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少林寺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少林武术发源地,按年代讲佛教先于 少林武术,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结合点,即相互渗透,不断 完善。佛教向少林武术的渗透可归结为禅学和戒约两大项。禅,音译“禅那”,通常译为:静虑。起源于释迦牟尼佛的拈花示众。自 北魏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建立少林寺后,跋陀便以少林寺为道场,向弟子们传授小乘禅法,使少林寺起到禅宗统帅的作用,构成了第一次中 外文化交流,并逐渐形成中土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禅宗的最大特点是 “不立文字”,即摆脱印度佛教经典的许多高深理论,全凭修行者的悟性, 去“明心见性”,领悟宇宙的永恒,自身具有的佛性。怎样启发“悟性” 呢禅宗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声呵斥、一顿棍棒、拳 脚,来启发悟性。总的看,禅宗修炼全凭自身体验,这一点与习武是相 通的寺院要使众僧徒达到专意悟空,由静入定,由定人慧的目的,必须受 到严格的戒律约束,据《佛教持诵必要》中说:最早成文的戒约有五条, 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入教首在戒律 能持否,并被众僧徒奉为金科玉律,遵照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宋代著 名禅僧契嵩又总结出了:夫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 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将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 一一对 应,便构成了仁学的“爱人”与佛教的“慈悲”的本质一致性。至于少林 武术“十禁约”的出现,首先要考察少林武术产生的过程,从宏观看,无 谷等在《少林资料集》中谈到:少林拳法是在军事实践与汲取民间武术精小乘派(梵文:希那衍那):忠于佛教原旨,它是相对于大乘派(摩诃衍那) 而言的。释迦在世说法的时候,对小根器的人就说比较肤浅的教理,对大根器的人就说 比较高深的教理,本没有大小乘的分别。就是释迦灭度后,弟子集结小乘经典,也是有 大乘的名字见于经中。后来就有了大小二乘的分别,主旨教理的浅深,并未含有褒大贬 小的意味。直到马鸣、龙树专门提倡以后,方有看轻小乘的学风。如今的差别体现在四 个方面:一、小乘派解释宇宙万有的差别,只限于生灭的现象论,而大乘派则于差别的 现象以外,说明不生不灭的平等真如,能达到本体论;二、小乘派偏于多苦的人生观,, 而大乘派虽从多苦观入手,能更进一步,达到解脱自在的人生观;三、小乘派人心量较 狭,只能度脱自己的生死观,而大乘派人心量较广,抱有自利利他的圆满理想,并以利 他为主;四、小乘派的解脱为消极的,只求离开现在虚妄的苦果,证到空空寂寂的真 境,拿这个静的涅槃做他的终结理想,而大乘派的解脱为积极的,知道我们的烦恼本来 是空,苦果自然脱离,修成常乐我净的四德,拿活动的佛陀做最后的目的。从微观看,少林拳是具体 的人创编而成的,据《少林武僧志》“少林寺最早的武僧”考证:自跋陀主 持少林寺后,广收门徒,其中有一位佛武皆通的高僧叫僧稠,这是少林寺 最早的武僧长老,被称为兴武始祖。在跋陀开基后不久,“稠禅继续”,不 断寻找“禅武”的结合点。当时只有僧稠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们有 理由称“僧稠为‘禅武结合‘第一人”。僧稠是跋陀主持少林寺后招收的两个徒弟之一。跋陀称稠为:“自葱岭 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这种评价是极高的。僧稠修禅的深厚功底, 并不只是在少林寺短时间内修得的,而是经历了幼年“落发为沙弥”、青年 投“更鹿景明寺”及少林寺复合而成。当僧稠融禅武于一身时,正值主持 少林寺,倡导拳禅一体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据唐人裴耀《嵩岳少林寺 碑》记载:“稠禅师,探求证法,住持塔庙。”另据少林寺塔林遗存的明代 嘉靖二年(1523年)《嵩岳少林禅寺德心政公和尚灵塔记》记载:“钵拖 (跋陀)开基,稠禅继续,元朝雪庭,归于洞派。”作为少林寺二祖,僧稠 禅师的武功正是融民间武术与少林武术为一炉的,在形成僧徒尚武修禅方 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少林武术的产生为武僧禁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没有规矩,则无 方圆。在当时出现了古老的少林“十禁约”:即一禁叛师;二禁异思;三禁 妄言;四禁浮艺;五禁盗窃;六禁狂斗;七禁违戒;八禁抗诏;九禁欺弱; 十戒酒淫。这是少林武术最早的条款式戒律,它的形成与僧稠有密切联系, 由于僧稠禅师通佛善武,任方丈后自然要对弟子们传佛授武,严加禁戒, 以利于实现传教和守院自卫的目的。