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请谈谈你们学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好吗?
L:我们学校现在从管理上一般是分为招生办(人不多但非常重要,我们叫上通下达,是学校的中心地带,是核心);武教处(表演部、散打部、套路部); 文教处;后勤部。学生来武校学习的目的,有的是对武术有兴趣;有的是因为在家学习不是很好,来武校强身健体;有的是来这里戒网瘾的;有家庭困难的, 来学武是为了就业;还有一些来自南方富有的家庭,他们来习武是为了将来做生意、保卫财产的。学生来到武校后生活方式会有所改变,我们主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他们,用氛围影响他们。过去管理靠师生关系,传统文化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在师徒关系淡化,学生来到武校是半军事化的管理,必须遵守规则,不能像在家那样唯我独尊。现在教练代课压力很大,因为学生娇生惯养,很难管理,以前学生能吃苦,你打他、罚他,他都认可。现在学校也严禁体罚学生,教练打学生要罚钱的。以前我学武的时候教练哪天不打我,我还以为教练不关心我呢。现在这样三自主的教学方式并不一定好。我有一个学生在美国办武术馆,他教几十个学生,我问他教学怎么样,他说他们的学生都是直呼其名,并认为给你钱你就该教武术。有一次他带了10个外国 学生来我们学校学武,我就觉得很不适应,因为那些学生对教师就像一般朋友似的。几个外国学生在我们学校学习武术,他们晚上喜欢喝酒,该熄灯睡觉的时候,还在宿舍大喊大叫,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休息。我们几个教练拿着棍子对其惩戒,他们在宿舍鬼哭狼嚎,我们就给他们讲道理,告诉他们现在是在中国,要守中国的规矩,不能任意妄为,事后他们对我们的管理也很认可。现在中国学校的教学片面地模仿国外,但学生的自主性到底有多少,与国外相比,我国升学压力更大,一旦放松要求,学生很难自觉锻炼身体。
W:能介绍下你们学校的发展战略吗?
L:现在农村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除了书本费、学杂费,家庭贫困的还有补助,这样家长觉得来武校学习还要花钱,就愿意让学生回家上学了,这对私立学校乃至武校的冲击都很大。国家现在补贴农村教育的政策是应该的,不过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就放松了,因为没有升学压力,教师、学校的利益也随之减少,对我们生源的冲击还是很大的。国外近三年武术还是蓬勃发展时期,但是过了这几年就不行了,因为现在在国外办武校的太多了,我们校长之前去美国进行了考察,那边办武馆的很多,形式很自由,对场地和教练的要求不高,会一些武术的到国外都办武馆,导致武馆很泛滥。我们学校在郑州成立的有释小龙演艺公司,前几年小龙去国外读书,现在小龙从国外回来了,在郑州曼哈顿开设了公司,公司主要还是从事影视业务,培养演员,等等。 我们也考虑过将武校做大,做成高等教育。但大专的审批程序比较复杂,首先,人数得达到标准,现在我们的人数不够;其次我们的教师、硬件都达不到标准。
11. Y武校管理者访谈录音稿
地点:Y武校办公室
时间:2008年8月6日下午
(W:笔者,T:该武校负责人)
W:您能介绍下你们学校的发展战略吗?
