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宗旨在于实现达摩的一句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的目的。所谓“不立文学,教外别传”的意思是禅宗讲究言 语道断,离语言文字,直传佛祖心印,因此它是在如来言教之外的别传。 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最具特色的修行方法。它抛弃一切形 式,直接以内心与自然界进行深层接触,以明心见性作为修持的目标。作 为禅宗初祖的达摩,不可能去创立较为复杂的招招势势,而是至简至要的 方法,“达摩东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之说便是一个例证。这里要特别强调“佛性在心中”的要义,《坛经》中有“一切万法,尽 在自身心中”。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六祖慧能在广州 法性寺传法时,院中风吹幡动,一个和尚说是风动,另一个说是幡动。这 时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些都说明了僧人要有“清 静本心”,只有“清静本心”才能在平日里被理智、逻辑判断活动以及习 惯动力定型所抑制,并能开掘潜在的直觉悟性重新显现活力。据《象形拳 法真诠》记载:“修心法者,即成道不二之法门也,释谓明心见性,道谓修心炼性,儒谓修心养性,其名虽殊,则理是一,至其练法……使头部渐渐 先冷静,杂念减除,妄念次第消散,以全身精神集中于下腹人无念状态”。 少林武术继承了禅宗要义,重视心性的修炼。武术禅就是通向不动心的一 条大道,武术的“心”,是指思维器官及其产生的思想、意识、精神等,俗 称“心思、心意、心神”。修炼的是“凝心、用意、传神”。在练心时讲究 “心为一身之主,五官四肢百骸之帅。心一动则气容易上浮,气上浮后视觉 恍惚,听觉失聪,手足失措,何能应敌变化于仓促间”;“手足运用,莫不 由心”;“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便利从心”等等。《少林拳术 秘诀》中称“上乘技击术,总以有几分禅机,方能活泼镇静,所谓超乎寰 中,得其象外之法”。还有“心者,君也;手足者,臣民也。君有乾纲独断 之明,而后臣民效指挥如意之势。”要求“意之所动,气即赴之”“神清而 后操纵进退得其宜”。古人喻参禅如用兵、技击似禅机,需要有超越有为 的、深沉而自若的心态本性,才能立于阴阳不测之地,随机发用。近代少 林寺妙兴大师在“行功罗汉拳诀”中贯穿了 “心法”修炼,并称“出于心 灵,发于性能,似刚非刚,似实而虚,久练自化,熟极自神”。少林拳谱中 有“耳与心合多益精,目与心合多益明,口与心合多益勇,鼻与心合多益 力,手与心合更疾快”“五行相合一气,心一动而内劲生”,强调的都是心 的作用。少林武术的最高境界是用心法指导一切。所斗之术为心法之争,非形 法之战,即由武人禅,由定生慧。此慧已是禅武合一的般若智慧,并非常 人之智慧。另外,就是少林武术追求的不修之修。习武者首先要按照拳意 的要求进行严格的训练,并通过拆招和喂招来理解,逐步掌握其动作的技 击含义,当动作技能达到自动化后,在实践中就可以达到“拳无拳,意无 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与禅宗的“不修之修”融会贯通。少林武 术的极致是练就不动之心。佛教称谓与套路名称的结合“金刚”则是佛教对手拿金刚杵的侍从力士的称谓;“夜叉”由梵文音译而 来,最初为印度神话中的小神灵,佛教中土化后成为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中 文 的“捷疾鬼”,恶人凶相,勇猛迅疾。少林拳取其“专一”“力量”“勇猛” 化作为拳法名称。诸如一至九路罗汉十八手、护山子门罗汉十八手、少林罗 汉拳、罗汉十八手对练、罗汉掌、大罗汉、罗汉缠打对练、罗汉拉手对练; 少林金刚拳、一至十路金刚拳、少林夜叉铁砂掌等,在少林器械名称、拳 诀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称谓。诸如一指金刚法、一指禅功、小夜叉棍、大夜 叉棍、六合风裹夜叉棍、少林寺南院双刀十一招、少林金刚圈、少林金刚 凿、少林降魔钺、少林僧鞋、少林伏龙双钵、少林莲花寺命钎、少林拂尘、 风磨禅杖、少林佛珠、少林袈裟等。少林四门八步鞭的歌诀有:罗汉担柴 挑上肩、罗汉收鞭堂前站;少林双鞭的歌诀有:金刚起势站禅堂、罗汉解 怀翻身转、罗汉观阵飞云鞭、罗汉收势回禅堂;少林护手钺动作有:童子 拜佛、金刚观海;少林烧火棍歌诀有:童子拜佛站佛前,韦驮合十拜观音 等等,都反映了佛教文化与少林武术的融合。在少林寺秘传着一个名叫大悲陀罗尼拳的拳种,它是佛僧练身、修心、 养性的佛门秘拳,创始人为上房山兜率少林寺密宗高僧奇云。传说奇云遍 游名山宝刹时,尝遇隐衲授以无名神拳。后拜诵大悲陀罗尼忏时,敬观图 像,顿悟与隐衲所授拳式融通,按像寻索,觉姿势庄严,动作圆和,与大 悲陀罗尼忏图像契合,知道隐衲所授乃失传已久大悲陀罗尼拳。