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法、力度等属于劲力美的范畴。劲法是武术中各种运用劲力的方法 和技巧的总称。按照劲法的基本运动形式,可以为蓄劲、发劲;按照劲力 的强度,可分为刚劲、柔劲;按照劲力的外部表现,可分为明劲、暗劲、 化劲;按照劲力的运动方向,可以为直劲、横劲、竖劲、斜劲、圆劲。。无 论什么劲力,都是从“发劲”和招式着眼的。如长拳中讲“劲力顺达”,富 于“寸劲”。而处于含蓄,要求“起于腿、发于腰、催于肘、达于手”,协 调顺畅,力点清晰。许多拳种讲究发劲刚猛而纯透,有力而不僵。如南拳 的特点是步稳势猛,套路中多短拳,擅标手,上肢功夫尤为突出,动作刚 健有力,很能表现演练者的力量素质,富有一种“阳刚之美,而通背拳, 以及部分象形拳除了具备外形生动逼真以外,其发力体现在冷弹劲、鞭打 劲、伸缩劲等,以灵动的变化捕捉击打的目标。又如别有一番情趣的太极 推手,它是一种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双人对抗,被人称为“画圈子”运 动。它是以搠、捋、挤、按、采、物I、肘、靠等方法,双方沾粘连随,通 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其中缠丝劲、螺旋筋、崩撼劲、翻扯碾 转劲等经常使用,并借劲发力而将对方推出达到失去平衡或倒地的目的, 以决胜负。按照著名美学专家朱光潜所说的“移情作用”,就会在推手时出 现“筋肉感”。太极拳名家中所表现的劲力常会使人们产生此感。劲力美或健力美用在散打项目上更有说服力。散打被称为:体力技术 抗衡、智力意志较量之“勇敢者运动”。无论是早期的“散打王”,还是今 日的“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以及各电视台举办的“武林大会”、“武林 风”等,都展示了我国散打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它的美学 特征和观赏价值也在稳步提升。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一、赤膊上阵,人 体之美;二、角逐激烈,激动人心;三、张扬个性,展示技艺;四、战局 莫测,引人人胜;五、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六、奋力拼搏,意志顽强。散打比赛是针锋相对、短兵相接的抗争,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硬打硬冲 是一大忌。所谓的“刚对刚,必有伤”,就要求对抗双方有运用多变战术的 方案:制造假象,巧与周旋,避实击虚,以智取胜;声东击西,取上打下, “以短逼长,以闪为进,以疾制慢”等战术,充分发挥运动员的观察、分 析、判断和综合能力,蓄势待发,巧妙而有效的攻击对方的必备之处。这 种比赛,观之有情趣,思之有余味,更能让人们领略到智慧之美。节奏美快慢、高低、刚柔、动静、虚实、轻重、开合、转折等对立统一的变 化都属于节奏美的范畴。只有对立,才能产生节奏;只有统一,才能体现 完整。武术节奏鲜明,富于变化,很早拳师们就总结出了 “十二型”的变 化规律,即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 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快如风、缓如鹰。我们可以通过实例加以分析: 如“旋风脚接跌劈叉”这个组合动作,就是典型的反映高与低的时空变化。 那腾空纵起的一瞬间,似若龙卷风直冲云天,在空中快速完成旋转击拍以 后,紧接着低姿势造型,犹如矫健的雄鹰俯冲而下。这种瞬息之间的时空 变化,充分展示了一种美的韵律。在快与慢的变化中,快者犹如海浪那样 激荡,滔滔不绝,使人精神为之振奋;慢者动作犹如微风细雨,缠意绵绵, 又如山涧涓涓溪水,潺潺缓流,把人带进大自然那秀美如画的田间风光之 中。要掌握动静、起落、快慢、轻重、高低、刚柔的分寸,要形成互为补 充、互为衬托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的结果,便是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与 节奏美。再从一套拳的表现来看,除了具备鲜明的节奏外,还必须符合它的完 整性和技击性。如蛇拳,以蛇的“曲仰自如之态,左顾右盼之意”等动态 特点创编而成。从青蛇惊醒、出洞、游行、觅食到“神蛇练月”、“风蛇绕 树”、“玄蛇磐石”、“腾蛇起雾”、“白蛇吐信”等,数十个动作一气呵成, 其刚柔相济、快慢有别、动静兼顾,再加上蛇拳的手法、拳法,配合各种 步型、掌型以及富有表现力的眼神,其演练形象逼真,引人入胜。30多年来,竞技武术倡导集体项目,由于可以配乐,更增加了演练的 节奏感。无论是徒手,还是各类器械的表演,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时而单练、时而对练、时而组合、时而集体,动作整齐划一,难度高潮迭起,内容编排推陈出新,主题紧扣观众心弦,令人拍手叫绝。神韵美武术的神韵之美,是集姿势美、劲力美、节奏美、内容美、意蕴美为 一身的由内而外所体现的一种美学特征。所谓神韵,即精神韵致。