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拈花示众,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 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 以僧伽梨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拈花微笑”是 禅的第一桩公案也是禅宗的开始。禅宗代代相传至二十八祖时,菩提达摩在南朝齐梁之 际来到中国,把印度禅学的奥旨传给了中国高僧慧可;可又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 忍传慧能,于是禅宗即在中国广为传布,经久不衰。关于少林派的起源,据北宋《景德传灯录》等书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大和年间 (477-499),达摩大师从梁国北来,面壁于嵩山少林寺,历时九年而功成,遂传《易筋》《洗 髓》二经,创立少林武术。从历史习武的情况来看,北朝寺院的练武风气早在达摩以前就 已形成,嵩山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西域高僧跋陀(又称佛陀)所建的。 少林武术是达摩祖师见众僧坐禅,萎靡不振,难以人定,有碍佛法,细究其由,乃因躯体衰 弱所致。于此悟到修习佛事必先强健体魄,因效鸟兽神态结合了禅武的真谛而创立了拳 法。因此,少林武功的特点,首要之点即为调呼吸,练百骸,进退敏捷,刚柔兼济而尤以刚 为主,以攻架为主,以长手为主,成为各类外家拳法之集大成者。达摩在少林所创立的禅 宗一脉,引用了印度瑜伽止观和古印度的武术,结合佛法禅修法门融合了武术的技击动 作,引导少林僧众在习武中体悟禅武的意境达到修身修心的目的°直到以后的发展使少 林寺成名中岳嵩山,成了中原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武术门派。

《易筋洗髓经》的整个修学体系由徒手自律运动、徒手互动运动、重力阻抗运动、弓态 鼓荡运动和静态修养运动五类形式组成。旨在造就和积蓄拳学运动的实力。包括:体质、 体力和心态。亦即硬度、韧性、力量、定力、意志等与身心相关内容。千把攥、八段锦(拔断 筋)、十二式易筋经、十八式易筋经、大易筋经、八大劲功等等以及与其类似的体操功法,以 及各种伸筋拔骨展筋叠骨之类的功法,都属于徒手自律运动。少林武术的特点是内外兼修,内功以动静双修为主,少林七十二绝艺皆以内致外,以 气催力,以禅意调心修持形成的心意内功。禅宗的六妙法门、止观法、心经就是特定生活 条件下产生的独特的内功修持功法。主要在无恶念、心纯净,心空无挂碍,无求、无欲的意 境上下工夫。在运使方面则强调心意气的配合及强调心的作用。对于功夫与禅的融合, 易筋经、洗髓经、心意拳就是很好的典籍。如《易筋洗髓经》称作子夜钟,以脱胎换骨成就 不坏金身最后成大道为最高目的。其练功过程中对精神、气、心、意境的要求处处与禅宗 思想密不可分。其动作中合掌礼佛动作及禅坐占一定比例,精神、思想以除魔卫道、靖国 安民为主旨,传承特点成为禅武并传之特点。禅拳归一、以禅人武的修持是武术的最高意境,达摩祖师度二祖慧可时“无心则无须 安心”之说就是不动心的最高境界。《心经》中所说的心空、色空万物皆空,心无挂碍无恐 怖,就是在危难关头能从容处之的一种心境。武之所学止戈之术,武之为用除暴卫道,故 武术越精其杀伤力越大,故武功能助人也能杀人,各门派皆注重武德,恐其持技为恶也。 修持佛法的心地法门能够化解习武者的暴戾之气,可避免走火入魔。在大慈大悲、戒杀、 放生、护生中修持慈悲之心。以慈悲心体现出习武之人平等慈悲度世的宗旨。

结论现今流传的道家易筋经和少林易筋经之说的差距在于经文出现的时间和内容上的不 同说法,在时间上少林易筋经之说是早于明朝时期道家宗衡道人的易筋经,虽然道家提出 少林僧侣所撰的易筋经抄自古代的华佗传或导引术,但这些都是没有多大说服力的证说匕 试想人类文明经历了上下五千年,那些已有的东西,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和建立的, 如果是前人和后人思想上的建立或者观点的相同而成为一脉,那倒是情有可原,因为真理 总是相通的,只是微细上的差别不同。从《易筋》《洗髓》的经文内涵中追溯到祖师和历史 伟人,这也是现代学者喜欢探源的一个方向,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是不同的两件事 情,后人在自己撰写经文时把功德归给所教授的祖师也是一种尊师重道的体现。禅宗历 来有不离文字的说法,对于经典的传播,从印度释迦牟尼以来,一直是口传心授的。从佛 道之争的易筋经中可以看出,易筋经确实有着不可思议的神奇功效,也是值得后人去学习 的地方,倒不必为争夺谁是谁非的而大动干戈。在学习《易筋洗髓经》中学习佛家文化和 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吸收华夏民族精神宝藏的一个重要途径。《易筋洗髓经》中的中国传 统文化思想渗透,也体现了修道者一种修为境界,揭示了人与宇宙万物的相互关系,穿越 时空的界限,达到了道、法、人在生活中的一种契悟和圆融无碍的追求与解脱。作为后学 者出来圆成当今的许多说法,也是依靠历史所遗留下来的经典作为依据来澄清此事,同时 也希望在研究这项事情过程中,让《易筋洗髓经》的思想精髓为世人所用。

第四章禅武养生疗疾禅武思想作为武术文化的一个主流,在武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武术动作在佛法思 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不可思议之境界,这主要在于佛教止观思想和禅武合一的理念指导。 认识人与武术之间的相互运作是由禅导人,以人引武,以武契机,契入圣者所说的物我一 体的意境,这是禅武合一的意境,也是修道者在领悟到武者、法我、人我三者一如的圆融意 境。佛法讲究四大皆空、五蕴非有,所谓的“四大皆空”其实就是缘起的世间相依相存森 罗万有的假象世界。它与生命体的生灭变化有着不可思议的关系,这在早期的部派佛教 以及《黄帝内经》的思想中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第一节疾病生成的原因疾病的产生主要分为两大类: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一、在医学上认为生理疾病的产生原因是:因人体的生理机能退化、饮食不调、外感所 侵、营养不良这四个方面引起的。从佛法四大学说的角度来看,地、水、火、风的增胜亏损 会引起不同程度范围的四百四十种疾病,这建立在人体四大假和说的理论基础上。《黄帝 内经》中认为:“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始原因二、心理疾病是一种情志上引发的疾病,传统医学认为人的五脏、六腑、七魄的病因和 情志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传统中医理论所说的七情恐伤就是这个道理《黄帝内经》认 为:“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阳气偏生则表现为热性病症,阴气偏生则表现为寒性病 症。”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 志活动。喜怒等情志变化,可以伤气,寒暑外侵,可以伤形。突然大怒,会损伤阴气,突然 大喜,会损伤阳气。多瞋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忧思伤脾,愤怒伤肝,悲痛伤肺,劳 虑伤心。

浏览5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