奇云复融 合各家全书之精华,征引印证,丰富发展,使此佛门秘拳益加精妙。另外,还必须指出的是:少林武术在佛教“禅学”的思想基础上,又 融入了儒家“仁学”和道教“哲学”的思想。外儒内道是少林武术的特点 之一,少林武术产生的原始本意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寺院,致伤、致残和致 死对方,但在武德“仁爱”的制约下,限制了致伤、致残和致死现象,这 也是少林武术得以发展的根本所在。少林武术的形成离不开中外文化的交 流;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交流;区域文化间的交流及融合。其中宗教文 化包括了道教“哲学”,并在少林拳法中得到体现。如三节明亮法、四梢齐论法、五行合一法、三性调养法等,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思想。禅诗作品与以武悟道的结合少林寺作为习武与修禅的双重重地,一些僧人将诗文与习武、修禅有 机的加以结合,并构成了所谓的禅诗,以及相关的禅字、禅画等禅机 。前面已提到“禅”字包括含“修持法门、修持境界和佛教的代名 词”三个含义,就“禅诗”来讲,不妨从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把作诗当作修持法门修禅并非只是坐禅,还有行禅、立禅、卧禅等,任何行为都含有禅机, 关键是要看内心的专注性。诗文内容本身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感悟,通过文 字的形式加以表达,它不在于写作水平的高低,也不在内容的丰富与否, 最大的意义在于整个作诗的过程。仅从寺院考察,很早就留有禅诗的记载。件} 如五代时期禅僧灵云志勤的《三十》诗篇:“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 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白云守端禅师(1025 -1072 文 年)《一拳》诗诵:“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有意气时添意气, 化不风流处也风流。”佛鉴慧勒禅师(1057 - 1117年)《无题》诗曰:“将军 下令斩荆蛮,神剑一挥千里血。”天童正觉禅师(1091 -1157年)《凛凛》 诗云:“提来剑气千牛斗,洗荡氛埃见太平。”诚然,这些禅诗并非号召僧 人习武,而是在修禅悟道。然而这些禅诗无疑向人们揭示一个道理:修禅 悟道无需循规蹈矩、毁佛骂祖、拆殿掀床、拳打脚踢;也不分强弱、不比 圣凡、无贵无贱、百无禁忌,只要能澄清心中的氛埃,任何人都可通过修 禅途径去领悟本性。佛法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就像春天处处都有百花香 一样。这种修禅理论对僧人习武是一种思想上的解脱。把作诗当做修持境界我国有“文如其人”的成语,讲的是诗文即可反映作者的思想和性格。 据《旧唐书•高宗本纪》所云:“丁巳帝如少室山”。此时有白居易、沈侄 期、戴叔伦、韦应物等所作诗来赞美少林寺。其中白居易从龙潭寺至少林 寺题赠同游者诗云:“山屐田衣六七贤,搴踏翠弄潺漫。九龙潭月落杯酒, 三品松风飘管弦。强健且宜游胜地,清凉不觉过炎天。始知鹤驾乘云外, 别有逍遥地上仙。”自明清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来少林寺朝拜,并留下许多 诗文游记,集中描述了少林寺僧人习武已蔚然成风状况。如内容包括:闲 时或坐古殿谈武,或在院中实践,或以拳脚相搏,或以各种兵器相斗,或 “晓起出门”即练,或“舞剑挥戈送落嚏”、“寺四百余僧,各习武,武艺俱 绝”。到了清代,这一题材又有了较大发展。如蒲松龄(1630 - 1715年) 《聊斋志异》中的武技;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中的庄叟技力;俞槌 (1821 -1906年)《荟葭篇》中的莆田僧;刘鹘(1857 -1909年)《老残游 记》中的刘仁莆等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在乾隆十二年版的《少 林寺志》中又收录了两首撰写少林武术的诗歌。如程绍的《少林观武》七 律诗玄: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刚强胜有降魔力,习惯轻携搏虎能。 定乱策勃真正果,保邦靖世即传灯。 中天缓急无老虑,忠义毗卢演大乘。其中“定乱策^真正果,保邦靖世即传灯”便是把儒与佛统一起来, 正是佛教的特点。禅的境界不是装出来的,只有达到了禅的境界的人,才 可能写出禅诗来。这与习武一样,只会几个动作或几个套路不过皮毛而已, 只有先懂得一些禅理,并运用于实践,去领会、去练习武术动作或套路, 这才是真正的少林武术。

浏览3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