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国传统武术的思维方式而言,周伟良教授在《简论传统武术的思维 方式》一文中提出影响传统武术的四种思维方式:朴素的辩证思维、情感体 验的意像思维、躬身践履的经验思维、以类度类的类比思维。。实际上归结 起来可以说中国传统武术就是建立在感性思维基础上的,而西方拳击运动是 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的。当然从具体技术细节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二者的巨 大差异。中国传统武术也有过一对一的擂台比武,但没有体重、服装上的限 制要求,甚至于我们在情感体验上更希望出现的是一种以小敌大,以弱胜 强,以巧斗力式的比赛。中国武术比赛只有到了近代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 下才逐渐加入体重等限制,但今天的武术比赛对服装的要求还是较低,没有 形成像拳击比赛的手套短裤、柔道比赛服、跆拳道比赛服等那样鲜明的比赛 服饰。当然比赛规则上我们的差异可能更大,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形成一 个像拳击这样非常简明的技术体系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就以推广发展较好的 太极拳为例,陈、杨、武、吴、孙五大家是不是真正能做到用同一种技术标 准来进行比赛,当然有人会说这样会抹杀五大家太极拳鲜明的技术风格,但 是我们要看到中国传统武术恰恰由于这种感性的不统一性与随意性而增加了 其推广发展难度。因为我们的感性思维不是以西方理性式的度量计算来评判 其优劣的,我们的判断标准同样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我们对某一拳种的 评价更多是建立在大众的道德情感、人心向背等诸多感性因素之上的一种评 估,我们很少有一种严格的量化式的客观衡量标准,传统武术有如中医看病 一样也是通过一种人为体验来检验功力高低的。比如我们传统武术常用的搭 手,两个人也许并不是像西方竞技体育那样在特定的环境下决出高下,而是 通过相互之间的一个简单动作来体验印证相互之间的功力差异。这种建立在 感性体悟上的中国传统武术本身就难以用西方量化式的、精确式的、标准式 的评判方式来判定其高下。自然在以西方强势体育主导下的话语世界里就显 得处境较为尴尬13加,是一种满足多元需求的调和之路纵观中国武术的发展,久经封禁,波折较多,由于其生存环境的复杂性, 习练人群的多元性,传承方式的特殊性,评价体系的主观性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张耀忠汇编.太极拳古典经论集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I作用,使得传统武术形成了满足多元需要的繁杂特性。特别是随着游牧民族的 入侵,习武练拳者往往首先站出来保家护国,正如司马迁所说“儒以文乱法, 侠以武犯禁”,习练武艺者往往更容易成为统治阶级的打击对象。这样习武者 大多数就会潜藏民间以某种职业来做掩饰,当然聚众教拳,公开比武都成为一 种不可能。而在秘密情况下的授徒教拳与公开的招徒授拳自然在对徒弟的选择 上就有一种天然的人数上的限制性,再加上人类共有的私心作怪,往往会出现 密而不传,或者所传授的是一些枝节性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传男不 传女,传内不传外”、入室弟子、记名弟子等。这样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一些 所谓的徒弟并没有几个真正能学到师傅的东西,而往往他们不自知,或者根本 就不清楚,但他们认为自己学到了真东西.如果再传承儿代之后,后人根本就 无法弄清到底哪个是真正的本门功夫。最后真功夫被数量更为庞大的枝节传承 的功夫所淹没,终至主干枝条不分,但从外观上看,却给人以一种数量上的繁 杂感与庞大感,实际上内部有多少真东西,外人并不清楚,当然更多是难以弄 清楚。其次就是中国传统武术本身就是以习练者主体感悟为主,即便是师傅传 授了真东西,但徒弟自身的感悟力不足,难以将师傅的真功夫传承下去,只能 依靠自己所知所感来进行传授。因为其自身能力的差异极有可能将师傅的话语 扭曲,画虎如猫,甚至出现四不像.而自己又不自知,传延数代,终至真迹难 觅,杂学横流。其三是中国传统武术自宋以后就少有公开的擂台比赛,相互之间的武学印证大多是在私人空间进行的,而且出于礼仪上的考虑,大多也是点到为止, 少有真刀真枪的较量。当然,影响传统武术公开比试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 们的传统武术技击特性中击打部位往往是人身体中一些重要部分和易受伤的部 分,一旦控制不好后果较为严重,这些都无形中限制了比武形式的发展。而长期私下的相互切磋与交流又会使外人很难弄清其技艺的高下,而其本人在学习 其他武技的同时,也会在不自然中传授于弟子,或者修正自己的一些技法,这样无形中就又会形成一种巨大的盘根错节的武术关系网络。这些空间的网络加 上时间上的叠加,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更为庞大的武术巨系统。这种不断叠加的武术巨系统一层层堆积起来,自然一时难以清理,这也是影响今天中国传 统武术发展的一个巨大的体系障碍减: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另一思考模式2.1减,是一种反省后的自生之路当前世界之舟已经驶入全球化、一体化的深水区,任何游弋其间的文化 都在进行着艰难的航线修订。福山指出:“现代自然科学确立了一个统一的经济生产可能性范围,技术能使财富无限地累积,并因此满足了人类欲望无休止 的膨胀。这个过程使所有人类,不论其历史渊源或文化传统,都必然走上一条 不可逆转的同质化道路。所有正在进行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国家肯定会越来越相 似”。。全球化因此被视为“既是指世界的压缩,乂是指对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 意识的增强”。伴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全球化,还有关键性的文化 发展,即“全球性”,它包含将整个地球视为“同一地方”的各种意识形态和 思考方式而处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中国自然也不例外,同质化是不可逆转的,传统武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改造,虽然有许多人对这种传统武术的 改造并不认同,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并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传统武术再也无法 复制昨天的生存方式,甚至可以说传统武术本身也在时时跟随时代进行着一种 艰难的自我改变。既然改变是不可逆转的,那么怎么改,改什么,改的目标是什么,就成为 当前影响武术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2008年之前武术界一个最大的共识就 是将武术推进奥林匹克竞技体系,像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一样成为奥运正式比赛项目,从而进入全球主流竞技体育体系当中,因此许多争议被暂时搁 置。但是今天看来这种改变其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样以民间为主阵地的传统武术和以官方大力推广的竞技武术乂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决择当中,是 固守、是摒弃、是改变、是保留,新旧体系争论不休,最终还是依然如故各自 走各自的道路,中国武术进程陷入一种空前的迷惘期。如果我们跳出中国区域,从全球化视域去量整个武术体系时,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世界一体化进程是在日渐加快,因为随着经济贸易的增强,文化交 流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任何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都不可能置身局外。改变自 己的文化并不是丢弃自己的文化,而是用一种更普世的方式来推广自己的文化程大力.天人合一是和谐?!—我们武术不拾人牙慧人右亦芥].武术科学 赵岷.李残霞.影响武术国际化的五大历史原因[体育文化导刊,在更广泛的区域里传播流动,同时自然自己的文化体系也会更为长久的存在。 正是基于这种思路,西方国家在推行自己有形的物质模式时也在大力推广自己无形的文化模式,特别是在物质模式的强大吸引力下,致使许多年轻人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这种物质模式的俘虏,同时自然也被这种文化模式所俘获,这样的 结果使我们传统的物质形态与文化模式变得后继乏人,自然处于濒危之列。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自身已失去造血功能的机体,只依靠外界的输血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能支撑到几时。因此保护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不能做长期生存的保证。唯有变革自新,走自我改革,自我更新之路,中国武术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体育之林。

浏览4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