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认同:武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我国经济和社会在急剧变迁,传统文化的传承、 保护和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如今,中国正在向世界大国的道路上进 一步迈进,中国的竞技体育已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绩,然而奥运会中的项目大部分还是西方项目,武术作为唯一的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是表演项目而已,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融入到奥运文化之中。因 此,中国要想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必须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而武术则可以成为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突破口。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武术应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既体现本民族对自己体育文化的认同,又适应社会需要,必然能取得较好的发展态势,如登封武术等。丢失了自己的过去,传承、发展就无从谈起。
(二)健全组织建设:武术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类型的市场化:一种是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表现为整个经济中的自给部分不断减少,商品性部分不断扩大,进而市场起主导作用的过程。另一种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表现为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不断减少,计划机制的作用在微观领域内越来越弱,市场的自然调节作用越来越强。中国体育的市场化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主体上是由国家首先倡导的,武术的市场化探索(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则多由民间利益催发。由于社会力量的发育和成长,组织化的需求已经出现。这种需求的实质在于,用民间力量来协调它的行为。在美国, 体育的发展主要是由社区为基础的组织所提供的。这些组织有时被称为志愿团体,包括童子军、基督教青年会、少年棒球联盟等。这些组织多专注于青年体育,其运营收益来源不同:会员会费、捐赠及赞助、销售、政府补助。从经济性质来讲,这些组织属于免税的非营利实体,其目的是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 虽然中国与美国的国情不同,但市场经济下发展体育经济的规律是相通的。 今后我国武术经济的发展应借鉴美国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与社区武术经济组织,特别是要加大企业与社区武术经济组织的建设。
(三)培养消费意识:武术经济发展的关键
当代社会,消费并不是对任何人都等同齐一的,一个人能够消费什么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场域对关系位置的配置所制约的。当代欧美的强势文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深厚的支撑。而这种强 势文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冲击着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从此视角出发,目前武术消费在我国没有形成规模的重要原因是人们的思想普遍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人们更热衷于NBA、欧洲冠军联赛、跆拳道等项目,因为从事这种项目意味着时尚。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却遭到了排斥。因此,消费绝不仅仅是为满足特定需要的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蕴含于消费更深层面的是人们对物品的非效用态度。全球化时期,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消费其实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问题。20世纪末期的韩国,正是在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才使“提倡国货”“使用国货”的口号表达转换为习性的存在,从而为其民族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国内市场基础,继而逐鹿世界。我国武术经济的发展应借鉴韩国的经验,从培养人们的消费意识入手,强化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强调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地位。只有人们真正地产生对武术产品的消费意识,武术市场才能繁荣,武术产业方能壮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才可以真正地崛起。
(四)加大政策支持:武术经济发展的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无论从保护民族文化还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角度,政府都不能单单依靠市场的作用来维持武术的发展,而应履行好经济调 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对一些有市场化潜力的武术项目 给予引导,而对一些没有市场化潜力的项目,应从文化遗产的角度给予适当的保护。
第四节 保护与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现代发展的保障
从武术在登封的保护与传承来看,传统武术文化在登封的发展情况不容 乐观。而政府出于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和武术文化公共产品的性质给予了传统武术文化一定的保护。这些保护措施主要体现在对武术文化传承的保护。登封通过对武术文化的空间、资料以及传承者的保护来加强武术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其中青少年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体。当今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也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借鉴登封的经验,政府和社会应通过多元方式加强对武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特别是应加强武术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
一、传统武术文化面临的危机
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路径。当前,伴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日益加剧,对传缓武术文化的保护工作日益严峻。许多珍贵的武术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 的损坏。社会需要的改变是制约武术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武术文化存在、发展的外因,而武术文化遗产自身的完善、创新是其存在、发展的内因。
(一)军事需要的淡化
在冷兵器时代,武术是重要的军事手段,刀、枪、棍、棒等兵器以及各种技击的技法在战争中作用巨大。因此,战争成为武术发展的催化剂,而发展了的武术也服务于军事。但在现代社会,火器的普遍使用使传统武术从总体上退出了军事攻防技术领域,这就影响了社会对武术的需要。随着人类智力的升级、热兵器的创造发明与运用,冷兵器的军事作用逐渐弱化。随着军事功能的淡化,武术开始沿着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道路发展。
(二)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改革,西方文化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思想,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简明、快捷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给精深、难学的传统武术带来巨大的冲击。传统武术的衰弱并非朝夕间的变化,它同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渐变过程。过去,武术是许多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健身手段,而如今,武术逐渐被西方的各种简单易行、快乐且富有乐趣的健身运动替代。它们迎合了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因为学习这些项目要比学习武术快捷得多、容易得多、方便得多。
(三)竞技武术的威胁
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它是以科学系统的训练为手段,充分挖掘和发挥运动员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技术演练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1987 年后,武术被正式列为全运会的比赛项目,自此竞技武术同传统武术开始分野。由于对竞赛成绩的过分追求,各地政府对竞技武术的支持力度日益增长,而传统武术却备受冷落。现在,从竞赛规模来看,竞技武术的全国比赛一年有5〜7次之多,而传统武术的全国比赛却至多1〜2次。且从比赛的性质来看, 竞技武术的全国比赛是锦标赛,各地政府拨有专款对参赛队进行支持,而传统武术的全国比赛则属于观摩演练的比赛,地方政府很少予以资助。从规则上分析,竞技武术中的套路竞赛规则至少已经进行了8次以上的修改,而传统武术比赛中至今还在沿用着1991年曾被竞技武术套路淘汰的老规则。因此,无论从竞赛规模、竞赛性质、比赛次数、竞赛规则制定等方面,竞技武术都比传统武术受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中,竞技武术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重竞技武术、轻传统武术的思想却使传统武术的发展举步维艰。
(四)自身存在的弊病
传统武术内部存在的例如门派众多、重技术轻理论等诸多问题也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传统武术原有的理论众多,在完成项目转化之后,其理论却没有进行现代化转型。传统武术教学多采取言传身教的师徒单线传授模式,容易形成狭隘的门派观念,例如内家拳、少林拳,他们对武术的传承慎之又慎,筛选徒弟,用心良苦。“没有合适的传人,宁可失传,也不轻传”。这种传承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质量,但也导致其受众群体范围相对狭小。
二、加强对武术文化的保护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社会在急剧变迁。西方文化给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文化的多样性都是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守护精神家园,仍然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2001年,我国的昆曲被列为世界首批非物质文化名录,第二年我国的古琴进入了第二批名录①。而2006年我国的太极拳、回族重刀武 术、武当武术、沧州武术、少林功夫、邢台梅花拳入选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手段。在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国内外对一些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包括与社会互动、与教育结合、与地方经济相融合等手段。从武术在登封的发展经验来看,对于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在于维护其生存土壤。因为社会需要决定事物的发展。因此,应在保护武术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与社会相适应,谋求发展。应使二者达到平衡状态,在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因子的同时,又不失去其本传统的文化要素,并不断获得新的发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新的文化生态平衡。
浏览6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