者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但是我们 也要看到这种经过精心选择的传承体系往往是以一种精英文化形式展现的,因 为每一个拳种的择徒标准都是较为严格的,较少随意性。因此其传人在习练该 拳种时自然也就精心百倍,同时由于得来不易他们也会用更多的精力,甚至是毕生心血去钻研本门武学,这样我们就看到传统武术中的一些大师级的人物不 断涌现。那么相对于今天的武术现状而言,显然由于时代的不同,无论从信息的传播,还是生活环境的变更,生存压力的增大,现代习武者已经很难如老一 辈武学大师一样将毕生心血都用于钻研武术了。而且随着现代竞技武术体系的程大力.武术绝大部分内容产生于、用于私斗武术科学,. 广泛传播与开展,人们通过多种渠道接收武术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去学习武术 动作,虽然也有师徒式的传承,但是更多的是一种类似于教练和学生的关系. 这样就形成一种大众体育文化模式。对于那些有精英情绪的武术传承者来说这 无疑是一种必然的失落与寂寥。在农耕社会中社会信息渠道较为单一,人们从事的职业也相对固定单纯, 而作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的武术自然也有着较多的实用价值,并且为当 时社会当许多人群所追捧。

浏览6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