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转变就是价值观的转变。 因为“文化的最深层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与一定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 信念密切相关。它要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是人的活动的取向、目的问 题。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 '怎么做人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 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由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我们也可以说, 所谓文化,说到底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 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现代化是一种发展潮流,我们不能逆流而行; 现代化是全世界发展大势力,我们不能违势而行,只有我们扩大自己的心灵疆❶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补篇)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6.❷ 袁贵仁.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新华文摘精华本:20042008 •文化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254. 域,拓展自己的目光眼界,合整体之力,发展中国武术事业。因为中国武术的 现代化之路不只是对中国传统身体文化的一种延续,而且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 在世界大家庭中的一种展示,它是对中国传统身体文化的一种发展与继承,同 时也推动着中国历史传统文化走向一个更高、更成熟的境地。

4.2武术的全球化

中国传统武术现代化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全球化。因为当前“全球化造成的 世界规模的金融市场和产品的世界一体化,导致了新型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 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看待民族国家和市场竞争之间关系的视角,而且 也转变着人们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主要模式的逻辑。全球性移民和劳动力大 规模流动使人们在不同层面上发现或经历了 ’我’和’他者’的境遇,感同身 受的经历迫使人们痛苦地从文化上不断自我拷问,同时也促使人们寻找自己的 身份(自我认同),学会重新自我定位,重新调适对世界运作的判断和期待。 这也迫使人们逐渐地学会克制文化上的个人偏好、习惯,慢慢地适应、接受从 全球相互关系的视角来分析和处理各种不同文化都要面对的问题,从而在客观 上促进了全球文化与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由此看来,全球化中文化是 双向输出,别人的文化可以进来,那么我们的文化自然也可以走出去。这样在 大文化大碰撞、大交融中去锤炼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能力,使中国传统文化能 够在碰撞交融相互发展。当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分支的传统武术文化自 然也要面对这种碰撞与交融,而这种碰撞与交融的最后结果就是传统武术走出 国门走向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当然,今天看来全球化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全球化问题,从更广泛的意义而言,全球化是一种文化发展战略问题,我们的传统武术只有及早建立自己的现代化体系,才能完成全球化的战略布局。文化的存在是一个民族发展 的前提与保证,因为文化中积蓄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全部的文化基因和文明成 果,面对全球化发展态势,首先要保证我们的民族文化在生存发展下去,只有 这样才能使得我们这一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苏国助,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 29.第三章 加与减:中国武术的自解之道2008年中国武术与奥运会擦肩而过,纵然中国武术千娇百媚,但给世界 人民留下的也不过是那临去间的秋波一转,回首时的嫣然一笑。中国武术历经 数千年的发展与沉淀,一直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著称于世,但这种历史的累 积与叠加就如同一幅中国式的泼墨山水画一样,以一种大写意的方式展现给世 人,而很少有人去计较其中的一个墨点或一条线段。或许这正是中国人思维的一个特点,但当面对以精确、标准、统一、规范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体系时, 差异立显,分歧即判,由文化意象、意识形态、审美评价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 出现种种对接上的难题,而这种差异一直困扰着传统武术的发展,成为传统武 术走向世界最大的障碍。可以说我们历来习惯的宏观感性评价体系与西方重质 化量化的理性式考评体系似乎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沟通体系,没有完全对 接,还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中国数千年文化传承中的诸多文化思想元素在 无形中已渗入武术套路招式之中,因此,中国武术在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的不 是西方式单一的身体技术语言,而是一种东方式的身体文化语言,正因如此中 国武术要想对外推广发展首先恐怕要解决的是文化思维之类的根性问题,而非 单一的技术动作、规则体制、比赛形式等细节问题。但如何才能将中国武术推 向世界,得到世界各民族在文化层面上的认可,并能清楚地理解其身体语言所 表现出的文化内涵,这实在是一件难事。纵观中国武术发展之路,我们在武术上做加法太多,而做减法太少。加的 结果是我们将所有武术技术元素、文化元素都混杂在一起,然后涂抹以种种颜 料,捏造种种造型,最终只要能自圆其说,便可自创一家,加上传承者本身的 体悟不足、认识不到位而无法破解修正,或者因师缘、血缘、乡缘等种种关系 不愿点破,最终顺枝流传,后世更难以分别其细微差别之处,最终致使支系壮 大,相互盘节,难以切割。当然从文化层面而言,这是一种好事,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本有利于事物的发展,但是从现代体育传播推广、竞技比赛角度而 言这又是一种极大的束缚。比如2010年结束的武博会,武术只一个大项就包含 了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棍术、刀术、枪术以及散手比赛八个子项目, 而相对应的日本搏击项目则细致地划分为合气道、空手道、柔道、剑道、相 扑、柔术六个大项目,特别是日本将柔道和柔术分开推广而不是合二为一,这 一点实际上就是一种减法的极好运用。同样我们也可看到韩国的跆拳道在世界推广时也是在做减法,而不是加法,他们将最难以评判的摔法直接从跆拳道里精减出去,使其比赛更规范化、标准化、简洁化,同时也更有利于其在全世界 的推广。因此、可以说中国武术在对外推广中要注重减法的运用,但这种减法并不是直接的切割抛弃,而应该是有选择的提炼,还原武术的精华所在,凝聚 武术的元典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展现出中国武术最辉煌灿烂的一面。


  1. 加中国武术发展之“累”


1.1中国武术的身体主观体验性决定了技术传承中的叠加效应\中国武术是典型的依赖身体感悟而进行传承和习练的技术体系。对每一 个初学者来说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多次不断重复某一身体动作的习练过程,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种身体的自然自觉状态,所谓“拳打千遍身法自 然”。正是这种多年不间断地习练与体验才会使身体对技术动作有一个近乎本 能性的体悟与理解,同时身体也会相对应地出现一种生理适应性,也就是所谓 的“功夫”。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中说过:中国传统武馆“广收门徒,往 往就会出现’教拳的多,传功的少;讲招的多,传理的少’的情况。其实,这 不是武师们不实在,而是因为功、理是很’身体化'的东西,得身教方能体会 得出,讲是讲不明白的,靠着在练武场上喊几句口诀.即便是古代秘传真实不虚,做学生的也很难体会。禅宗宣扬’以心传心’就是这个道理。要打到学 生心里去,一下子激发他,'以口传口’;是不行的”。。他乂说:“形意是用身 体’想’,开悟不是脑子明白,而是身体明白。与禅的'言下顿悟’相似.等 身体有了悟性,听到一句话就有反应,就像马挨了一鞭子,体能立刻勃发出来 了。”包这种身体的体悟在中国传统拳传授中是极为重要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李仲轩口述.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徐皓峰整理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117.李仲轩口述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徐皓峰整理.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116. 明确记载“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这种依靠身体长时间做重复练习而达到一种主观体验上的自知自觉 就是唯东方文化所特有的体悟。

浏览6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