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地处沿海,乃倭寇犯乱的重要地段,“其寇温也,盖自太祖 驭宇之初。下迄明社既屋以后,兵祸相连,垂三百年”。也有资料 记载了温州倭乱的情形,“从洪武二年到嘉靖三十一年之前,倭寇 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平阳、乐清沿海,相关史籍记载这183年间有倭 寇活动的共23个年次,最多一年有二次的入寇记录,平均约6年一 次。 嘉靖三十一年是分水岭,这年是农历壬子年,史籍多称之为 ‘壬子之乱’。 壬子之乱直到嘉靖四十一年,是倭患最严重的阶段, 史称‘嘉靖大倭寇’时期。 这个阶段倭寇从沿海深入内陆,主要是
《“防风古国”的船拳》,http://www. dqwlw. corn/info. asp? articleid=1063o
- 《蒋村集市(水浒孕育地)》,http:/7www. hzxh. gov. cn/portal/message. jsp? article_id=20070215000033o
- 孙延钊:《孙延钊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2页o 经平阳侵入瑞安,由乐清侵入郡城及周边地区,后期甚至入寇泰 顺。11年间倭寇每年多次入寇,肆虐四方。嘉靖四十二年后至万 历四十五年,倭患平复,倭寇基本在平阳、瑞安沿海骚扰,54年间有 11年次共14次入寇,平均约4年一次”。而温州倭寇进犯,也是 因为温州多水,便于倭寇从海上来往和逃匿,尤其是海上很难设 防,使得倭寇猖獗,“东洛山与铜盘山也都地处南麂山附近海面, 《读史方舆纪要》载东洛山在平阳县东南海中。 倭寇南北往来,往 往泊舟取水于此,隆庆中设舟师戍守。 南龙山,在县东海中,倭自 北洋而来,此为必经之地。 其相近者又有铜盘山,亦倭舶内犯之道 也”。 万历四十四年十一月“倭自宁台追逐出洋,毕集于温。 大船 六,小船廿余,夜悬灯鼓吹,以遇南麂”。但温州兵民骁勇,《明太 祖实录》记载洪武五年六月“指挥使毛骧败倭寇于温州下湖山,追 至石塘大洋,获倭船十二艘,生擒一百三十余人及倭弓等器送京 师……又并得所掠高丽人三人,适高丽使者至,命领之以归”。温 州百姓在抗倭的过程中,形成了尚武文化,特别是在船上演练拳 脚,而创造了“五龟拳”来自卫。 温州船拳又称“五龟拳”,据《浙江 省武术拳械录》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倭寇从海上入 侵福建、浙江一带,洗劫州县,掳掠百姓。 渔民、船民出海作业,受 害最烈,尤其是以船为家的妇女,更是屡遭凌辱。 她们为了生存, 免遭灾难,就以观察海龟以爪击物、扑食的凶猛动作,结合自身抗 暴格斗的经验,创造出一套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且适宜 于船上施展,并善于短打、近攻、先发制人的五龟拳术来。 几百年
蔡瑞霞:《明代温州倭寇研究》,《浙江学刊》,2010年第5期。
- 同上。
- 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太祖实录》,“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第1371页。
来,五龟拳由女到男,由船上到陆地广泛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太平 盛世,沿海渔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潮,渐渐淡化了练拳习武,使船 拳一度失传。1984年,全国开展了民间武术发掘工作大普查,温州 数以千计的武术拳派、流派、门派和套路,在已故武术研究工作者 马兰贞的精心整理下,得以发扬光大,并作为成果入编《浙江省武 术拳械录》,其中温州船拳还拍摄成录像片,列为全国118种重点 民间拳种之一。 陈阿顺、金元、李英才、李平、金瑞云、孟克洪、李品 冠、张宪尧等著名拳师成为浙南船拳的主要传人。温州在浙江东 南沿海地区,以海为生,“绝在海隅”。 温州历史悠久,但温州区域 广袤,人口众多,有山川、平原,也有海岛、湖泊,“山川有殊,民性各 异”,显示出温州地区复杂的文化性格。 温州气候温暖,但多变,常 发台风,更突出对海的敬畏,造船业发达。 温州旧时用大钓船进行 渔业生产,“上置风帆三面
,带舢板四艘
,渔民28人,为母式作业。 小钓船为单船生产,渔民5人,配有风帆。后试行母子式作业,分 为单背小调和双背小钓,前者带舢板一艘