从佛教“五戒律”和少林武术“十禁 约”内容看是一脉相承的,全部包括在“十禁约”内,只是“十禁约”更 突出了武德内容,这正是佛教与少林武术的重要结合点之一。在后来的“觉远的第一宗法”和“重订的少林习武十戒约”中都融入了佛教戒律的内 容。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为适应搞活开放的新要求,第29代方丈德禅大 师召集众僧共同商讨订立了 “少林习武新戒约”,其内容不乏佛教要素。以 此构成少林戒约的第四次变革。道教“哲学”构成武德内涵的次体与少林武术对应的便是武当武术。武当山是习武、传道的双重圣地, 历史渊源深厚。道教以老庄哲学为思想根基,继承先秦神仙传说与导引养 生方术,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因此,道教与武当武术有着较为紧密的 文化联系。在理论方面,武当武术的阴阳辩证观、五行生克观及“因故变 化”、“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等思想,均与道教来自同一渊源;在技艺方 面,武当武术的技术理论原则亦与道教太极、八卦、五行等理论相一致。 武当武术更汲取了道家养生的思想方法,使武当武术具备了内功修炼体系。 不仅如此,道教的清规戒律对武当武术制约也是显而易见的。道教的清规戒律甚为烦琐,总的可以分为戒律、斋戒、清规、禁忌四 种。其中清规和戒律制约着武当武术的发展。所谓戒律,是教团以天神之 名,用以约束教徒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 “乖言戾行”的规定。道教 认为:人的罪福、生死、贵贱等都是“行愿所得也,非道非天非地非人万 物所为也”。因此学道之人必须积善、定念、修德、理身,学道而不受戒是 无缘登仙的,。习武亦然。戒律就是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违背了要获 罪受谴。道教戒律的种类很多,律条有简有繁,有松有紧,少者三皈依戒, 繁者一千二百戒,普通的约有三百条左右,奉戒乃是禁止“恶心邪欲”“不 令放逸”,以自防护的意思。武当武术的戒律基本上是照搬道教的戒律,去繁就简,更追求其实用 性。道教的五戒律、八戒律与佛教相同。这里仅介绍“十戒律”:一不得违 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二不得杀生屠害割截物命;三不得叛逆君王谋害国 家;四不得淫乱骨肉姑姨——妹及他妇女;五不得毁谤道法轻泄经文;六不得污侵静坛单衣裸露;七不得欺凌孤贫夺人财物;八不得裸暴三光厌弃 老病;九不得耽酒任性两舌恶口;十不得凶豪自任自作威利]。。能做到“十 戒律”的人,则心领神会,精神分明,修道积德之第一步成矣。内家拳的 “五不传”,即“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纯者不传”体 现了 “十戒律”思想,而且简单实用。道教“十戒律”,在道教徒和武当山习武人群中通行使用。不仅如此, 道教“清规”对武当山武术发展有直接的作用,因为“清规”是各道观自 己订立的,其处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会更强。以武当山保存的清咸丰六年 的清规为例,处罚分为四种,即罚跪、责杖、驱逐和处死。如开静贪睡不 起者、早晚功课不随班者、上殿诵经不恭敬者、本堂相争者、出门不告假 者,均处跪香(罚跪,等一支香烧完了才准起来);交头结党者、公报私仇 者、怨骂斗殴者、茹荤饮酒者,迁单(就是逐出道观)或逐出。各道观的 “清规”虽有不同,但都是以《道德经》中的“一日慈,二曰俭,三曰不敢 为天下先”这三件法宝为基本教义而订立的,并体现了老子的“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身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帮,其德 乃半;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的至德之人为真人的主张,有助于道教道 士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行修养及“上德若谷,上善若水”的境界。整体上讲,道教最根本的信仰是“道”,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 产生。由于道教是敬祀鬼神、重生贵术的宗教,追求是长生久视,因而不 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神秘的宗教色彩,对武当山武术的负面影响或多或少是 存在的。对传统武德的科学批判与时代创新传统武德是以儒家“仁学”思想为主体、以佛教“禅学”思想和道教 “哲学”思想为辅助所构成的行业道德体系,它是一种三位一体的、兼容并 蓄的道德范畴。长期以来,武术界不轻易否定传统武德存在的意义,又难 以说出如何继承与发展武德。因此,传统武德与现代社会道德一直处于两层皮的状况。由于不能与时俱进,也就不能对传统武德进行否定,更没有 批判精神,所以就难以提到创新与发展。今天,谈起传统武德就不可回避地涉及四个基本问题。即摒弃什么 继承什么改造什么构建什么以适应新时期武术的要求和发展。

浏览4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