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吃上饭,前几天我总是趁学生没下课来吃饭,今天我去得稍晚些,学生都下课了,偌大的食堂被学生挤得水泄不通。很小的孩子一顿饭居然吃6个馒头,学校为了让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习惯,规定他们一天刷卡消费不能超过12元。这样很多学生都是以多吃馒头、少吃菜来控制消费。 在食堂吃饭的学生估计占一半,还有一半学生则比较有趣,他们会买好桶装方便面,用开水泡开后,到校园里凑到一起边聊天边吃。看来方便面比食堂的饭菜更具诱惑力,而这种方式似乎是这里的一种风尚。想起学生训练的场景,特别是老师对学生的体罚,我不由得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现在我们都在提倡快乐体育,强调学生学习以兴趣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就是因为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却被忽视,导致我们现有的体育课教学质量一直在下降,最明显的就是学生体质连续10年呈下降趋势。我并不是说教 师体罚学生这种方式是对的,只是它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塔沟武校 学生的技术一直名列前茅?因为他们吃了别人没吃的苦,练了别人没练的功。 如果按照快乐教学的方法,学生是达不到这种技术境界的。当然这种严格的军事化教学方式也有它的弊端,训练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学生们紧张、战战兢兢的表情,也表现出远远超过自己年龄的成熟,这种训练使学生过早地社会化。 以前我不说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但看得出来学生训练的压力很大。当然,训练之余也会偶尔传来学生悦耳的笑声,但是这种笑声实在太少了。大部分时间是响彻天空的军事口号“一二一”“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等等。永信大和尚说人的心是被欲望遮掩了,只有抚去上面的尘埃,才能面对清澈的心灵。 想想在少林修行的高僧,他们是多么的幸福啊! 一辈子修行,保持着内心的这片净土。而我呢,也许只有在这佛教圣地才会有这种感悟!希望这份宁静的心态不会转瞬即逝,而是伴我一生。尘世种种也是修行,只是在尘世的修行中想保持这颗宁静的心需克服万难。
2008年7月25日周五晴
早晨5:00我就被响亮的军号声惊醒了。好不容易挣扎着重返梦乡,又被嘈杂的装修声打扰,7:30的时候我实在无法忍受,只好起床。洗漱、慢跑、吃饭之后,我准备拜访登封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吕宏军主任。他是少林武术的专家,曾在央视拍摄的《龙虎少林》节目中作为专家接受了采访,而且发表了一些有关少林功夫的学术论文,其精辟的见解、扎实的专业功底令我折服。因此,我决定在展开调研之前先拜访他。另外,看能否在他那儿买到登封地方志,作为官方的史料,里面的一些数据是比较可靠的。
预约吕主任时,他正在开会,说会后跟我联系。求人办于,积极为上。于是我坐公交车到达市委,在门口出示证件后来到了地方需办公室。办公室坐落在一个老式楼里的最上层,下面是党史办公室。这时我才明白地方志办公 室和党史办公室都是隶属市政府的,这倒是和古代的史官有些相似。他们还在开会,我就在门外整理思路。大概半个小时后散会了,我主动和吕主任打了招呼,他热情地迎我进屋。进入办公室,我的第一感觉是到处是书,真像电视剧里演绎的史官的办公地。开门见山,我说明了来意。吕主任对我这样的调研好像比较习惯,他说前段时间来自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学者刚来调研过,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的热情。他是一个对武术有热情、对登封有痴情的人。 我们从他擅长的史料聊到登封武术将来的发展,其间他旁征博引,显示了深厚的历史功底。聊天中间,来了几位嵩山文化研究会的老师。其中一个男士曾经去登封乡村调研过传统武术,他的话给了我很大启发。他说以前登封各个村都开展武术,现在仅剩4个村,现存的民间武术节庆活动有舞狮,时间大都在重大节庆日,比如正月十五,往往会在市里组织汇演。这边的舞狮不是抢绣球而是抢武器,民间的尚武精神可见一斑。他认为现在登封民间的传统武术生存空间非常恶劣,很多传统武术面临失传的窘境。一些老的武术家宁愿让传统武术失传也不愿屈就传人。一个小时的时间转瞬即逝,聊天信息量非常大,开始的时候因为这次访谈无人介绍纯属直接访问,我怕对方反感,所以没有打开录音笔,期间谈兴正浓时我提出了录音的要求,吕主任爽快地答应了。 因为11点他们要开会,所以我就提前告辞了,带着满满的收获。
