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是指事物或现象各方面的配合协调一致,是一个从对立统一的过 程,是事物或现象发展的一种美好状态。它在武术运动中是指所有组成部 分的有机联系,通过联系再现合乎规律的美学思想本源。和谐是中国古代 体育美学的理想,“和”字最早出现在金文当中,并形成中国古代美学中的 一个重要范畴。《尚书》中有“协和万邦”的做法;《易传》讲究“保合太 和”;《诗经》中有“既且和平”;《左传》记载了晏子“和与同异”的观 点;《国语》也记述过单穆公“乐从和、和从平”的思想。孔子主张中庸之 道“乐而不淫、哀而不衰”“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 不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认为宇宙万物都产生于阴阳二气的和谐之中。而庄子追求天 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和谐美境地。从道家 的“和合万物”到佛教的“因缘和合”;从西汉董仲舒的“和者,天地之 正”到宋明理学家的“民胞物与和”。概括起来“和”字至少有四层含义: 即和谐、适中、对立统一、和为贵。其中各学派都认同“和谐”,倡导 “和谐”,并把“和谐”视为至高无上的根本。和谐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兼容和博爱的精神,与西方崇尚的物竞天择、 弱肉强食和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与自然相对立的“达尔文主义”截然不 同。和谐思想由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身心的和谐、人与 社会的和谐、不同文明间的和谐五个方面构成,形成了中国哲学“普遍和 谐”的整体观,包含了 “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及和爱”五大原理。“和 谐”的审美理想,表现在武术美学思想中,就是人的生命的和谐,即动静 结合,神形兼备,内修外练,刚柔相济,阴阳互补,意、气、体三者达到 统一。我国最早对艺术实践经验进行概括的古代美学思想家史伯认为:“美就 是和谐,和谐就是美”。古希腊唯物主义美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论述美学思 想时指出:“美在于和谐,和谐在于对立统一”。对立统一的事物源于社会 实践,古代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是武术产生的沃土,其美学思想是对立统 一事物的客观反映。武术中对立和谐统一的美,比社会客观实践所反映的 美更全面、更典型、更生动、更具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矛盾对立的统一性西周至春秋末年被认为是我国美学思想的启蒙时期,它与阴阳五行哲 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地关系。武术的美学思想也正是沿着阴阳总纲变化 发展的,仔细观察任何一种拳械套路,在由起势到收势的整个节奏上,无 不包含着阴阳、动静、虚实、刚柔、攻防、进退、险易、快慢、张弛、轻 重、缓急、密疏、广狭、长短、逆顺、收放、伸缩、上下、远近、高低、 前后、左右、大小等矛盾的对立统一。这在武术流派分类、练法、技法等 诸方面都是同样的,总归起来有两种情性:相互包含,表现彼此吸引的趋 势;相互贯通,表现彼此转化的势态。与古代美学的“相成”、“相济”、 “相和”思想是一致的。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武术的流派众多,内容繁杂,套路形式数以千计,风格各异,这种多 样形式是任何项目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武术美学思想 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哲学意义上讲,一定的形式反映一定的内容,任何武 术内容都是通过具体形式来表现的,当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是 高度和谐统一的美,具体表现在三方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武术的整体内容包罗万象,诸如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攻防 技术和功法等;局部内容是指某一种拳术、器械而言。无论是整体内容还 是局部内容,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加以表现,以保证内容和形式的整体性, 适宜性和主从律,才能突出各种拳械的风格和特点,再现美学规律。