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洗髓经》原文是后期所编的《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达摩洗髓易筋经》《白 话少林易筋经》《达摩易筋经》《少林易筋经》等所依的根本,学人在研究《易筋洗髓经》原 文后摸索出的一套个人修学心得和原版经典的综合篇。《易筋洗髓经》原文整篇经文蕴 含着佛、道、儒、礼记、理学、经络学、黄帝内经以及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原文总义:“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流浪于生死,苦 海无边际。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这段文诠释了佛法止观思想是脱离六道轮回和了 脱生死的根本,说明了四大皆空、五蕴非有的缘起性空的道理,告知佛语正见乃是成就大 乘佛性的根本所依,通过修习洗髓经而获得甚深禅定功夫,最终获得洗髓却尘趣人涅槃寂 静的境界。总义:“须侯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腹中宽空虚,正宜 纳清熙……从容在一纪,决不逾此期心空身自化,随意任所之J这段文诠释了修学易 筋经的最佳时间以及依靠易筋的功夫来进入四大皆空的真实意境,文中引用了黄帝内经 经络走位的准确位置,结合了传统文化思想,说明了饮食知节量、少食少睡乃保养身心状 态愉悦的根本来源“无始钟气篇”第一:“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非体 亦非用,体用两不立。非理亦非气,一言透天机。百尺竿头步,原始更无始。悟得其中意, 方可言洗髓「这段文提出了气的来源,理、体思想以及气和穿金与透石,水火可与并的空 性道理,文中结合了宋明理学周敦颐的理学气的理解思想以及结合了佛家地、水、火、风四 大皆空的道理,诠释了气的坚、湿、暖、动的体性“四大假合篇”第二:“元气久氤氯,化作水火土,水发昆仑巅,四达坑阱注……应作如 是观,真与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谁能分别此「这段文结合了道家的思想,诠释了身体乃 四大假合,地指人的身体骨骼,水指人的血液及唾液等,火指人的体温,风指人的呼吸,由 四大五蕴假合而成的一个皮囊之躯,此假合之体充斥着气的坚、湿、暖、动四大皆空的体 性,以此假合之体而借假修真的洗髓功夫。

“凡圣同归篇”第三:“凡夫假作真,美衣为体饰,徒务他人观。美食日复日,人人皆如 此……若能收放心,提念生与死。趁此健身驱,精进用心力。洗髓还本原,凡圣同归一J 这段文指出了凡圣一体的概念,凡夫和圣者的不同差别在于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凡夫执著 假我,贪著五欲之乐的虚妄颠倒的不正见。提出了人命无常,宇宙万物无我思想,揭示了 物我皆空,由心而生的缘起如幻的空性思想。“物我一致篇”第四:“万物非万物,与我同一体。幻出诸形相,辅助成生意……苟能 绝嗜欲。物我皆一致J这段文诠释了万法因缘和合而成的缘起空性思想,结合了华佗的 医学指导理论基础,区分人与物的不同生活领域。提出造杀等恶业会影响到内脏而使得 意业造罪为大感果的思想,劝知修学者少欲知足了却生死的根本,断除贪欲而令心安住在 止观中°“行住坐卧篇”第五:“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举足低且馒,踏实方更进……超出生 死关,究竟如来意。行住坐卧篇,只此是真谛J这段文引导学人在行住坐卧中如何观身观 心的调息方法。文中“侠骨并洽髓,出神先入定。卧如箕形曲,左右随其宜。两膝常参差, 两足如钩短。两手常在腹,扪脐摸下体。睾丸时挣搓,如龙戏珠势。倦则侧身睡,睡中自 不迷。醒来方伸脚,仰面亦不拘。梦觉浑不异,九载征实际J这段文结合了经络学的思 想,同时也指导学人在修习止观中的正确行住坐卧姿势。“洗髓还原篇”第六:“易筋功已毕,便成金刚体。外感不能侵,饮食不为积……狭骨 更洽髓,脱壳飞身去。渐几浑化天,末后究竟地。”这段文阐述了洗髓与易筋功的融合境 界,结合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指引修学洗髓与易筋功的正确动作,也是文中最精华 的一部分。最后一句:“即说偈日: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有此四少,长 生可了。”揭示了修炼洗髓与易筋功的心法要诀,阐述了断除烦恼是产生禅定根本来源的 道理,亦指引学人走向解脱之道的理论途径。