2008年7月27日周日晴
武校西临少室山,北依嵩山。置身其间,如临仙境。《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所在地距此有3000米,一路上坡,我边走边欣赏山边的风景,十分惬意, 感觉不是在调研,倒像在旅游。路边新建的现代化房屋以及隐约可见的破落的土坯房,印证着旅游给这个地域带来的变化。
武校的技术课程设置现在过于偏向竞技化,这就使其受众面过于狭小。 学生一部分是武术爱好者,另一部分是家长无法管理的孩子。而这里训练的高标准、严要求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欠缺。这么严格的管理、训练 确实吸引了一定的群体,却封堵了普通学生这个最庞大的群体。怎样拓展这个群体,我认为还是和武校的市场定位有关。借鉴日本柔道及韩国跆拳道的发展经验,我认为武术学校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以俱乐部的形式吸纳普通学生,在本地域市场饱和后考虑连锁经营。设想将来我们的武校可以如英派斯等健身俱乐部那样进行连锁经营,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武校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提高。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目前仍然是严格训练,其使学生技术进步迅速、易于管理的影响毋庸置疑,但这样的训练方式能被多少业余爱好者接受 却值得深思。因此,武校想要打开市场,就要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武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以前武校的学生,因为成绩突出留校任教。他们在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由于他们以前也是这样训练过来的,因此觉得这样对待学生是天经地义。武校的管理方面也有待改善。武校大都采取家族式管理,学校的行政管理及后勤(食堂、超市)人员基本就是这个大家族的成员。家族垄断着武校的方方面面。今后武校的管理应向企业化发展,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勤管理企业化,学校融资多元化。
2008年7月29日周二雨
登封多种形式的武术现象,源于武术文化的功能多元化。在传统社会,武术是军事手段,也是养生方式。现代社会,随着火器的出现,武术逐渐淡出了军事领域,但武术的教育、文化和健身功能仍然在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对武术的健身功能还是比较认可的,但是对武术的教育与文化功能重视还不够。另外,人们对武术审美标准的改变影响了武术套路的发展,散打运动是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结合的产物,但是这两个项目都未在民间真正普及,高难度的武术套路使业余爱好者高山仰止,而散打由于缺乏文化底蕴,普通受众很少问津。反而是传统武术中的太极拳仍然风靡于社会。可见,武术的发展不能 本末倒置偏于竞技化,而应立足社会。例如,登封武校的发展早期是基于竞技化,打比赛、要成绩,学生学习的基本是竞技套路。随着发展,他们也加进去一 些传统武术的成分,但仍然不是重点,重点是与全运会接轨的项目。民间有高涨的习武热情,却找不到合适的练习场所。少林寺之所以致力于少林功夫的 发展,是因为其将武术视为传播宗教思想的途径。作为商业运作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则是抓住了自然、音乐、文化与武术的结合点,文化的韵味很浓,生命力很强。总之,通过这几天的观察与思考,我认为登封武术发展的现象有些和我想象的比较接近,有些则发展得变味了,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 感觉。武校的发展有点像竞技武术的培训基地,可以说其开发的武术教育功能也局限于竞技武术教育,而对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却不够重视。在登封,武术旅游的发展风风火火。少林寺出于传播宗教精神,非常重视武术的发展,正在开发少林文化,禅、武、医是其特色。但是禅宗到底是不是就像少林寺现在所宣传的这样简化呢?少林寺在通过武术宣扬禅宗的时候,是否把禅宗的门槛降低了?这也许是少林寺想扩大受众面的不得已之举吧。
浏览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