任何一个套路从创编到定型,拳师们都经历了反复的揣摩、体悟、应用、修正、 完善等过程,甚至需要付出毕生精力才可能流芳于世。另外,也可以将某 一套拳或器械看作一个整体,组成整体的各段称为局部,那么,就可以用 点、线、面来说明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单个动作,或一招一式为点,各段 演练、变化的轨迹为线,而由起势到收势的全套演练为整体。而美就孕育 在其中。局部与局部的关系武术中某一内容和形式相互协同是取决于整体和谐的关键。任何一种 形式必须反映武术的某种内容,而脱离武术内容的形式也是空洞的,无从 论美。如初级三路长拳在创编过程中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各 段局部间的和谐。第一段以手型、手法、步型、步法为主;第二段以掌法 变化为主;第三段以躲闪、肘法、击打为主;第四段以腿法变化为主。各 段的侧重点构成了一个既和谐又完整的套路。1990年和1999年由国际武术 联合会分别审定的两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在创编上充分考虑到武术的 发展需要,以及局部之间的时空关系。图形更加多样化,运动路线更加个 性化,攻防含义更加突出,动作衔接更加紧凑,再现了美的特征。内容与形式的变化武术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容的逐步丰富带来了形式的 深化,反复、奇正、参差等规律,以达到相互协调的目的。从武术发展史 讲,宋明前及后段时期,套路极为简朴,是武术意识、击法、技巧、功力 高度结合与集中,程式上有起势、承接、高潮、收势等,富有格式化,完 整统一。而近代武术套路有了新的发展,在路线布局上讲究直、曲、斜、 弧线、圆、“S”形、三角、对角、直角等多方位结构,体现了美学中对称、 对比、平衡、均衡、树立、呼应多样的变化特点。另外,在表演器械的重 量、长度、服装、式样以及演练时的配乐等都有一定规格,反映了对立的 和谐统一。这些都是武术美学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需要与时代精神的 高度结合。武术美学思想指导下的美学要素形式在美学及武术美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许多美学因素在武术中得以体现,并作用和丰富于美学。如神韵、飘逸、气韵、情趣、意境……由此 带来的表现形式就更多了,下面只介绍五种。姿势美化, 姿态、架势、功架、造型都属于姿势美的范畴。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包括蹿蹦跳跃、闪展腾挪和起伏转折等 动作和技术的拳术。长拳的动作除了要体现攻防技术的含义外,还要讲究 骨法,动作要求规格,姿势优美。拳谱中讲“五体称”,四肢与躯干五条 线充满骨力,这五条线就像写字一样,结构要匀称、工整,或撑拔张展、 或勾扣翘绷、或屈伸回折,无一处松软,并呈现出健美之势。武术拳种丰 富多彩,各具特色,姿态迥异,在这里加以概括。少林古朴紧凑、硬攻直打、勇猛刚健。 内家主于击敌、以静制动、应手即仆。 南拳发劲脆短、以声催力、拳势猛烈。 戳脚突出腿法、走玉环步、发鸳鸯腿。 太极柔里寓刚、舒松自然、连绵不断。 形意动静相间、劲力沉实、含威不露。八卦曲折走转、起钻落翻、相摩相荡。 通臂甩膀抖腕、放长击远、冷弹柔劲。翻子一步三拳、拳法如雨、脆快如鞭” 象形仿形为艺、借形显艺、形神兼备。这些区别,正是不同审美风格的展示。武术的造型,或定势,或亮相是姿势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造型又可 分为动与静两种,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中形成了连续不断地变化。就整体 上看,动静造型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不可分割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每一个造型的起势与收势都可以看作是静态造型。如“金鸡独立、白鹤亮 翅、推窗望月、青狮托球”等等,这些都是在相对静止条件下的造型,而 五体,“乃可谓之形备”,是指人体由躯干、两上肢、两下肢外在形体所构成; “方中矩,圆中规,目中绳,平衡均施",则两上肢和两下肢以躯干为纵轴左右对称,这 种解剖结构的对称表明了人体的匀称、和谐和端庄拳谱习惯将人体的这种结构称为 “五体”或“五骨、五筋”。武术的动作和姿势形形色色,但始终不离“五体”的变化。燕子抄水、大蟒翻身、乌龙绞柱、鲤鱼打挺”等等,可视为动态下的造 型。这种造型是富有攻防意义的。

浏览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