,渔民6—8人;后者带舢 板4艘,渔民11人。 其他还有机帆渔船、大网船、鹰捕船。 鲊鱼船、 流网船等”。 从资料的描述中可见,温州渔船的规模并不巨大,但 在渔业生产中,对船的利用相当充分,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 工具之一。 温州在习俗上重视海龙神,在温州城东海坦山有海神 庙,唐咸通二年,供奉龙王,凡逢大水,则“请牲豆,备嘉禾”,选定吉 辰,前往海神庙“拜如常度之”。 为祈求平安或渔业丰收,也“奔走 拜伏”。 温州有做鱼福习俗,渔船出海捕捞前,渔民们先祭祀海神, 少金银纸箔,燃放爆竹,祈求下海人平安,举网能多得鱼。 每逢渔
《刚劲遒健五龟拳 温州南拳一亮点
》,http:〃www. wzrb. com. cn/node2/node9/ node12/userobject8ai222107. html
o汛丰收,就在江边大开道场,鼓声咚咚,道士登台,宣读祭文,召请 水族大将军,前来受祀,夜间并放海灯。 相传在四百年前明朝,戚 继光在东南沿海一带平倭之后,沿海人民制作龙灯,敲锣打鼓,抬 着游行,表示庆祝胜利,这样的龙灯,也叫龙船灯,龙神挂满了各种 剪纸,俗称龙船花,由一个人举着在广场上表演。 和戚继光相关的 习俗还有“对子连环”,“据传,明朝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 倭时,根据江南多余的特点,教会战士一手拿刀,一手拿藤牌作战。 藤牌可以代替甲胄,是防御弓箭、长枪,掩护大队前进的有效武器。 温州沿海人民群众,为了纪念戚继光创造藤牌战术打败倭寇的功 绩,在每年春节或元宵节,都模仿表演藤牌阵。 由一般孩童,轮流 到街上和各家空坦上,扮演操练为乐。 全队表演人数有四五十人 之多。 分两队,一队拿矛,一队左手拿盾(或藤牌),右手拿刀。 其 打法是以矛戳盾,以盾抵矛,拿刀者就地翻滚,作砍马足状,又是也 用长矛、大刀、棍、锤等长短兵器互相对打,其花样有‘流星枪’、‘虎 头枪’、‘猫儿滚’等,乐队锣鼓齐奏,并用长号伴奏,鸣鸣之声,伴着 紧凑的砍杀,形成严肃紧张的战斗气氛”。民俗是民间生活方式 生成的文化样式,是人们生活原态的表现形式,可见反抗倭寇后的 精神痕迹,船拳在温州的产生发展与民众的反抗精神一脉相承,而 胜利的欢欣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 温州是个多民俗的城市,有 很多民间表演,如旱船,也叫荡河船,船用竹木扎成,外蒙彩布或彩 纸,呈船型,表演时将船套在演员身上,一人在中间,一人拿船桨在 后,成弧线摆荡前进,好像河船行于水面。 还有其他的民间活动, 如高跷、踢球舞、浮缸舞、扮柳舞、采茶灯舞、龙凤狮子灯等,而温州 民俗节日中较为盛大的是龙舟竞渡,据万历《温州府志》载:“京都
《温州民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54页。 府源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祁赛。”温州竞渡源自对龙的崇拜, 是祈求平安和丰收的庆祝会。 据名姜准《岐海琐谈》载:“自城市都 鄙里社丛祠,各置龙舟。 每临端午,好事者先捐私囊,或并或修。 竞渡之日,偏略祭户之姻亲,而补己所费。 群众鼓噪,闻事劫夺者 有之为之,姻亲者往往质当待索,罔敢或迟,较之官府之征诛益有 甚矣。及其斗胜夺彩,少有不平
,鼓枇相击
,损伤肢体
,甚之损命者 有之
,构隙兴讼
,伤财害民
。”而参与竞渡的舟船之多
,也有记载
,清 赵钧《过来语》:“本岁闰月(1826年五月初四),龙舟甚多,兼之邑有 彩虹,游人更盛。初四日,余与诸同人泛舟去拱瑞山看竞渡,士女 四集
,几至舟不可行
。”温州各乡都有龙船
,各庙宇设香官神
,专管 划龙船
。 做新龙船
,四月初一擂鼓开殿门
,祭神造船
,五月初一开 划
,俗称
“上水
”,龙船归来叫
“收香
”,还要请划龙船人吃酒
、放鞭 炮
,设祭迎接
,叫
“摆香案
”。 对龙船进行一番隆重装饰
,永嘉上塘
、 下塘一带龙船最为出名
,斗龙时喊声震天
,非常英勇
,而驻足观看 的百姓也群情激奋
,热闹非凡
。 在温州的还有一种名为彩舫
,供观 赏的龙舟。据传这种“水上台阁”「舟长数丈,阔一丈多
,全槽36 人划
。 龙头龙尾都是木头雕刻
,其须角
、眼睛
、鳞片
、龙尾等
,按红 黄绿黑白油漆或贴金
,外挂红彩
,色彩鲜艳
,光耀夺目
,龙头龙尾左 右
,以六七岁面目清秀的儿童扮艄公
、艄婆站立其旁
”。 温州的船 拳产生并繁衍至今
,并非偶然
,恰恰是共同的民俗文化环境
,促成 了船拳在温州的流传和发展
。
浏览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