神是指 生命的象征,如神采奕奕、神采飞扬便是;若体现在武术方面将是“意发 于心,神传于眼”,意气不断,富于韵味。韵是指和谐的生命节奏,如气韵 有声、神韵有致等;体现在武术方面应为“形断意连,势断气连”,灵活多 变,富于节奏的三部曲。武术的神韵美是一种很难用语言表述的状态,可谓是“不可言喻之 妙”,但它又实实在在体现在套路的演练之中,根据多年从事武术教学和训 练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感受,可以将武术的“神韵美”概括为眼神变化、意 境悠长、富于节奏眼神变化。第一步要求:“眼随手动,神聚于眼”。长拳技法要求达到 “拳如流星,眼似电”,表明拳法敏捷快速,眼法机智敏锐,并从敏锐的目 光中彰显灵动的神态。形意拳有“心要正,眼要精,手足齐到定要赢”;八 卦掌的“心是帅,眼为锋”,强调的都是手动眼随,手眼配合协调一致。第 二步要求:“心动形随,眼随势变”。除了眼随手动以外,还应该随着动作 和势式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左顾右盼、上瞻下视、前观后眸、远眺近睽、 正睹旁睐”等眼法都是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眼观六路”,体现了眼法的多 变性。第三步要求:“目随势注,神传于眼”。主要是指静止性动作其延伸 向前凝视的状态,目光中显现出“伺机而动”、静中含动的意向。“用志不 分乃凝于神”,体现的是“注目”和“凝视”。外国人与中国人习武的最大 差别就在于眼神的不同,其眼神中渗透着观念、思维、价值、性格、习裕 和审美的区别,实质就是文化的差别。“眼无神,拳无魂”便是也。境悠长。意境是一种美的境界,是情景交融,以实生虚的状态,能 引起联想,耐人寻味。古老的中国“有美而无学”,由此出现了 “天地有大 美而不言”的状况,无论如何美的意境是久远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 传》中关于越女论剑一段记述有“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 一句。 其中的“意”,便是指“意境”。套路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要,将具 有攻防意义的技击动作进行艺术加工,和演练者、创编者的情感、精神融合一致,在似像非像中达到情景交融、情技交融、神形交融。著名武术大 师蔡龙云认为:好的套路演练时要将自己“置于一个战斗的场合”,才会气 韵生动,气势如虹,气质贯一,表现一种英武不屈、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气 概,再现战斗的艺术意境,既是恢宏的,又是蕴藉的,既是飞动的,又是 沉实的。太极名家陈鑫认为“心无妙趣打拳,则打不出好景致”。他是把打 拳当做艺术,把行拳当作创作。套路的出现,使武术有了更深厚的文化意 蕴,并具有了更多的艺术元素。富于节奏。具体体现在套路演练中的对立统一变化规律。谈武术的神韵美,必然涉及武术的艺术化与艺术性现象。随着武术功 能的相对转换,武术的艺术化倾向也在加剧,所以有人感叹:现代的武术 姓舞不姓武若从武术发展历史看,不同时期的“武舞”,是含 有相对的艺术化因素的,其中追求美感、助兴、娱乐、玩味等都属于这个 范畴。但自春秋战国以后,武术更多的是它的战争实用性,到了宋朝以后 出现了 “花法”等套子,可谓是“中看不中用”,“左右周旋,满地开花” 的形式,并受到明朝将领的严厉批评。戚继光在上呈皇帝“论蓟门练兵” 的奏折中说:“教练之法,自有正门,美观则不实用,实用则不美观。”何 良臣也在《阵纪》中指出:“如花刀花枪,套棍滚杈之类,诚无济于实用, 虽为美看,抑何益于技哉是以军中切忌者,在套子武艺」“虚花武艺, 一些用不得在阵头上”。然而,也正是这些花法,填补了武术实用价值的艺 术化缺憾。由于现代武术实行“打练分离”的发展模式,套路追求“高、 新、难、美”的目标,其艺术化倾向自然相伴而来。难怪有人感慨:“西方 有把艺术技术化的倾向,中国则有把技术艺术化的倾向”。套路发展值得 注意。是否可以这样表述:武术的发展应去艺术化倾向,保留其技术性。武 术的艺术性是对武术表演的整体包装,武术的攻防技击含义不变。如已有 14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出演了 15个武术类节目,大受好评。其原 因就是灯光、音响、背景、服装、情景、主题、武林高手等因素的综合作 用。由此也带动了舞台表演市场的日趋成熟。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中武术表演;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演了 “少林寺之武僧传奇”舞台剧 近300场;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闭幕式中武术表演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体育院校正在开设“武术表演专业”,是追求它的艺术 化,还是艺术性
浏览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