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就是中国传统武术本身就是以习练者主体感悟为主,即便是师傅传 授了真东西,但徒弟自身的感悟力不足,难以将师傅的真功夫传承下去,只能 依靠自己所知所感来进行传授。因为其自身能力的差异极有可能将师傅的话语 扭曲,画虎如猫,甚至出现四不像.而自己又不自知,传延数代,终至真迹难 觅,杂学横流。其三是中国传统武术自宋以后就少有公开的擂台比赛,相互之间的武学 印证大多是在私人空间进行的,而且出于礼仪上的考虑,大多也是点到为止, 少有真刀真枪的较量。当然,影响传统武术公开比试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 们的传统武术技击特性中击打部位往往是人身体中一些重要部分和易受伤的部 分,一旦控制不好后果较为严重,这些都无形中限制了比武形式的发展。而长 期私下的相互切磋与交流又会使外人很难弄清其技艺的高下,而其本人在学习 其他武技的同时,也会在不自然中传授于弟子,或者修正自己的一些技法,这 样无形中就又会形成一种巨大的盘根错节的武术关系网络。这些空间的网络加 上时间上的叠加,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更为庞大的武术巨系统。这种不断叠 加的武术巨系统一层层堆积起来,自然一时难以清理,这也是影响今天中国传 统武术发展的一个巨大的体系障碍。减: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另一思考模式是一种反省后的自生之路当前世界之舟已经驶入全球化、一体化的深水区,任何游弋其间的文化 都在进行着艰难的航线修订。福山指出:“现代自然科学确立了一个统一的经济生产可能性范围,技术能使财富无限地累积,并因此满足了人类欲望无休止的膨胀。这个过程使所有人类,不论其历史渊源或文化传统,都必然走上一条 不可逆转的同质化道路。所有正在进行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国家肯定会越来越相 全球化因此被视为“既是指世界的压缩,乂是指对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 意识的增强”。伴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全球化,还有关键性的文化 发展,即“全球性”,它包含将整个地球视为“同一地方”的各种意识形态和 思考方式。@而处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中国自然也不例外,同质化是不可逆 转的,传统武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改造,虽然有许多人对这种传统武术的 改造并不认同,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并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传统武术再也无法 复制昨天的生存方式,甚至可以说传统武术本身也在时时跟随时代进行着一种 艰难的自我改变。既然改变是不可逆转的,那么怎么改,改什么,改的目标是什么,就成为 当前影响武术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2008年之前武术界一个最大的共识就 是将武术推进奥林匹克竞技体系,像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一样成为奥运 正式比赛项目,从而进入全球主流竞技体育体系当中,因此许多争议被暂时搁 置。但是今天看来这种改变其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样以民间为主阵 地的传统武术和以官方大力推广的竞技武术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决择当中,是固守、是摒弃、是改变、是保留,新旧体系争论不休,最终还是依然如故各自 走各自的道路,中国武术进程陷入一种空前的迷惘期。如果我们跳出中国区域,从全球化视域去考量整个武术体系时,我们就能 清楚地看到世界一体化进程是在日渐加快,因为随着经济贸易的增强,文化交 流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任何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都不可能置身局外。改变自 己的文化并不是丢弃自己的文化,而是用一种更普世的方式来推广自己的文化在更广泛的区域里传播流动,同时自然自己的文化体系也会更为长久的存在。 正是基于这种思路,西方国家在推行自己有形的物质模式时也在大力推广自己 无形的文化模式,特别是在物质模式的强大吸引力下,致使许多年轻人在潜移 默化中成为这种物质模式的俘虏,同时自然也被这种文化模式所俘获,这样的 结果使我们传统的物质形态与文化模式变得后继乏人,自然处于濒危之列。但 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自身已失去造血功能的机体,只依靠外界的输血能起到多 大的作用,能支撑到几时。