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当时许多知名艺人本身就热爱武术,习练武 术,甚至功力过人。“民国初年在上海红过一时的何月山等人,就是武林出身. 由镖师到搭地卖艺,进而登上戏曲舞台;也有的戏曲演员,未成名时当过镖师。被誉为’集众家之特长,成一人之绝艺’,在京剧事业上有承先启后之功的谭鑫培,早年就曾在河北省丰润县一家姓史的人家当过看家护院的镖师。他 的刀练得特别好.在演《翠屏山》中的拼命三郎石秀时,过去的艺人只走个四 门刀摆摆样子,他却真凿实砍地练了一套少林六合门的六门刀法,深受观众称 赏,被称为’单刀小叫天'”。。作为京剧北派武生继往开来的大家杨小楼,曾 与八卦掌二代传人学过八卦掌,也练过通臂拳和六合门的武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就拜过高姓武师为师,学习过形意和太极,他从小到老一直练武 不止,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体型与身段,从而成为一代大师。特别是他在表演虞姬舞剑时就直接取材形意拳和太极剑,因其造型的优美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京 剧名家程砚秋先生自幼从高紫云习练杨式太极,拜江湖武师醉鬼张三学黑门炮锤,从张斌如练太极五行锤。他甚至受聘于日内瓦世界学校,作武术教师,教 外国学生太极拳,成为我国在海外传授太极拳术的第一代武师。可在戏曲舞台上以风格独特、善于表演武术豪杰而享有盛名60年之久的盖叫天先生,曾向南 直隶有名的镖师刘四爷学习六合刀、三节棍等武术真功夫。清末民初,著名粤 剧演员靓标(艺名鬼王标)以八千元的高昂年金,请教头常年家中教习武技。 许多武馆教师也都热爱粤剧,与艺人成为至交挚友。民国初年的武坛名家,儿 童会的著名教头梁龙标就喜爱粤剧,与艺人交往甚密,他随戏班爬山涉水巡回 演出,诲人不倦地向艺人传授武技,而且从不计报酬,深受戏行尊重。上海著 名书法家方敬自幼喜欢武术,四处拜访民间拳师学习武术,成名后多次到上海 武术队和武警总队武术队上课,探讨武术理论与书法理论的源流,受到上海武❶ 刘峻猿.中华武术文化与Z术I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101.❷ 刘峻藤.中华武术文化与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102. 术界的好评。。这些事例实际上充分说明当时武术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并且为一部分社会精英所关注,甚至在某种层面那时的武术传承有一定的精英 文化倾向。反观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武术在一步步走出封闭圈、 走进大众的视野,但是我们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种身 体文化载体形式的覆亡。如果说传统武术现代化最成功的代表是竞技武术,那么 当前竞技武术是沿着一条现代体育项目的模式在行进,换句话说,一旦当武术变 成一种现代体育竞赛项目,那么依附于它身上的传统文化就必然减弱,因为一种 体育项目不可能负载如此沉重的历史文化使命,作为体育项目要简明、可操作、 可大面积传播,可大量复制、可以借助于诸多途径来进行传播,相对而言其文化 涵盖就没有那么广阔,可以说正是这种精英文化心理上的落差使得诸多武术家对 竞技武术改革提出种种批评,实质上正如温力教授指出的那样“武术套路竞赛从 五十年代一招一式地演练到变化更复杂,动作更灵活;从跳跃能力差,动作不能 腾空到现在的优美的空中造型,其发展和进步是应该肯定的。如果看不到这一 点,对三十年来的技术发展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显然是不对的。"包传统武术的现 代化过程中这中心理落差上的失衡也影响到武术的传播与推广,现在大家常听到 的恢复传统武术文化的呼声正是这种文化匚、态的最好例证。

3.文化构成的失调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论争》中提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六大冲突:“一 是尊官贵长的陈旧传统与民主精神的冲突;二是庸俗心习与革命理想的冲突; 三是因循守旧的陈旧传统与革新精神的冲突;四是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 偏颇与新时代要求的冲突;五是家庭本位与个性自由的冲突;六是悠闲散漫习 惯与重视纪律]效率的冲突。” ©当然这是一种宏观层面上的文化冲突,但现代 化的到确确实实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变化,而为种变化同时也影响 到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武术作为生长在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一棵大树,必然 受到影响,这也是无可争议的现实。正如周有光先生指出的那样我们似乎都生 活在一个双文化时代。“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每一个民族都热爱❶ 朱惠兴.书法武术同精神.中华武术,1987: 34-37.❷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济南: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 483.