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构成了中印文化的第二次交流。那么,在中国佛教史 上为什么会出现达摩的地位和影响高于前者的现象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印度的禅学与中国人的认识、思维、习惯相结合。总的看,禅宗修炼全凭 自身体验,这种方式、方法与习武是相通的。在习武实践活动中,绝大多 数人是将少林武术的特点归结为“拳打一条线”,或“一力降十会”上,其实这些只是表象,而实质是它的禅宗理论问题,也就是即身成佛的“顿 悟”。根据史料和自身习武的体会,我们将禅宗与少林武术修炼方面的关系 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佛教礼法与少林拳礼的结合佛教的礼法有多种,其中合十礼和单掌礼为佛家的根本礼法,在遇人、 遇事时皆以礼相待。无论是单掌还是双掌均至于胸前,头稍低,闭目,取 站位、弯腰或盘膝位,以表虔诚。佛家的礼法,被称为修持之道,对建立 和形成人生观、心理观、世界观、健康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少林武术的 “抱拳拱手礼”是对佛家“合十礼”的一种变异。佛家的“合十礼”是两 掌十指相合,寓意掌心、人心和佛心的融会,不宣自明。而少林武术的 “抱拳拱手礼”,一拳一掌构成武术的基本手型,二者相抱,表示五湖四海 皆兄弟,团结互重。在对练或交手时还要说一声“请……”,试图摒弃门户 之见。单掌礼是在手持器械时使用,一般是根据个人的习惯,一手持器械, 另一手做单掌礼。自1986年起,武术教育中实施了统一的抱拳礼规定,要 求:并步站立,右手握拳,左手拇指屈拢,其余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掌心 掩贴右拳面(左指根线与右拳棱相齐),左指尖与下颊齐平,右拳眼(虎 口)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 -30厘 米,腋下角约为45度。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并 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喻武,“以武会友”,以左掌掩右拳喻拳由理来, 屈左大拇指喻不自大,左掌四指并拢喻四海武林同道团结齐心发扬武术。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行抱拳礼时,要求将两上臂的腋下角控制在45度左右, 具有招架防御后的进攻作用。习武者不以握手为礼,意在避免对方猜疑, 更避免对方可能暗藏杀机。实践证明:学会施“抱拳礼”只需要顷刻时间, 而学会“抱拳礼”中的武德,并付诸行动得需要终身修炼。可见,佛教礼 法与少林拳礼、与中华武术礼节的相互影响。“以礼始,以礼终”是佛家和 少林武术最基本的礼法和持戒要求。可谓是:拳掌结合抱拳礼,经常体会 其寓意。正规场合要做到,谦虚礼让都受益。参禅打坐与少林坐功的结合佛教禅宗的入门功是修禅。修禅包括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四个基 本层次和参禅、坐禅和禅定三个主要环节。初禅,是阻断欲界烦恼,通过 觉、观、喜、乐、一心五个分支来实现;二禅,是舍弃觉观带来的“中间 定”状态,通过内净、喜、乐、一心四个分支来实现;三禅(乐俱禅),是 舍掉过失,通过舍、念、智、乐、一心五个分支来实现;四禅(不动定), 是舍得贪、苦、乐的念头,通过舍、念清净、不苦不乐、一心四个分支来 实现。参禅是指坐禅和禅定的全过程;坐禅是指参禅时所采用的静坐方 式;禅定则是指在修禅过程中内心所获得的安静状态。修禅的层次很多, 其境界也不同。《禅门经云》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 禅,坐见本性为定”;六祖慧能这样说:“外不著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 坐禅是一切入静法的基础,其姿势为盘膝端坐,心中不思善,不思恶,摆 脱迷误生死的妄念,达到安住不动的境界。到了陈朝临齐宗盛行,改用参 禅的方法叫作参话头。就是抱定一句没有意味的话头,如“念佛是谁?”或 “父母未生我以前的本来面目”不论行、住、坐、卧总是咬定这句话头, 丝毫不放松,极力参究,自有豁然贯通,心境开明的一天,就是悟道。