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一苇渡江是禅者的一种意境,一苇渡江事件的起源和世人对它的看法很多。如 果站在立论辨析的角度来说,首先要立一苇渡江这个命题。达摩渡江的历史性和真实性, 在现代的许多人看来,还是承认的,但是认可达摩用芦苇叶渡江的说法比较模糊。达摩渡 江源于与梁武帝因谈论佛法第一义谛不欢而散之后,因为当时在告别梁武帝之后,达摩匆 匆行走,想到少林寺开宗立派,,达摩途中遇到神光说法,“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达摩对神光说法摇头而招神光追赶求法,达摩急于前往少林寺,途中遇到了一 条大江,因过江心切,达摩向江边一老妇化缘了一片芦苇置于江上,达摩踩着芦苇渡江而 去。达摩渡江公案也成了达摩事迹中最有争议性的说法。
(一)达摩渡江缘起据《景德传灯录》卷三所述:“师泛重溟。凡三周寒暑,达于南海。实梁普通八年丁未 岁九月二十一日也「《景德传灯录》记载的达摩泛海达于南海(今广东广州)的时间是梁 普通八年(27)。而据克勤的《碧严录》所述:“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 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当后魏孝明太和十年也。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 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达摩由于和梁武帝谈得不契合,怕被梁武 帝陷害,于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渡江潜回江北至北魏,隐居在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而坐, 终日默然,世称壁观婆罗门,所传安心禅法,深受魏孝明帝推崇,僧俗信徒向达摩学习的人 数比较多。在《景德传灯录》和《碧严录》中都没有详细记载达摩渡江的文字。
达摩一苇渡江的说法在较早的传记中都没有提到,而达摩渡江刚好发生在具有历史 性的“三武一宗”灭佛法难期间。8世纪以后的宋代才有渡江的说法,近代学者陈清香在 《达摩事迹与达摩图像》一文中说道:“宋元之际的达摩图像,渡江图的姿态,是相当普遍 的。如前述无准师范赞的南宋达摩渡江图,画迹已模糊,却仍可看出那以简单的白描线 条,钩绘出达摩以披风帽连长袍,立于江波芦苇之上。这样的造型,又如元代的画家李尧 夫也曾画达摩渡江图一苇渡江的故事,若依《景德传灯录》记载:“……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 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若依《传法正宗记》也只是说:“尊者知其机缘不 契,潜以十九日去梁渡江,二十三日北趋魏境《景德传灯录》和《传法正宗记》中的记录 都承袭了唐代以来的禅宗史传,但是却都没有提到一苇渡江的事件。而流传于后世的达 摩一苇渡江的画是依于哪种根据呢?根据宋代本觉的《释氏通鉴》云:“九月二十一日,天 竺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至广州,刺史表闻,武帝遣使诏迎,十一月一日至金陵,十九日遂去 梁,折芦渡江,二十三日北趋魏境。”②《释氏通鉴》中的这段记录成了详细记载一苇渡江图 像的最初依据。
(南宋)本觉撰之十二卷《释氏通鉴卷五》,全称《历代编年释氏通鉴》。收于续藏》第一三一册,系一编年 体之佛教史书,以其体例仿自司马光之《资治通鉴》,故名:途中遇一大江,达摩渡江而去,前往少林寺,面壁九年。二、达摩离开梁武帝后,途中遇到 了一讲法的僧人神光,达摩听后摇头,而讲法者神光知道达摩后赶紧上前追赶达摩想问一 究竟,达摩不愿与他相见,匆匆赶到江边,向老妇化缘了一片芦苇叶,只身上芦苇后渡江而 去,神光追到江边后也拿了芦苇叶,想上去追赶,结果掉入水中。三、儒家学者认为:达摩 过江时向老妇化缘了一捆芦苇,因为当时那个时期就有用芦苇的浮力采伐的说法,达摩化 缘一捆芦苇后,只身上去,只见一束芦苇翘出水面,古名一苇渡江。
第一种说法是:“达摩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 过江的「①历来一苇渡江画的芦苇都是五片叶子,可能蕴含一花开五叶的典故。如今少 林寺尚存有的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据曹仕邦所述:最先提到折芦渡江的人是圆悟 (法名克勤1063 Tl35)。《碧严集》卷一中记载:〈达摩廓然〉略云:“帝不契。遂潜出国。 渡江至魏。时魏孝明帝当位。乃此北人种族姓拓跋氏。后来方名中国。达摩至彼。亦不 出见。直过少林。面壁九年。接得二祖。彼方号为壁观婆罗门。”②虽然这里提到了达摩 渡江,但没有一苇渡江的说法,而后来所传的折芦渡江,就是依这说法而立的。南宋末年,本觉禅师(约1265-1274时人)所著的《释氏通鉴》卷五略云:(一)(达摩 与梁武帝话不投机而后)遂去梁,折芦渡江,(10月)23日北趋魏境。自此折芦渡江从传 说正式编入禅门的史书了。(二)折芦渡江可以解释为达摩祖师折下相当数量的芦苇株, 编成一只草筏来乘以渡江。(三)何以从折芦转变而成一苇?却原来受到西晋陈寿《三国 志》“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③的影响。关于渡江故事中达摩和梁武 帝见面以及遇到神光的事件,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达摩一苇渡江的缘起是从达摩辞别 梁武帝后而产生的。现在还有人在《诗经》(约公元前600年)的研究中发现:“达摩渡江的一芦苇其实不 是一片芦苇,而是一捆。”儒家认为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因为《诗经》 里面有一首《河广》,诗中说:“‘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唐人孔颖达解释说:‘一苇者,谓一 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棒筏然,非一根也。…④从儒家的一捆芦苇渡江现象上看,古 人渡江时用了许多捆扎在一起的芦苇来渡江。但是,作为一捆芦苇到底能不能承受一个 人的重量,这还是个问题。试想,一捆芦苇本身就是散装的圆形物体,放进水中,至少有一 半会沉入水中,还有一半浮在水面,一捆芦苇是否能承载达摩的重量?如果再站一个人于 水上漂流,会不会顺利漂浮还是问题?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说,达摩能够一苇渡江,依靠
小结在史籍中对菩提达摩来华的事迹有许多记载,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后魏(535-580年) 作的《洛阳伽蓝记》。而在唐代释道宣(677年卒)所编撰的《续高僧传》中,也提到菩提达 摩的事迹。《续高僧传》的记录没有《洛阳伽蓝记》详细,但是在这两本记录中没有提到达 摩一苇渡江的详细记载,而是对菩提达摩的《四行观》禅法予以说明。《续高僧传》卷十六 云:“夫人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人,二是行人「达摩的禅法主要依《楞伽 经》的思想而建立,而此后禅宗的修心法要都依楞伽思想而发展。达摩对于禅宗的巨大贡 献使得后人奉为中国禅宗初祖。在宋代以前的种种史料中尚未发现达摩一苇渡江的记 录,但是至宋代以后,达摩一苇渡江成了世人争相传诵的佳话。从宋代的《祖堂集》(95年 书)开始,禅宗祖师的事迹加大了神通事迹的宣扬,为菩提达摩的经历增加了一苇渡江等 细节上的说明。这也是在“三武一宗”灭佛法难之后的大胆记录,填补了历代朝廷限制的 文献记录,为后学研究和认识禅文化的可证性增加了依据。菩提达摩西来传法在禅门中 所引发的故事,是开启禅悟及启迪心智的重要所在,正确的认识达摩来华所有时间的所有 事件,是挖掘禅宗思想文化的关键所在。
浏览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