❸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53-254. 甚至崇拜自己的传统文化。但是,在现代,任何民族都无法离开覆盖全世界的 现代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呢?环顾世界,到处 都是双文化现象:内外并存、新旧并用,实行双文化生活。双文化的结合方式 有:并立、互补和融合。不同的社会选择了不同的结合方式。事实上,今天的 个人和国家已经不自觉地普遍进入了双文化时代。” °那么如何适应这种双文化 的时代,如何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冲突与融合,如何在现代社会场 景中构建武术自己本身的文化体系这些都成为一个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就武术体系的文化失调而言应该是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文化失调。竞技 武术正在以西方体育项目发展模式大踏步前进,而传统武术则以“非物质文化 遗产”形式寻求各个方面的保护。“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 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 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没有解决人类和谐生存的精神问 题,幸福的概念被物化。”。从这个角度来说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意义重大,特 别是对于传统武术这种活态文化体系而言,在面对西方工业文化的冲击时确实 一时难有还手之力,如果不适时调整自己的文化心态与文化应对模式,那最终 的结果会和西方工业发展初期的文化传统一样最终走向覆灭。当然,完全依靠 保护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永远活在保护体系当中,最终 的结果还是文化结构的自我调整、自我更新,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勃勃生机。但 这一个过程的确是苦涩的,正如程大力教授指出的那样:“今天,我们能见到传 统武术的机会和场合越来越少,在体育舞台上竞技和表演的,是竞技套路、竞技散手。可以说,竞技套路是人工化的东西,竞技散手是人工化加商业化的东 西。虽然它们都是在弘扬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口号下出现的,但它们其实 都是实实在在的对传统武术的’建设性破坏’。因为在竞技套路身上,传统武 术被残酷地肢解、扭曲、剥离、以偏概全、信手涂鸦、面目全非;在竞技散手 身上,钩摆直拳法来自拳击,鞭腿膝法来自泰拳,摔法来自西洋跤,我们哪里 还能找到传统武术的哪怕是丝毫的痕迹。如果说这就是武术,那么在这种武术 身上,传统武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早已荡然无存。” ©可以说这正是❶周有光.现代文化的冲击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联书店,2(XX): 50.❷ 乔晓光.传承活态文化.新华文摘精华本:2000-200B •文化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1.❸ 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文化导刊,2003 ( 4): 17-21. 武术文化结构失调带给我们最大的痛苦所在,旧有的模式已经打破,而新的模 式尚未完善,这种结构失调只能依靠时间进行修复,也只能通过长时间的实践 进行完善与修正,只有到那日寸我们才不会有今天这种苦涩与酸辛中国武术之未来4.1武术的现代化今天看来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过程。正如金耀基先生所 说的那样:“世界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已明白地看出,中国的出路不应再回到 '传统的独立'中去;也不应无主地倾向西方(或任何一方);更不应日日夜夜地 在新、旧、中、西中打滚。中国的出路有而且只有一条,那就是中国的现代化。 其实,这也是全世界所有古老社会唯一可走并正在走的道路。”。可以说现代化已 经不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工业生产必须取代农业劳作,这是一种社会 发展大趋势,并不为个人的意志所左右,当然也左右不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同样 也要遵循社会整体大潮流的发展势力,不可能逆势而上,只有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我们才能跨上一个全新的台阶开始下一步的发展。当然在从传统转向现代的过程 中是有一定失落感和寂寥感,但这都是发展的必然。要发展就必须打破旧有的体 系与秩序,建立全新的模式与框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全新的发展。

浏览5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