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的渗透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既有同时的又有时 差的,既有较多的又有较少的,总之,武术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 他领域的成熟。如宗教的“呼吸守意” “导引吐纳”等气法融摄为武术的气 功;佛道文化机理的渗透,使武术理论的哲理性升华,即禅拳一体、内外 合一、道法自然、技道并重、形神统一等等,后来“太极、阴阳、五行、 八卦,,等哲学范畴的介入,促使武术技击、技法和整体运动规律在传统文 化下的和谐统一。有关中医理论的渗入,使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成为武术 的重要功能,并促进了大量的以武术健身理论、功法、拳法及佐功药剂为 内容的武术健身新流派的出现。文学、戏曲、舞蹈、杂技、书法、绘画等 发展都为武术注入了新的内涵。武术被动地、依附性地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众多。而这一依附过程, 却有利于武术内涵的拓展,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有利于武术演变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利于武术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而获得生命力。中国传统拳术有十大特点,即重术轻力、重智轻勇、用意 不用力、以练保战、重视手法、上轻下实、顺势借力、以气催力、以气护 身、息力生气。中国形成这样的拳法,用了四千年,大约是从五帝到北 宋。倘若武术是以独立的形态,按自身逻辑发展,在中国古代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必然会被扼杀而消亡,如曾一度兴盛的蹴鞠、马 球、捶丸等竞技运动,就没有这样一个依附性发展的过程,它们随时代的 转换及统治者个人好恶而兴衰,乃至绝迹。当然,武术晚熟的规律除了 “依附性”夕卜,还离不开以下三个规律:都市规律武术技术的发生与发展,首先在某一区域或某一姓氏家族中相对稳定 下来,随着后代的繁衍及各种职业武术者的出现,武术技术不断得到充实、 完善,其风格特点也逐渐鲜明和成熟起来。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 步形成了 “农村包围城市”的势态,有赖于大量的市民和发达的城市。古 时由于受重农抑商、重本抑末思想的影响,城市发展极其缓慢,限制了城 市人口的数量,武术没有市场。进入唐代以后,中国的城市才得到迅猛的 发展。当时的都城长安设立了专门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城市规模已达35 平方公里,人口数十万,宋元两代更是以城市生活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 达而著称,北宋的都市汴京有居民20万户,以每户5人计,则约有百余万 之众;南宋京城临安居民38万户,只是市民人数就达120余万。正如马克 思所说,“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 宋元时期庞大的市民阶层的兴起,势必带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这种社会 环境为武术走向成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从宋代开始,江湖艺人大量出现。勾栏瓦舍中集聚了大批职业艺人, 这些地方实际上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艺人也成为城市人的一部 分,专以卖艺为生。在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需要服务中,武术主要表现为 一种娱乐手段,以满足市民的观赏心理,因而,武术的表演化、程式化成 为主流。元明清三代,由于民族矛盾的尖锐和激化,武术的技击也得到了 极大发展,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强烈刺激下,促成了中国武术融技击、表演、 强身为一体的功能体系形成。近代,随着外国商品输入的激增,使得我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范围迅速 扩大。农民中的大部分人成了无产者,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得不流向城市 谋生,其中民间武术拳师成为较为活跃的一部分。入城的拳师主要从事这 样几项工作:走镖(个体镖师)或设镖局(集体保镖);设场收徒,传授本 门派武术;入军中充任武术教师;充当卫士、捕快;开办武术私塾;经商 或从事其他工作,而兼习武术。总之,民间拳师主要依靠自己的技艺开辟 领地,自立谋生。如八卦掌重要传人董海川,约同治四年(1865年)到北 京,先在王府充差役,后众人知其有奇技,多投其门下受教。郭峪生,河 北深县(现为深州市)马庄人,曾拜李飞羽学形意拳,光绪三年(1878 年)设教于北京西陵,后为六陵总管谭崇杰府中的武术教师。尚云祥 (1863 -1937年)山东乐陵人,入京城后,先任五城兵营侦探,又为太监李 总管护院。