这 种禅宗法门,简单直接,所以到今天我国临齐宗仍然沿用此法。而少林武 术的入门功是坐功,以排除一切私欲杂念为基础的。一个坐禅、一个坐功 在方式、方法和作用上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这是二者的天然巧合。关于 禅定的坐法有多种,但是在少林寺最有影响的要算“止观派”和“壁观派” 两种。建寺之初,少林武术信仰的最初形态就是禅定,由印度高僧跋陀所 传授,其中小乘派佛教就属于止观派。止观是扫除杂念,以使专心一境的 方法。可供参考的方法有系缘守境止法、制心止法、空观法和假观法等。当时得法者主要有僧稠、慧光、道房等一代大师;而达摩所传授的为大乘 派佛教,属于壁观派,并构成第二次中外文化的交流。壁观派即外止诸缘, 内心无喘,心如墙壁,以阻碍种种杂念的干扰。得法者主要有慧可、僧副、 道育等一代大师。其中慧可“立雪断臂”的传说成为修炼少林武术的重要 精神支柱。少林古老的“十禁约”中第二条规定“禁异思”,强调出家人要 少思寡欲。通过坐功可以实现一个人从俗家到出家“脱胎换骨”的超越。 那么,“脱胎换骨”又是怎样的状态笔墨是难以形容出来的。大概功夫达 到纯熟的时候,知、情、意的作用均不复起,一切妄念顿然消失,鼻端呼 慧可“立雪断臂”的传说:在中国佛教领域,普遍认为达摩为禅宗初祖,而慧 可为二祖。慧可初入佛门时,法名叫神光,“慧可”是后来达摩为他改的名字。神光叼 十岁的时候,云游访学,来到嵩山。听说达摩在这里修行,便想拜师。此时的达摩,面 壁而坐,对神光的存在不理不睬。神光不改拜师求法初衷,在那里站一站就是许多天。 一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雪花渐渐洒满在神光的浑身上下,一夜过去,地上的雪积 到了膝上,神光成了雪人,可他还是那样肃立不动。见此情形,达摩开口说:“你这样 风里雪里地站着,到底有什么心愿”神光恭敬地回答说:“只愿先生慈悲为怀,打开甘 露之门,普度众生,教我佛法。”达摩神色淡然:“诸佛为求得真理,不惜牺牲一切;你 凭这么点小苦功,就想求得佛法吗”神光听了,并没有说什么,便略有所思地抽出快 刀,一刀砍下自己的左臂,放在达摩面前。达摩见此情景道:“诸佛求法,不惜生命。 你虽然只是断臂求法,也可看出是大有决心了。”于是,达摩收神光为徒,并为他改名 为“慧可”。这时唯有一片光明,内面看不见身心,外面看不见世 界,这就是悟道的光景。少林寺的禅堂是专门为僧人坐禅修行的核心场所,今天寺院还一直沿 用着“打禅七”的规矩。每年农历十月初五,少林寺都要例行开启禅堂, 举行“打禅七”的静修。禅七期间,禅堂外和各条主要道路上都张贴告示: 禅七期间,轻声缓步;各种进寺车辆也要停在远离禅堂的通道;外人不得 进禅堂,僧人不准出禅堂;小病在禅堂里面休息几支香的功夫,大病则要 由班首执事们在一起商量后才能出去。所以,在禅七开始之前,僧人们都 要到方丈那里告一个生死假。“打禅七”采用自愿报名的形式,只要进入禅 堂,不满49天谁都不能出来。进过禅堂打七的僧人,走出来的时候,都会 收获敬重的目光。释永信大师曾凝重地说:“出家不是为了安逸,而是为了 寻找清净和解脱,少林僧人不是外界看到的就会练几套拳而已,我们是要 做修行和学习的,每个人都要精进”。无论是禅宗小乘,还是禅宗大乘,都是以禅修心,以静养性为目的。 这种静而不动的参禅宗法,限制了众僧的肢体活动,加之少林寺地处深山 丛林之中,当时人烟稀少,猛兽成群,出没无常,直接威胁着寺僧的生命 安全。这种自然环境为少林武术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健康与传教的 双重需要下,僧众开始根据自身的体质特征,参照山林禽兽之动作(如鸟 飞、猴跳、虎扑、鱼跃等)、人们劳动生产之动作(如锄地、犁地、背袋、 推车等)及寺僧佛事动作(如点灯、上香、拂尘、拜佛、敲打佛器等),结 合民间武术动作,创编了一些活动筋骨、锻炼身体的方式和方法。由此我 们认为:少林武术的起源是以保护自己为第一前提的,至于护院、军事、 政治目的都是后来的事情。 所谓“打禅七",是禅宗里密集修行的一种方式,僧众们集中在禅堂里盘腿坐 禅,以七天为一个周期,少则七七四十九天,多则十二个七,共84天。这是继承和按 照释迦牟尼成道所需的盘坐时间。在禅七中,比平日更要努力参究,往往每日以十三或 十四支长香(约现今80~90分),作为用功标准,大约睡眠休息时间,昼夜合计,也不 过三到四小时而已。有这样苦志劳形,精勤求道的精神,日久月长,无疑必能造就超格 之人才。
浏览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