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是典型的依赖身体感悟而进行传承和习练的技术体系。对每一 个初学者来说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多次不断重复某一身体动作的习练过程,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种身体的自然自觉状态,所谓“拳打千遍身法自 然”。正是这种多年不间断地习练与体验才会使身体对技术动作有一个近乎本 能性的体悟与理解,同时身体也会相对应地出现一种生理适应性,也就是所谓 的“功夫”。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中说过:中国传统武馆“广收门徒,往 往就会出现’教拳的多,传功的少;讲招的多,传理的少’的情况。其实,这 不是武师们不实在,而是因为功、理是很’身体化'的东西,得身教方能体会 得出,讲是讲不明白的,靠着在练武场上喊几句口诀.即便是古代秘传真实不 虚,做学生的也很难体会。禅宗宣扬’以心传心’就是这个道理。要打到学 生心里去,一下子激发他,'以口传口’;是不行的”。。他乂说:“形意是用身 体’想’,开悟不是脑子明白,而是身体明白。与禅的'言下顿悟’相似.等 身体有了悟性,听到一句话就有反应,就像马挨了一鞭子,体能立刻勃发出来 了。”包这种身体的体悟在中国传统拳传授中是极为重要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❶ 李仲轩口述.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Mi.徐皓峰整理.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117.❷ 李仲轩口述.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M].徐皓峰整理.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116. 明确记载“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 贯通焉。”。这种依靠身体长时间做重复练习而达到一种主观体验上的自知自觉 就是唯东方文化所特有的体悟。从文化层面来看,中国武术是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一株大树,其 枝节血脉中流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因此在其动作表现意象中体现的是 东方文化所特有的身体韵味。物质决定意识,在某种程度上生产方式也决定着 人们的思维习惯,中国数千年来一直以农业耕种为其生存的常态,诸多文化习 俗都与这种农耕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民以食为天,中国传统农业耕种主要看 的是天时,老天爷不下雨,任何人都没办法,因此人们对“天”的感受最深, 体现在文化意识上就有所谓“天道” “天理”“天命”之类的观念。而这种观念 体现在身体动作上就是中国武学一再宣扬的至高境界“天人合一”,而要完成 这种“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就是习练者通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实际上依靠的还是习练者自身的体悟感,体悟 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习练者的人生境界与武术修为,正因如此,所以在中国传 统武术传承上出现了某一拳种会因某个人的出现而迅速兴盛,同样也会因某个 人的过世而迅速衰落。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个人的体悟成为影响拳术修 为最大的保证。这样反映在同一拳种上就会出现因几个人的体悟能力高而形成 或创造出一种新的流派的现象,如太极拳中的陈、杨、吴、武、孙五大体系流 派就是最好的证明。以杨式太极拳为例,杨露蝉在习练陈式太极拳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体悟与感受融合陈式太极的精义而创造出了一种杨式太极拳,可以 说杨露蝉本人的体悟能力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这个层面而言,也可以 说依靠个人感受和身体悟性去习练和传承传统武术本身就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 和偶然性,特别是在对外的传播上这种特性几乎是一种先天的限定。推而广之,我们传统武术体系当中可以说像杨露蝉创拳这种例子举不胜 举,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武术依靠的是习练者本人的体悟能力或者说身体 主观体验性来传承这种技术体系的。这既是中国传统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传统武术难以推广的根源所在。农业耕种依靠天时、地 利、人力等诸多因素的相互调和,因此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更多讲究的是多种 元素的共同调和,而这种调和与体悟乂需要较长时间来相互融合汇通。这就又❶ 叶消渠.日本文化史I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68. 形成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中的第二个限定因素:时间。没有相应的时间来习练体 悟拳法,就根本达不到相应的拳术境界。比如人们常说“太极十年不出门”, 这实际上表现的正是太极拳要通过长时间的身体演练达到一种身体的自我顿 悟。当今世界全球化、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整体社会发展形式也在由农 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时间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很少有人能拿出一生中大段的时间来进行这种专门的武术习练,除非专业人 员,普通人很少有如此长时间去习练传统武术,而没有时间的积累,只就传统 武术作一般性的习练又会流于一种庸常状态,难以达到相应的境界感悟,自然 也不会表现出相应的武术功力。1.2加,是一种感性思维的体现如果单从纵向层面来看的话,中国传统武术的体系如同一棵千年老树,枝 杈在不断扩充叠加,由于其枝杆错杂一时难以分辨清楚,但如果放在全球视域 下与西方的搏斗运动进行横向比较时,我们就会清晰地看到其相互间的差异所 在。从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赛会开始拳斗就成为其主要比赛项目,著名的“斯 巴达五项”运动中拳击就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这一角度来说西方的搏击运 动也是源远流长,特别是其后历经古罗马的角斗竞技,中世纪的骑士比武,近 代的绅士决斗,直至现代的拳击运动,中间也历经种种社会变革、动乱,但最 终延续至今,可见拳击运动的生命力之强盛。虽然我们无法统计其间流传的各 种技术动作,但目前我们只看到的是现代拳击运动中三种最基本的拳击方法: 直拳,摆拳,勾拳。同样,我们可以想象在拳击发展历史当中一定出现过一些 拳击高手,他们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动作、习练方式与传承体系,但是随着 日后的发展,他们并没有像我们的传统武术那样形成千差万别的流派与传承系,反而削减为由出拳线路而定型的三种最基本拳击方法。这些问题归根到底 恐怕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关。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在这时讨论的思维方 式是指宏观层面的,不针对一时一地,我们只就中西方更广泛意义上的思维形 式加以讨论。甚至可以说我们这种讨论是跨越千年的对拳击运动和传统武术的 一个整体发展演化过程的横向比较,因为只有这种宏观层面的比较,我们才能 看清两者的差异是如此之巨大。其次我们不评判两者的优劣,因为任何事物的 发展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都是根据其生存环境而形成的,存在本身就有其相 应的合理性。其三我们不会给出相应的答案,我们只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分析。就中国传统武术的思维方式而言,周伟良教授在《简论传统武术的思维 方式》一文中提出影响传统武术的四种思维方式:朴素的辩证思维、情感体 验的意像思维、躬身践履的经验思维、以类度类的类比思维。。实际上归结 起来可以说中国传统武术就是建立在感性思维基础上的,而西方拳击运动是 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的。当然从具体技术细节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二者的巨 大差异。中国传统武术也有过一对一的擂台比武,但没有体重、服装上的限 制要求,甚至于我们在情感体验上更希望出现的是一种以小敌大,以弱胜 强,以巧斗力式的比赛。中国武术比赛只有到了近代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 下才逐渐加入体重等限制,但今天的武术比赛对服装的要求还是较低,没有 形成像拳击比赛的手套短裤、柔道比赛服、跆拳道比赛服等那样鲜明的比赛 服饰。当然比赛规则上我们的差异可能更大,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形成一 个像拳击这样非常简明的技术体系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就以推广发展较好的 太极拳为例,陈、杨、武、吴、孙五大家是不是真正能做到用同一种技术标 准来进行比赛,当然有人会说这样会抹杀五大家太极拳鲜明的技术风格,但 是我们要看到中国传统武术恰恰由于这种感性的不统一性与随意性而增加了 其推广发展难度。
浏览6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