拳师们靠依附性逐渐向外扩张,形成影响,但武术水平的高低 往往是其生存的先决条件。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1799 - 1872年), 在京授拳时经常遇到较技者,但他来则不惧,战无不胜。从上述可以看出, 无论从事某一种谋生手段,都具有明显的自营性的特点。由于这种个体化 的存在,必然构成武术门派的竞争与发展。禁武规律自秦以来的各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一方面不断培植军事力 量,另一方面禁止民间习武,这已成为各朝统治者较为固定的模式。秦始 皇为了巩固中央专制统治,曾下令将收藏在民间的各式兵器聚集在咸阳加 以销毁,铸成了 12个各重120吨的钟筑铜人。主要目的是防止六国旧贵族 势力东山再起,这一措施对民间武术的影响是巨大的。据《文献通考》卷 149记载:“始皇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县兵器,矛之咸阳,销为钟 讲武之礼罢为角抵。”所以有“角抵始于秦”之说。只允许徒手的角抵活动 开展,而禁止民间执兵习武,显然限制和阻碍了民间兵器武艺的发展。另外,在客观上也使武术活动由公开变为封闭,由白天活动转为夜间 活动。在禁武的各朝代中,最为严厉的可算是元朝。从忽必烈统治时起, 就再三禁止“民间私藏武器”,并屡次下令收缴民间武器。“复分汉地及 江南所收弓箭器为三等,下等毁之,中等赐近居蒙古人,上等贮于库”。凡民间私藏盔甲全副,或藏弓箭十副以上,即处死。连“民间有藏铁尺再者,就是“文武分途”也给武术发展带来一定阻力。春秋战国以来, 文人轻武,武人轻文。“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的儒学传统和等级尊卑 观念,使中国古代文人长期游离于技艺之外,并形成重名分的传统和贱视 技艺阶层的意识。武术以及包括各种技艺在内,乃是一个最低下,最卑贱 的技艺阶层,为文人们所轻视。汉代有不少士子迫于社会舆论而弃武从文, 改弦更张。两晋南北朝的士族文人更是耻涉军事、技艺。武术的发展始终 在百戏杂剧、山门丛林中徘徊,并以血缘家族为纽带,口授身传,秘而不 宣,所以武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呈现出周而复始、缓慢发展的状态。这一 时风的扭转,是以唐代一部分文人的观念变革为突出标志的。如李白、杜 甫等一代诗人大佳赞美“剑舞”、“戎装”之内容;武则天实施的“武举 制”更是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排他规律武术自脱离军事、战争以来,门派便逐渐清晰起来,而且界限越来越 明显,并制定出相应的“门规”“戒律”等宗派规矩,以门户之见、排斥他 人为基本手段,以师徒传承、一花独秀为目的,进入缓慢的发展时期。一 直以来,影响武术发展的最大障碍莫过于激烈的门户之见、宗派之争。宗 派的出现具有典型封建社会行业竞争特点,体现在武术界就是为争正守而 相互讽刺、排斥、谩骂,甚至是大打出手。其根源在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狭隘、落后的生产力制约下形成的封闭性的思维方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这种历史劣根性的反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片面 性。还有一种解释的更加准确,即门户之见与宗派之争是封建社会背景下 师徒制引发的不良后果。在旧社会,有些人为了把别人的学术成果归为己 有,便通过立门户、搞派别实现其目的。师父们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以写“家谱”的形式自立门户、论资排辈。在学术上实行垄断,立下什么“只传 门里,不传门外”的清规戒律,即使是“门里人”也要分成三、六、九等。 师父严格控制对学术的发言权,限制徒弟对学术研究的自由发展。否则, 即以“离经叛道”之罪名,指责和攻击。同时又以“门户之见”为手段, 和那些非“门里人”进行门派斗争,而且一辈传一辈,无止无休。封建宗派的消极作用是最终形成为少数人自身利益服务的小集团。这 时武术流派便具有明显的排他性成分。狭隘的门派利益,虚荣的权威声望, 森严而凝滞的教条戒律代替了探索、追求门派风格、特长、绝技的热情, 流派也便走向了僵化。综上所述,武术文化的形成是以儒家的“仁学”、佛教的“禅学”和道 教的“哲学”为三维主体结构的,同时也受到其他学科的滋补。其中儒家 的“仁学”构成对武德的主体影响,佛教的“禅学”构成对少林武术的主 体影响,道教的“哲学”构成对武当武术的主体影响。儒、佛、道三教合 一对武德、少林武术和武当武术均构成一定的影响,只是其侧重点不同。 当然也不可否认,儒、佛、道三教中的神学、天命、迷信、仙境等对武德、 少林武术和武当武术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研究还发现,少林武术和武当 武术都具有地方宗教与地方武术结合的特点;文武兼备的文化特点;拳禅 合一、武道并举、以武弘法的双重目标。由于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依附于多 学科的滋补,构成了武术晚熟的基本规律,即都市规律、禁武规律和排他 规律。

浏览4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