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精神文化:武术发展的核心动力

武术在登封的发展得益于其踏实实干、兼容并蓄、敏于适应的精神特质。 联系到我国武术的发展,随着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体育在我国各个体育领域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民族传统体育却处于相对劣势。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具有东方特色的韩国跆拳道却在我国非常盛行。究其原因主要是韩国跆拳道对其文化精神的挖掘非常到位,它在突出动作美的同时非常注重文化的宣扬,而我国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多在讨论技法等表面层次的改革。 登封的个案更加说明了守护精神家园是文化发展的关键。可喜的是,社会逐渐认识到传承精神文化的重要性。

一、完善自身体系是武术发展的基础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它们就像一个“金字塔”,而且只有下层的“需求”被满足了,才会有更上层的“需求: 为了生存,文化必须满足依赖其规则生存的那些人的需要,为它自己的持续存在做准备,而且为其社会成员提供有秩序的生存方式①。如果文化不能成功地处理基本的问题,就不可能持续存在下去。文化必须为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配提供

① 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保证。而这正是文化在社会中的功能。以法国迪尔凯姆为代表的社会学年鉴派、英国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派以及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的结构主义者,都认为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功能的需要,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维护社会规范的一种有价值的工具。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研究文化时应该注意的是文化怎样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它的不同功能构成不同的布局。“这就是说,它的所有不同的用处,都包含着不同的思想,都得到不同的文化价值。”文化的意义依它在“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①。从武术在登封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武术在不同时代与时代变革时期存在、发展的基础就是其自身功能能满足社会需要,且其功能的质量也一 直是首屈一指,而正是朴实实干的精神特质使得武术在登封一直保持着高质量的功能。产生期,军事、教育功能是主要的;到清代、民国以及新中国,其健身功能得到彰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武术的健身、教育、文化、商业、竞技等多种功能都得到了发展。可见一种文化想要在不同时代拥有强有力的生命力,其自身必须满足时代的需要。作为我国首批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其发展也是以满足现代社会需要为前提,通过优秀剧目的挖掘与整 理,新剧目的创作,普及性、公益性演出、展览等手段来完善自身功能积极适应 现代社会的发展②。中国风筝运动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现代性,它通过竞技化、 产业化、国际化的手段完善了自身的功能③。竞技化使风筝运动向组织化、规范化发展,产业化使风筝运动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国际化使风筝运动走向了世界体育文化舞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一些传统文化得到发展的同时,很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萎缩,真诚希望它们能借鉴武术在登封的发展经验,在坚持自身文化特质的前提下,不要故步自封,努力寻找自身功能与时代的契合点,与社会接轨,谋求发展。

二、文化整合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条件

武术在登封的不同时期都可以根据社会需要调适自身功能,进行积极适应。为什么武术在登封能做到这一点,而在别的地域就不行?因为武术在登封具有吸纳多元文化的文化整合力。所谓文化整合,是指不同的文化相互吸

①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0页。

②郑培凯:《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虞重干、张基振:《中国现代风筝运动及其对民间体育发展的启示》,《体育科学》2006年 第1期,第13页。

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文化不仅有排他性,也有融合性。①中原文化之所以博大深厚,不仅是因为它以道为本,浩浩其天,源远流长,还因为 它融合了多种文化的长处,成了一个有巨大生命力的整体。文化整合实际上就是不同文化重新组合。原来渊源、性质、目标取向、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经过相互接近、彼此协调,在内容与形式、性质与功能以及价值取向、目标取向等方面不断被修正,发生变化。特别是为共同适应社会的需要,往往渐渐融合,组成新的文化体系。例如,中原地区宋朝的理学,就是儒、释、道三种文化相互吸收、重新组合的结果。一个文化体系,越是能整合不同的文化特质,越会变得更具生命力。当一个文化体系变得更丰富、更具生命力的时候,它的整合能力也就会变得更强。因此,没有整合能力的文化体系是脆弱的、经不起历史考验的。在人类历史中有无数个例子可以印证这个道理,比如像古代巴比伦文化、腓尼基文化、亚述文化。它们之所以消亡就是因为当时交通不便,无法与其他文化交往、整合。因此,武术文化在登封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世代传承,正是因为武术文化在登封能够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整合各种文化。文化整合既可以使文化不断更新发展,也可以使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立于不败之地。 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基础,因为丰富才能适应。

三、文化适应是武术发展的核心

文化必须有变化的潜力,以适应新的环境或适应变化了的关于现存环境的看法。最重要的是,如果在改变了的条件下它要保持适应,它必须能够变化②。从武术在登封的发展来看,武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一些功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表现在武术经济、教育、健身、政治等功能的开发;与此同时,一 些与现代社会不适应的功能却出现了萎缩,比如武术的军事功能及其在乡村中的健身与娱乐功能等方面。整体来讲是敏于适应、积极创新的精神特质使得武术在登封的发展具有了很强的文化适应性。所谓文化适应,是指不同的文化经过长期的接触、联系、调整而改变原来的性质、模式的过程。文化适应是不同的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过程,它一方面失去了一些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又获得了一些文化特质,双方在交互作用中不断发生变化。 文化适应并不是简单地抛弃一些旧的文化特质或采取一些新的文化特质,而

①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240页。

② 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是一种新的综合过程,也是产生新文化的过程。不论是对新文化特质的产生和发展,还是对新文化体系、模式的建立,文化适应都有积极的意义。汤因比认为文明并不像有机体一样必然走向死亡,决定文明命运的是人们的自决能力。只要每一文明不丧失自决能力,面对挑战能进行有效的应战,那么文明的命运并不都是解体①。文化是文明的核心,汤因比在这里强调的文明的自决能力正是文化的适应能力,但是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其精神特质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西北五省区花儿歌手邀请赛、西宁市南山花儿会、大通老爷山、民和三川、乐都瞿昙寺、涅源日月山之夏、互助丹麻镇以及格尔木市等地区举办的花儿演唱会②。当然也有一些传统文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逐渐萎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城市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上海过去那些曾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现在已经渐渐远离了孩子 们,有的已经从当今孩子们的生活中消逝了③。因此,一种文化只有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的需要,才能与原有文化相结合、相融合,才能够产生新的文化,并求得发展,否则,它就会遭到原有文化的排斥、抵抗,与之发生冲突。所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就是积极地适应社会需要,创新文化体系。

浏览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