三、辨析《易筋洗髓经》的时代背景在《易筋洗髓经》的具体年限考据方面,由于佛道之争而使得经文的所传时间披上了 一层神秘的面纱。在现存的诸多易、洗经经典的种种记载中可以推测出经文的法脉传承 和流传年代。据《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一文中可知道的法脉传承是:①慧可藏《易筋》《洗髓》于 少林壁间后为少林僧所得。《易筋经》由其中一僧携带登峨眉山,由西竺高僧般剌密谛译 为汉语。少林僧修炼成效后,远游四海,二传徐鸿于海外。徐鸿三传虬髯,虬髯四传李靖李靖为《易筋》作序时为唐贞观二载三月三日(629年)尚武崇德,修身养性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授武者在教授门人时提出“浇花先浇根,教人先教心”的武德并 重的修法何为武德,武者,干戈,军之事也;德者,德行也,亦称道德,合起来就是干戈中 的道德,后来又延伸为干戈的规矩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 七”的论述° “尚武崇德,修身养性”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 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 极j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是人类“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的正义、 公平、公道,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自从中国最早的《隋律》《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 律发生过冲突。文以德彰,武以德显,亦是禅武的真谛。

二、中华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武术的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 一个运动项目。在兽多人少的自然环境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人兽争斗中,人们学 会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此后又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 的工具武器,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在现有考古发现的旧石器 时代出现的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新石器时代末期出现的大量的石斧、 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镶,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大部分 多是武术器械的前身。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据史籍记载,大禹 时期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的“千戚舞”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古代的 “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炎黄时代的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 特别善于徒搏角抵(摔跌)。他们头戴牛角或剑戟样的装束,当与人交斗时,除用拳打、脚 踢外,最善抓扭对方,用头顶触对方,使之不敢接近。后人称其为“蚩尤戏” 阶级社会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 周时期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 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 “股肱”等。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七强图霸,战争十分频繁。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 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武术的技击性讲究攻防技巧,拳 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臂力、筋骨 强壮出众者都很重视。齐国宰相管仲,为使齐国强盛,实行兵制改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 性武技训练,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才问罪。赵国人荀况(又称荀子)目睹 齐人崇尚武技的情况,回国后与赵王谈起齐国强盛的原因时说:“齐人隆技击。”而剑术在 当时的吴越则十分兴盛。越国一位著名女击剑家“越女”不但剑技出众,而且有一套技击理论。据《吴越春 秋》记载:“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猛虎。布形候气,与神 俱往……一人当百,百人当万。”①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技击理 论记载。楚汉之争时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里的“鸿门宴”的历史事件,可以看出当时的武术已由 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汉代的武术大发展在宫廷的 酒宴中出现了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东汉史学家 班固在《汉书》对汉哀帝的“卞戏”迷说:“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②汉代选拔武 职人员以“试弃”(拳技的考试)为准。这一时期的武术著述也明显增多。统治者非常重 视徒手的拳术表演和比赛。汉代拳术有“防身杀敌”“以立攻守之胜”实用术,具观赏性和 健身性的象形舞“沐猴舞”“狗斗舞”“醉舞”,还有“六禽戏”“五禽戏”等皆是早期的象形 拳术。《汉书•艺文志》中收录的《剑道》38篇,《手博》6篇,是论述“攻守之道”的专著。

隋唐时期的武术继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停滞状态后重新崛起。唐朝推行“武举制”,在 政策上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在隋未闻名于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间(618- 626年),因助李世民铲平隋末割据势力王世充而声名大震,官府许其自立营盘、演练僧 兵,僧徒一度达2000余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结纳山东豪杰”,在秦王府 蓄养“勇士”800余人,其中《隋唐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尉迟恭也是武艺超群的骁将。宋代武术的发展在《说岳全传》《杨家将》《水浒传》中都有记载。两宋时期由于战乱 和内患使得民众结社习武自保。“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当时的民间习武组织。 据宋华岳《翠微北征录》载:“臣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 一「①此文原意强调弓箭在征战中的重要性,但却成了“十八般武艺”一词最早出现的宋 代的典籍元代由于民族矛盾、蒙古统治者的限制、武术家的隐姓埋名、秘密性的习武组 织使武术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明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记载:“宋 太祖三十二式长拳……”以往的武术技巧多靠口传身授,以文献形式保留者甚少。由于明 代的文武全才之风,使武术家著书立说达到鼎盛,而且图文并茂,保留了珍贵的武学遗产, 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据统计,除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外,重要的专著还有 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等。②这些武术百家争鸣,以擅长者姓氏命名的拳 法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明代武术的大发展与明太祖先元璋主张的“武官习礼仪,文人学骑 射”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明代武术拳法众多、器械套路丰富,开始有势有法,有拳谱歌诀。 这也是明代武术脱胎于军事格斗技术后形成以套路为主超越对抗性运动形式。清朝统治时期因清代贵族统治者的一度限制,使得清代的武术活动不如明代。但民 间许多反清复明组织习武练功以图推翻清朝统治之风反而使各种流派的武术更加纷呈于 世。以地区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当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 内功,以门类分有太极门、形意门、八卦门、迷踪门,还有长拳类和短打类°武术流派林立 象征着武术事业兴旺发达,同时也存在各流派间缺乏交流的弊病。民国时期因火器的普 遍使用,武术更主要是以体育运动的健身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 政府非常重视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国家定期举行武术汇报表演,在高等师 范院校及体育学院开设武术专业,并组织专业人员融合发展了传统拳术。

浏览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