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是舟山船拳主要发源地之一。 从地理环境上看,“舟山位 于浙江省舟山群岛,地处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洋面上, 背靠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群,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对 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是我国最大的渔 场和海洋渔业的重要基地,世界第三大渔港所在地”,1984年,舟 山武术界人士在全国武术普查中得知舟山历史上曾有过神奇的船 拳,便通过老渔民的回忆,又在普陀武术界前辈章国梁老先生帮助 下,经过反复挖掘整理,使这一失传半个世纪的古老拳种重新焕发 青春。 普陀区于2009年成功申报舟山船拳为浙江省第三批非遗 名录。

舟山船拳发源于吴越春秋,形成于明清,舟山船拳的起源说同

舟山市人民政府:《舟山年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样源于倭寇入侵东南沿海,戚继光利用水战与敌人搏击中获胜。 船拳强身护体、抵御外侵的功能从军中传入民间,在渔民中广泛传 播。 民国初年,定海、普陀、岱山等地都办起国术馆,渔民为健身防 体赶往国术馆习武者颇多。 学得国术精髓者便将国术中一些拳 术,根据渔船舱面面积和船只行驶特点,融化吴越船拳特点,创造 了舟山的神拳———船拳。 船拳也是明清时期舟山渔区帮会组织之 一“洪帮”特有的拳种。 红帮本名“洪门”,青帮(亦作清帮)又名“安 清帮”。 洪门始建于清初。 在清兵入关、明朝覆灭之后,一些明朝 遗老和不甘心受满清统治压迫的民族志士,结成秘密团体,从事反 清复明活动。 他们基于对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代的怀念,故以“洪 门”命名。 洪门是反抗清朝统治的组织,为了躲避清朝官兵的剿 捕,早期多以高山老林为根据地,活跃于江河流域。 长江航运原在 洪门势力范围之内,后安清帮投靠清王朝以后,清廷责成安清帮护 运军粮,从杭州运到通州,沿运河设码头官,分段护卫,由此可见, 舟山船拳的格斗价值。 近年,渔民渐渐淡化习练船拳继而逐步失 传。 新中国成立后太平盛世,渔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由于忙于 生产劳动,渐渐淡化了习拳,久而久之船拳失传。1984年,全国开 展了一场中国武术普查运动。 舟山市体委丁方杰(已故)和市武术 协会秘书长汪力生受命后,一道深入海岛渔村普查舟山武术。 在 普陀、岱山二县(区)渔农村调查摸底时,他俩从老渔民中了解到舟 山有一种本土拳种创始于吴越春秋,名曰船拳。 他们如获至宝,当 场请老渔民示范演练,遗憾的是老渔民在记忆中似乎隐约只有船 拳影像存在。 招式零碎,难以成为完整套路。

为了深化挖掘工作,保留舟山独有的拳种,汪力生会同孔建 荣、张松青、欧阳剑等海岛武林高手组成一个船拳研究小组。 在原 来调查基础上又多次深入海岛向老渔民请教。 一天,调查小组来 到沈家门渔港边的滨港路一间小屋里,拜会普陀拳师章国梁。 八 旬章老向调查小组展示了融入船拳内容的南拳套路,却演示不出 完整的舟山船拳套路。 船拳研究小组只好根据当时武林高手、老 渔民的零碎招式和几句动作口诀进行反复琢磨与研究整理,就这 样开始了始自渔民记忆的舟山船拳的拯救工作。