T:电影《少林寺》的放映,在全国和世界各地都掀起了少林武术热,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习武爱好者来到少林寺,90年代很多外国学者也来到少林寺。2000年到现在一直是少林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人数达5万人, 武校最高达80多所。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拳头产品就是武术表演,我们学校在国外有表演队。珠海影视城、中山影视城、武林园、深圳民俗文化、锦绣中华这些地方都有团队和队员参加表演和影视拍摄。以前学生强身健体,现在如果健身将来找不到工作,时间就荒废了,太得不偿失了。 我们认为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会影响我们的市场,因此我们学校将学业转化为职业。早期全国各地武校比较多,培养出的大部分人才一般都是去各地武校做教练。这几年随着武校数量的不断减少,武术教练员的需求也在萎缩。 我们学校逐渐将市场转向企业保安、商务助理、汽车驾驶、国家治安、交刑警、 在家乡应征入伍等方面。但影视表演和国外培训市场是主要发展方向。我们根据人才需求制定一些专业,如武术套路、武术表演、散打等专业。登封的发展战略是“武术搭台,经贸唱戏”,武校则以教育为主,但也做一些附带产业,为民办学校创收,因为民办学校都是自己投资,国家没有支持,所以进行副业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的生源多来自省内,省外的也不少。学生家庭背景以农村为主,贫穷的居多。这几年在外打工、开矿、做生意的多起来了,真正种地的很少。农村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对武校的冲击比较大,但无法阻止武校的发展,它主要影响地方民办文化课学校。而武术学校主要是针对习武的学生,即使九年义务教育免费,也无法替代这些学生习武的需求,所以影响不大。武校仍集中在少林寺附近。
武术是整体的,不应该用少林功夫来替代。体育局要求所有武校都教授少林武术,把本来已经发扬光大的武术又局限于少林功夫。学习少林功夫不能等同于学习武术,应该只要是精华都要传授。我们的特色体育局有意见,但 学习少林功夫无法和国家比赛与考学结合。少林功夫朴实无华,表演性不强, 无法运用在舞台上。武僧表演现在也脱离少林功夫了,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表演少林武术的很少,观众也不多。就像太极一样,练太极的人多,但表演的受众很少。武术一直沿用一成不变的模式,让人看厌了,其实武术可以和艺术相结合。在现代社会,武术的强身健体功能犹存,保家卫国的功能却在淡化,因此武术的发展应适应社会需求,应逐渐以市场为导向。民办学校就像企业,政 府不能干扰其经营,不应该以政府的意志为导向。
W:您认为学生来武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能介绍下你们学校的教学特色吗?
T:现在武校学员的年龄偏小,以前小孩16岁之后才来,现在很小就来 了,因此我们开设了少儿全托班,但费用较高。以前学生学武是自己打工挣学费。现在家长支持学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负责这些孩子从生活起居到饮 食训练和文化课的全部工作,孩子的年龄在4〜10岁。学校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也在增强。以前各武校对文化重视不够,到20世纪80年代这种情况逐渐得到改善,文化课得到了重视。到90年代后期转型为半文半武、文武双修。 看现在的形势,将来必将转向以文为主,以武为辅。现在训练太多,文化课相对较少,从学生的就业情况看,我们还是要重视文化课。
学生来学习的初衷一是圆梦,圆自己的武术梦;二是因为家长忙于事业, 送到一般学校只是学习,在这可以兼学文武。一些孩子比较难管,一般学校管理不了,武术学校管理比较严格,家长才将孩子送来。我们管理孩子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道德影响。有些孩子光靠打是没用的,到这里我们会让他们感受到有一种约束力。而且孩子远离家庭没人依赖,自然也容易接受管理。普通学校不会体罚学生,武校教师会在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体罚。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就容易服从规则。传统武术文化的一些清规戒律、尊师重教的规则是值得传承的。我们学校也是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守则对学生进行管理,执行力上比普通学校强得多。民办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要优于普通学校,因为民办学校直接面对市场,教师教不好,家长不满意,就没有市场了。
W:您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待过,您认为登封武校的发展在中国是最早的吗?能介绍下现今全国武校的发展情况吗?
T:登封发展武校在全国不是最早的,最早的是河北沧州、江苏沛县。90 年代沧州排第一,沛县为第二。第二批武术之乡才有少林寺。当时沧州与沛县的民间团体比较多,每个公社有武术团,大队都有班,村村都有练武术的。 现在登封是龙头,河南省也是武术大省。但登封习练武术的大都集中在武校。 登封除了武校,市民练武的很少。现在武术在江苏、沛县和山东发展得不是很好,虽然它们在80年代以前发展比较好,90年代登封还曾借鉴山东武术发展的经验,但到现在这些地方已经不能和登封同日而语了。2002年少林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让周边武校及居民进行搬迁,以前武校规模小,条件差,搬迁后都是现代化设施,盖的房子一家比一家强,学校的建设一下超越全国其他武校。这就出现武术发展一边倒的情况,即少林名气越来越大,各地的学生都来登封学习武术,使得其他地方的武校学生流失严重。以前全国习武的学生有50万人,登封占2万人;现在全国有20万人,登封占5万人。少林武术名气 大,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越来越好,所以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他地方的武校都出现了萎缩,很多都转型为民办文化课学校了,或者被地方接管了。国家希望学校办大办强,要求强强联合,要么取消,要么做大。像登封,2002〜2005年有80家,2006年后每年以10家的速度递减,现存50多家。大武校和小武校的差距逐渐拉大,像现在塔沟武校达到2万多人,而一些武校如棋盘山武校很小,只有几十个人。
浏览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