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说一切有部以“三世两重”因果来说十二缘起,无明指过去世中的烦恼位之 五蕴。从外相上说,无明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 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阿含经》说无明乃对于佛教真理(四谛)的错误认知,即无 智;无明与爱具有表里关系。有部将无明分为相应无明与不共无明二种。相应无明,系与 贪等根本烦恼相应共起;不共无明,则无与之相应而起者,以其独自生起,故又作独头无 明。《易筋洗髓经》“总义”中说到:见见非是见,无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如何知见离,得了涅 槃意?若能见非见,见所不能及。由于我执邪见的缘故,无法获得清净的涅槃境界,因为无明习气的存在,使得修习禅 武者无法睹见宇宙万法的真相,只有破除自性见的执著,才能断除无明而证得般若智慧正 见。无明的体唯有漏;与六识相应;无明通三界,通见修二断。

放逸:不修善法,名为放逸,指放纵欲望,不留意应修的善事以及应防的恶事。从 外相上说,即放纵欲望而不精勤修习诸善法。放逸是与一切染污心(不善心与有覆无记 心)相应而起的心所,属大烦恼地法。《俱舍论》认为放逸是不修诸善,是修诸善所对治。 《品类足论》三卷二页云:放逸云何?谓于断恶法具足善法中,不修不习,不别修习,不坚作,不常作, 不勤修习性;是名放逸。《易筋洗髓经》“凡圣同归篇”第三中说到:碌碌一身事,不暇计生死。总被名利牵,圣人独认真,布衣而蔬食,不贪以持己,岂为身口累。修习禅武者要认识到五欲以及名利的拖累是障碍修行的一大隐患,圣人和凡夫的差 别在于圣人不被五欲所困惑,只有做到心存易筋洗髓的殊胜妙法,才可以精进不放逸地修 行,最终以获得法乐为归趋。放逸的体唯有漏;与六识相应;放逸通三界,通见修二断。

懈怠:心不勇悍,名为懈怠,与前所说精进相违。从外相上说,据《菩萨本行经卷 上》所述:懈怠为众行之累,居家而懈怠者,则衣食匮乏,产业不举;出家而懈怠者,则不能出离生死。懈怠有其别体,为勤(即精进)所对治。《显扬圣教论》云:懈怠者:谓耽着睡眠,倚卧乐故;怖畏升进,自轻慑故;心不勉励为体,能障 发起正勤为业。乃至增长懈怠为业。如经说:若有懈怠;必退正勤。乃至广说。 能障勤修众善为业。《易筋洗髓经》“总义”中说到: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须行持。修习易筋洗髓功的止观功夫,要经常保持夜间的静坐,不要懈怠睡眠,只有断除懒惰 睡眠,才可以入深禅定。懈怠的体唯有漏;与六识相应;懈怠通三界,通见修二断。四、不信:谓不信、不信性、增上不信性、不忍、不可、不欲作、不欲为、不欲造、心不澄净 性,是名不信。从外相上说,指内心污浊,对四谛三宝等不能忍许爱乐,自相浑浊,内心不 澄净,称为不信。说一切有部视不信与邪见相当,相应于一切染污心,为十大烦恼地法所 摄。心不澄净,名为不信,是前所说信相违法。《易筋洗髓经》“总义”中说到:

后人得此经,奉持为宗旨择人相授受,叮咛莫轻视。修习禅武者应该对《易筋洗髓经》发起绝对的信解,对佛法僧三宝的功德生起信心, 以此信心定可成就佛道的修行之道次第阶梯,而这个阶梯需要经中所说的长期的修行时 间。不信的体唯有漏;与六识相应;不信通三界,通见修二断。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载余。从容在一纪,决不逾此期。昏沉:谓身重性,心重性;身无堪任性,心无堪任性;身昏沉性,心昏沉性,是名昏 沉。从外相上说,禅家以昏沉为禅的障碍,比喻如黑暗尘坑、无明山鬼窟、虾蟆窟里,乃五 十禅魔之一。昏沉是引生一切染污心(不善心与有覆无记心)的心所;就其体性的假实问 题而言,各有异说;昏沉之体性另有别体这种说法比较正统。昏沉以痴心所为根本而生 起,痴以迷暗为性;所以昏沉以懵重为性。《易筋洗髓经》“总义”中说到:蜗甭大千界,焦眼纳须弥。昏昏醉梦间,光阴两俱失。修习禅武者要时刻警醒自我,不要沉迷于睡眠中,睡眠会障碍修习禅定,使心昏沉,无 法安住在正念中而荒渡光阴。昏沉的体唯有漏;与六识相应;昏沉通三界,通见修二断。