对传统拳种怀着特殊感情的孔建荣是这个研究小组的核心人 物,也是舟山当地著名的拳师之一。 他对舟山船拳如获至宝,他认 为舟山地处上海和福建中间,重新创立的舟山船拳中应含有南北 拳的风格。 更重要的是要体现舟山海岛独特风格。 舟山船拳除招 式上受场地限制外,在内容上还要体现出舟山渔民信奉佛教的特 色。 于是他们新创船拳中的第一招式便是拜观音,双手合十,虔诚 拜佛;第二式是开门见海,双掌里外翻转,宛如波澜起伏……通过 挖掘补充调整充实,舟山船拳套路初具雏形,并上报给省武术挖掘 整理小组。 “因汪力生同志当时担任舟山市武术队教练的工作,因 此整理的资料一直存放在其手里,后来也因种种原因一直未推广。 2000年以后,徐明辉同志因舟山市武术协会的工作关系多次和汪 力生同志有过交往,两人还曾多次在省市武术比赛中一起担任裁 判工作而建立了益师良友的关系,在此期间,汪力生把船拳的套路 传授给了徐明辉。2007年汪力生同志因病去世后,把该拳谱交给 了岱山的徐明辉和普陀的朱萍。 从这点来讲,目前会舟山船拳的 只有徐明辉一人。”孔建荣的学生程先勇是舟山船拳集大成者,在 原来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舟山船拳特有招式:第一招式便是拜观

① 《舟山船拳的重生之路), http://www.cseac.com/Article_Show. asp? ArticleID = 9238。

②《岱山县高亭镇民间文化船拳概况摘录(舟山船拳)》,http://www. zslook. com/ thread - 2888 - 1 - 1. html。

音,双手合十,虔诚拜佛;第二式是开门见海,双掌里外翻转,宛如 波澜起伏……这些招式既有老一辈的原汁原貌,也有新一代的创 新,综合全国各派南拳特点。 二十几个招式的新编船拳套路,初步 形成了具有内外兼修、短兵相接、效法水战,刚劲遒健、神形合一, 步势稳烈、躲闪灵活的招式。终于,失传了近半个世纪之久的舟 山船拳终于获得重生。

武坛新手程先勇是普陀旅游职业学校体育教师。 现任浙江跆 拳道协会理事和舟山武术协会理事,跆拳道国家一级裁判。2004 年至2005年,在浙江省第二届第三届国际传统武术大会上,普陀 程先勇代表舟山组先后二次夺得男子组一等奖。

朱萍,一名普通的渔家女,不仅将失传半个世纪之久的舟山船 拳传承了下来,还让舟山船拳走出了海岛,走向了世界。1984年至 今,她先后8次在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举办的国际 传统武术大赛上获得奖牌19块,其中金牌11块。 舟山船拳女子组 2004年至2005年,在浙江省第二届第三届国际传统武术大会上, 朱萍等8名女将为舟山赢得集体第一名。2005年至2006年,朱萍 又在首届香港国际武术大奖赛中荣获舟山船拳第一名。 2010年,

谢国平: 《浙江舟山船拳终得新传人 程先勇: 在创新中发扬光大》,《浙江日报》, 2006年3月10日。

传承人朱萍在第一届台湾世界杯国际少林武术锦标赛上表演舟山 船拳荣获传统内家拳术社会C女组冠军。

“先祖用船拳打败倭寇和海盗,令倭寇和海盗惊呼先祖的拳头 为‘神拳’。 现在阿拉习练是为了强身、护体,不是用来制敌。”沈家 门的渔老大朱阿金说。 如今,每当渔船拢洋,当地渔民和居民便会 三五成群在沈家门渔港的滨港路旁习练船拳。 在程先勇、朱萍等 带领下,如今习练船拳的人越来越多。 渔民操练船拳的英姿,让不 少游客为之驻足,为之喝彩。

船拳极具海岛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且对强身、护体和全民 健身运动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朱萍深有体会地说:“舟山船拳套 路不同于太极拳,舟山船拳动作以身为轴,以原地转动为主,注重 腿部、臀部和腰部的运动;步法极重马步,以求操拳时稳健,经得起 风浪颠簸。"舟山船拳以童子拜佛为起势,共分四段,二十八个招 式。 该拳连起势和收势在内共有三十个动作,整个套路集踢、打、 摔、拿于一体,招式短小精悍,手法多变,步法稳健,动作紧凑、劲力 刚健,快慢相间、气沉丹田,在演练时以刚为主,以柔为辅,出手居 中,注意门户,攻防兼备,是一种实用较强的传统套路。

起势:童子拜佛

第一段:


  • .双桨破浪 鱼叉探海 3.侧铲海蛟 4.龙王赐座


5.扬眉吐气 6.穷追海盗 7.力顶巨风

  • 翁盈昌:《抗倭船拳重现江湖》,http:// zjol. com. cn/ node2 / node802/ node807/node374985/node375012/userobject15ai5115317. htmlo

  • 《渔嫂朱萍:舟山船拳传承人), http:// zjwmw.com/07zjwm/system/2011/ 08/18/017777721. shtmlo


第二段:

8.摇橹过礁(左9.摇橹过礁(右10.夜叉探海

11.稳坐船头

第三段

12.绕桅擒打 13.竹篙点鱼 14.坐舱补网 15.渔翁 起网(左)16.渔翁起网(右)17.穷追倭寇 18.哪吒闹海 19.海龟翻身 20.金鸡展翅

第四段

21.直闯龙宫 22.双龙抢珠 23.横扫虾兵 24.扬帆

起航 25.翻江倒海 26.海底捞月 27.龙王赐座

收势:童子拜佛

舟山船拳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距离内环的太湖中心区域比较远, 且处于上海与福建之间,难免发生些许变化,形成了兼收与包容之 势,吸收各派之所长,形成了似南拳,又非南拳的独特风格。 舟山船 拳不同于太湖区域的最大特点是海上的水域环境,风浪更加猛烈,更 注重灵活与力度。 舟山的人文环境深受普陀佛教文化的影响,故而 舟山船拳在演练中突出敬佛特色。 程先勇总结舟山船拳的特点是: 船拳受海上风浪颠簸和船上场地限制,动作以身为轴,原地转动为 主,注重腿部、臀部和腰部的运动。 步法极重马步,以求操拳时稳健, 经得起风浪颠簸。 在实践中兼收各派之长自成一脉,形成了似南拳 又非南拳的独特风格,这样才能体现舟山群岛唯一拳种的特色。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论述船拳以吴地为中心的中心区域、次中

《岱山县高亭镇民间文化船拳概况摘录(舟山船拳)》,http:// www. zslook. corn/ thread - 2888 - 1 - 1. html。

心区域、最外围区域船拳的产生、发展状况,尤其以苏州、常州、舟 山船拳为特例,考察船拳演练的融会贯通性。 旧时内环中心区域 水系发达,而太湖流域倭寇、盗匪盛行,官府的不作为,导致民间抵 抗日渐兴盛,自备民刃、聘请武师、公开练武,可见最初船拳产生的 原因与民生愿望产生直接联系。 江南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 了城乡间的经济往来,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而不断富裕的人们开 始有了文化诉求,着力发掘自身的生活价值及生活愿望,不断丰富 的民间节日逐渐演变为庙会的形式,本章节分别阐述了分散在苏 州、无锡、湖州的船拳各自的武术特点、器械和传承人。 次中心区 域内船拳文化的产生、发展主要阐述了船拳文化在嘉兴、上海、常 州等地的内容与分类,着力研究了常州船拳兼收并蓄,经久实用的 特色。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南北文化交流,扩展了吴地文化的内 涵,融合为南北文化的中心地带常州、嘉兴和松江在文化的表现形 态上,与太湖中心区域的文化相比,更多地兼容了南北文化的特 点,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江南文化。 从地理位置上看,镇江、杭州、 温州等地距离太湖中心区域相对较远,特别是镇江,与北方文化交 汇更多,从而在文化上形成了南北交融的特性,太湖文化在太湖中 心区域发源,之后其文化沿着运河、长江及其分支水道向四周扩 散,形成了太湖文化的亚文化圈。 最外围区域的船拳表现出南北 交融的特色,并且各地因拳风盛行而有了独特的拳种,如温州的五 龟拳、镇江的八极拳等。 这些拳种多是在抗倭的过程中,习武者因 民众自卫的需要而对老拳种加以改造而成,简单易学;也有拳法因 为庙会、集会等表演的需要而被改造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而 发生了船拳拳法的改变;也有因为地区间武术交流而取其精华的 武术改造形式。

浏览3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