因此保护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不能做长期生存的保 证。唯有变革自新,走自我改革,自我更新之路,中国武术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体育之林。总而言之,纵观中国武术发展变化之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我们一直 在做的就是加的工作。那么今天我们是不是能换一种思路,我们用减的方法试 •~试。2.2减,不是生硬切割而是一种元典提炼对于减我们并不是要求对所有传统武术都加以无目的的随意砍伐,恰恰相 反,我们要做的是对所有传统武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特别是要对每个套路动 作都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技击精华所在,换句话说就是要对传统武术的技击 特色进行元典提炼,从而挖掘出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的关键所在。我们一提起 传统武术就会想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句话,但是如果我们深入追问一 下,传统武术到底哪方面“博大” ?哪方面“精深”?恐怕很少有人能清楚准 确地说出来。这就是说,我们一直习惯于用一种模糊的、宏观的,甚至是混沌 式的语言体系来评价我们的武术。事实情况正如王岗教授所言:“’博大精深’ 成为所有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对中国武术的最高评价,也是广大学者和武术工作 者在文字和口语中评价武术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成果 中可以发现,对于武术自身’博大精深’的理解和研究,始终是一片空白。’博 大精深’正渐渐成为一个虚化的词汇被通俗地用来概括武术的内涵,被笼统地 用来’标榜’武术历史脉络的久远和文化底蕴的深邃,然而,这常常使受众感 到困惑。” °实际上感到困惑的远远不只是那些观众。1986年,在原国家体委挖掘整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一个由各级武 术挖掘整理组积极参与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在全国展 开。这次挖整工作“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拳种129个,相关资料651万余字, 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5小时。有关文献资料482本、古兵器392件、 实物92件”。。这是我们看到的目前可以说最为权威的统计数据:129个拳种、 651万字的文字、394.5小时的录像、482本古籍,从1986年到今天整整25个年头,如果我们计算一下,每年的整理工作也就是5个拳种,26万字,16小时 录像、20本古籍。这个工作量可以说并不算大,当然我们在这里无意探究武术 挖掘整理工作的成果得失,我们只想强调,如果我们真正能静下心来对我们的 传统武术进行整理修订,实际上并不是一件无法完成的难事。减并不是简单的切割而是对武术元典的一种提炼。正如西方拳击那样从浩 如烟海的拳击动作中归结出三种最基本的拳法:直拳、摆拳、勾拳。还有今天 世界各地竞技比赛中频频出现的柔道实际上应该叫做近代柔道,它的创始人嘉 纳治五郎于1882年在东京下谷稻荷町永昌寺的书院开办了一个叫“讲道场”的 柔道道场。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存在了一种被称为“柔术”的古代武道,并且在 当时的日本全国拥有无数的流派,嘉纳治五郎将其他流派重新融合整理,创造 出一种全新的柔术体系,并形成一种统一的形态,命名为“柔道”。此后他积 极推广这一项目,使柔道在日本乃至全世界流行起来,可以说没有嘉纳治五郎 就没有日本的柔道。嘉纳治五郎在自由对摔中剔除了击打和“阴招”。关节锁只能对肘关节施用(这被认为比对腿、脊柱、颈、手腕、肩的锁技安全)。使 柔术技艺理论和技术趋向完善,并制订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训练方法,取消了具 有危险性的动作,确立了以投技、固技、当身技三部分为主的新的柔术体系, 从而使传统柔术的面貌一新而改革创造成为现代柔道运动。®我们可以看到柔 道的发展与全世界的传播与嘉纳治五郎的整理创新有着极大的关系。同时我们 也要看到嘉纳治五郎并不是一味地全盘接受传统柔道的技术特点,而是对其进 行深入研究分析,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不科学的、有危险的技术动作,从而 将传统柔术改造成今天流行全球的柔道。嘉纳治五郎实际上运用的就是一种减 的思维,从而一举确立了日本柔道的发展振兴之路。
浏览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