掉举:诸心不寂静、不止息、轻躁掉举、心躁动性,是谓掉举。从外相上说,《大毗婆 沙论》认为:心之掉举、恶作,就相应、不相应之关系分为四种,即心虽掉举与恶作不相应、心虽有恶作与掉举不相应、心有掉举亦与恶作相应、心无掉举亦与恶作不相应关于掉举之体的假实,俱舍家以为掉举另有别体。《大毗婆沙论》.认为掉举、心乱恒 展转相应,关于其体之异同,有诸种说法。《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认为掉举与心乱恒展 转相应,并就其体之同异列举多说:掉举以染污三摩地为自性,掉举体别为正义;分别为 四句:有掉举非有心舌谓于一境三摩地极躁动时;2.有心乱非有掉举,谓于多境 三摩地不极躁动时;3.有掉举亦有心乱,谓于多境三摩她极躁动时;4.无掉举亦无 心乱,于一境三摩地不极躁动时。《易筋洗髓经》“凡圣同归篇”篇中说到:凡夫与圣人,眼横鼻长直。同来不同归,因彼多外弛。若能收放心,提念生 与死。趁此健身驱,精进用心力。洗髓还本原,凡圣同归一。修习禅武者想要转凡成圣,必须在心性上下功夫,不要攀缘外境,观生死无常精进心 力,在禅定中断除散乱心而入圣者境。掉举的体唯有漏;与六识相应;掉举通三界,通见修 二断。

依易筋洗髓断大不善地法无惭:指做坏事不感羞耻,与惭对称;心所之名。从外相上说,即对诸功德不崇敬, 对有德师长忌难不服;或对己过无羞耻心。无惭为欲界所系,其性不善,为见、修所断。无 惭与一切不善心相应而现起,故与无愧共摄于大不善地法。《大毗婆沙论》云:云何无惭?答:诸无惭,无所惭,无异惭,无羞,无所羞,无异羞,无敬,无敬 性,无自在,无自在性,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是谓无惭。如彼广释。《易筋洗髓经》“总义”中说到: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默视法界中,四生三有 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天人阿修罗。六道各异趋,二谛未能融,六度未 能具。修习禅武者在修习禅武中应该心怀惭愧,认识到四恩未报、四智未得的羞耻心;在修 习禅定中脱离三界而证得大菩萨的境界;无惭的体唯有漏;与六识相应。无惭唯欲界系, 不通色无色界;无惭通见修二断,无愧:《大毗婆沙论》云:诸无愧,无所愧,无异愧,无耻,无所耻,无异耻,于诸罪中不怖不畏,不见怖 畏,是谓无愧。如彼广释。从外相上说,指做别人认为罪恶的事而不感到惭愧和害怕°无愧谓贪瞋痴分,于诸过 恶,不羞他为体;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无愧即对现世、未来之恶报不生怖畏;或不 顾世法而恣意暴恶,不生畏惧。无愧为欲界所系,其性唯不善,为见、修所断。与一切不善 心相应而现起,故与无惭共摄于大不善地法。《易筋洗髓经》“物我一致篇”第四中说到:蜉蟒与蚊蝇,朝生暮死类。龟鹤麋与鹿,食少而服气,竟得多历年,人何不如物,只贪衣与食,忘却生与死。苟能绝嗜欲。物我皆一致。修习禅武者应心怀愧心,时刻认识到人与旁生的差别在于有没有正知见;如果没有一 颗惭愧向上的修道心,则堕于三恶道与旁生无异。无愧的体唯有漏;与六识相应;无愧唯 欲界系,不通色无色界;通见修二断。

浏览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