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武术标准化研究的概念、方法和体系

基于标准化学科视域的基础理论构建

“得标准者得天下。”这句在标准化领域流传甚广的经典话语,高度凝练了标准化的意义。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标准化已经成为先进性 的体现,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在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发展中,人们开始争论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标准化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标准化的问题。在武术领域同样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学者们围绕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即是否要标准化的问题展开讨论。

回顾中国武术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如果从标准化的视域出发,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由渐进发展到快速发展的标准化过程,该过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尽管早在6余万年前的中国猿人“北京人”遗址就发现了石锤、石刀、石尖嘴凿及骨器。①但是,直到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如石斧、石刀、石枪等的出现,才成为武术标准化的开始。其主要特征是石兵形状更加单一,刃口更加锋利,标准更趋统一。这既是武术器械标准化的起源,也是武术标准化的起源,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器的出现,武术器械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出现了弓箭、戈、矛、戟、剑等武器②。秦朝统一中国后,要求“车同轨、书同文”,用政令、律令对文字、货币、道路、兵器进行全国性统一,这一时期的“统一兵器”,成为武术标准化的里程碑事件。到了北宋时期,器械标准化渐趋规范,如曾公亮的《武经总要》40卷中包含兵器制造规范,宋神宗时的《军器法式》11。卷中47卷为军器制

①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J997:2

②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J997:1 1 — 15 造标准,1卷为材料标准。①明清时期,武术大发展,拳种众多,流派林立。 各成体系的拳种、流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练风格和技术标准。从这个角度,拳种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看作武术标准化的重要标志。民国时期「中华新武术”成为武术标准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央国术馆和精武体育会两个代表性武术组织进一步加强了拳种流派的标准化传播。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体委武术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和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积极推动武术的体育化、标准化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竞技武术体系。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首次命名“中国武术标准化年”,并以“树立大武术观,加强标准化建设,推动武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印发了标准化管理文件《武术工作管理手册》和《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使武术标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由上可知,武术标准化的历史与武术的历史一样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会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在此背景下,仅仅依靠以经验和直觉为主、以国际上同类项目标准为参照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武术发展的需要。武术的标准化要健康、科学地发展,必须要以专业学科理论为依据,即要在以往重视标准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始着力融合、吸收标准化学科等科学成果,用科学研究来支持和支撑武术标准化的当代发展。

1.武术标准化研究与标准化学科的引入

一直以来,武术的标准化及其相关研究主要表现为2种方式:一种是不自觉的标准化,如在拳种流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各个流派的动作 规格、劲力表现、节奏风格等都经历了从泛化到标准化的不断研究、实践过程,这种研究主要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另一种是参照性标准化, 比如竞技武术的快速发展,就得益于参照奥运会同类项目,套路参照体操,散打参照拳击、柔道、摔跤等。这2种方式在较长的时期同时存在,共

① 洪生伟.标准化管理.6版[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15

同发展。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参照奥运会同类项目的做法,对武术标准化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在较短的时间建立起竞技武术技术、理论和竞赛体系,并产生了标准化相关研究成果。

然而,以经验和参照为主的研究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经验是标准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参照可快速形成标准,但是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只有在两者基础之上的学科融合,才会有助于标准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是标准化学科与武术标准化研究结合的基础。

标准化发展和武术发展一样,也经历了实践在前、理论形成在后的过程。标准化形成系统理论并被作为学科看待的历史并不长。1972年,印度魏尔曼在《标准化是一门新学科》一书中,首次确定了标准化的学科地位。1980年,法国标准化协会J.C.库蒂埃认为,20年后“标准化将作为一门科学”。同年,我国标准化专家陈文祥发表了《关于标准化学科的科学性质和原理的讨论》,提出标准化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的观点。①标准化专家李春田在其主编的《标准化概论》中,指出“标准化学科”与“标准化具体工作”不同,明确了标准化研究对象是“标准化过程中的规律和方法”,认为标准化学科体系已经形成,包括理论、方法、内容等方面。②尽 管相关文献中,也有关于“标准学”方面的文献,但是,由于标准学侧重于标准结果.缺乏对标准化过程的表述,内涵不全面,而且从学科角度并未在标准化学界形成共识,所以本研究仍然以标准化学科作为使用名称,这种处理不会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

作为学科,标准化学科术语属于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的二级学科,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及人类生活、工作的一切领域,主要研究标准化 理论、程序、管理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③。把标准化学科引入武术,是为了加快和提高武术的标准化发展水平。以此为思路,武术标准化研究就是以标准化学科为理论基础,研究武术标准化现象和问题,并形成武

①洪生伟.标准化是一门正在完善的综合性交叉横断学科口 1.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 #.2008(12):39—40

② 李春田.标准化概论.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

③ 洪生伟.标准化管理方版[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O12J 术标准化原理的过程。这类似武术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从技术到体育的革新过程,是选择性接受和实事求是的改革,即并非全盘接受和全面改变,而是一个吸纳、融合、创新的过程。武术标准化研究是借鉴标准化学科的有关理论•通过交叉研究,形成武术标准化理论•以此指导武术实践。武术标准化是在借鉴标准化学科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武术实际,为推进武术发展而形成的特色理论形式•在概念、范畴、方法、应用方面都有自身特色,对武术的标准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2.武术标准化研究的概念界定及相关分类

根据我国行业标准类别,按照武术具有体育、文化、艺术等多元属 性①的特点,武术与体育、教育、文化行业标准均有联系。根据现有的标准规定,武术尚未形成严格意义的标准。其中,作为“标准”文件核心的 “术语”标准也未建立,这极大影响了武术的传播与发展,比如,以术语为基础的“武术翻译标准”缺失,已经影响了竞技武术的国际传播,以及以太极拳为主要内容的武术“健康传播工当前,无标准现状已经影响到了武术的学术传播,以在国际上方兴未艾的太极拳研究为例.缺乏“太极 拳”标准.使学术研究没有比照,难以重复,真假太极拳难辨。2006年以来,经同行评议发表的太极拳论文平稳发展,而这些研究使用的什么形式的太极拳,研究方法中并不明确,如果太极拳能够标准化,无疑可以推动科研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内外大众健康。武术的标准化迫在眉睫,而标准化 的前提要从概念着手,首先就是“武术标准”和“武术标准化”的概念,武术标准的概念界定及其分类

3.武术标准的概念界定

概念能够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从感性

① 郭E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0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每一个学科都有基本的概念体系。交叉研究可以引进、移植新的概念,组合形成新的概念体系,从而推动本学科的进步和发 展。因此•研究武术标准的概念,首先从标准化学科着手。

浏览16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