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 “地域武术文化”的概念首次在上海体育学院郭志禹教授承担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研究项目“传统武术历史与文化信息内容构架的研究”中被 提出,并提出了 “地域文化一武术文化一地域武术文化”的新思路来进行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勾勒了中国武术的地域分布:燕赵、中原、齐 鲁、荆楚、秦晋、吴越、黔贵、巴蜀、闽粤、西域、西北、赣皖、西南边疆、海 南、关东、广西、港澳、台湾及其他区域武术。从2005年以来,上海体育学院 韩雪的博士论文《中州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陈振勇的博士论文 《巴蜀武术文化探骊》、上海体育学院丁丽萍的博士论文《吴越武术文化研究》、 上海体育学院郭守靖的博士论文《齐鲁武术文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张胜利的博士论文《陇右武术文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申国卿的博士论文《燕赵武术文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王家忠的博士论文《荆楚武术文化研究》、上海体育学 院李吉元的博士论文《岭南武术文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杜舒书的博士论文
①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裳:《中国武术史》.452 1)1,北京,体育出版社,1997。
《秦晋武术文化研究》等一系列研究都对其所研究的地域武术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郭志禹教授的《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年第10期)通过对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今后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对策,确保地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性研究。①此外,马敏卿、张艳霞的《地域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齐鲁文化为例》(《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第10期),汪俊祺的《徽州地域武术:一种民间文化现象综述》(《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陈振勇的《武术文化继承与发展: 地域武术文化发展展望》(《体育与科学》,2008年第2期),李玉兰的《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初探》(《搏击(武术科学)》.,2008年第4期),申国卿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初探》(《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郭三卿的《对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现状分析》(《搏击•武术科学》,2009年第6期)等也对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特征等进行了初步探索。
郭忠禹教授的《中国武术发展模式研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方法,将武术的发展变化分为:单一水平运动、下降运动和上升运动,进而提出了中国武术发展的三种模式,即分离模式、多元模式和整合模式,同时也提出了中国武术发展模式的策略选择:下限模式、最适模式和上限模式。②这对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郭志禹教授2010年出版的《武 术文哲子集》对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形成了基本理论。
(三)滇黔文化研究综述
“滇黔文化乂称云贵文化,是西南各族人民在滇黔山水之间开创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文化。”③20世纪初,滇黔文化的研究随着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逐步受到注目,云南新文化的先行者袁嘉谷所著《滇绎》等书最早涉及了云南文化的探讨。袁丕钧的《滇南文化论》可说是第一本论述云南文化的著作。1923年9月,夏光南出版了《云南文化史》。1937年,云南大学成立“中国西南文化研究室”,标志着云南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方国瑜的主持下,编辑出版 《西南边疆》杂志(季刊),出版《西南文化研究丛书》11种。其中徐家瑞的 《大理古代文化史》是云南文化史的开创之作。1977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① 郭志禹、郭守靖:《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载《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10)。
②郭志禹:《中惘武术发展模式研究》,载《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 (2)。
③王.玉德等:《中国传统文化新编》,148页,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编写组编写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是在“文化大革命”后云南文化研究的一篇开山性著作。80年代,随文化研究的“复兴”,掀起新的研究高潮,一批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也不断涌现。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的《贵州的少数民族》和周春元等编著的《贵州古代史》。 80年代中期,著名民族学家刘尧汉主编的《彝族文化研究丛书》由云南人民出 版社出版,得到广泛的好评与肯定。
1990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贵阳市志•体育志》。1991年初,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年轻学者刘小兵博士的《滇文化史》,这部著作从新的视角,较全面地论述了滇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多元的特点,探讨了云南文化发展的规 律,为进一步研究云南文化提供了思路。这一年,云南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 《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文化》、《云南铁器时代文化论》、《云南青铜文化论集》、 《南诏文化论》、《毕摩文化论》、《贝叶文化论》、《东巴文化论》、《爨文化论》、 《中国民族文化专题研究丛书》、《黔西县体育志》等,这些专题文化研究的研究者大都是该专题的专家,代表了该专题研究的先进水平。
1992年,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南研究书系》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199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乂推出《滇文化丛书》。2006年,林超民负责主编的 《中华地域文化大系——滇文化》问世,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云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哲学思想等。
2008是贵州文化研究硕果较丰的一年。刘晖、吴建民主编的《贵州省民族传统节进入旅游市场的文化条件分析》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 贵州省民族传统节日如贵阳苗族“四月八”、苗族“花山节”、布依族“六月 六”、水族“端节”、瑶族“盘王节”等。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磊主编的 《黔境民风》辑录了民国时期一些报人、旅游者及社会学家的文章。民族出版社 出版的杨昌儒、陈玉平编的《贵州世居民族节日民俗研究》,也对贵州民族节目进行了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申茂平等著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 究》,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顾朴光、吴秋林著的《贵州少数民族面具文化》,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才贵著的《贵州民族文化论丛》等专著以及滇黔学者发表的一些论文,都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滇黔文化的形成、性质和特征进行了 研究。
1.滇黔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滇黔文化是由诞生在滇黔大地上的“滇文化”和“黔文化”两种文化类型共同合成的一种地域文化,它既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内涵,同时也拥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征。汉朝以来,特别是元明以来,随着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先民的陆续迁 入,各族文化之间交流学习加剧,彼此吸收,互相推动,共同演进,使滇黔文化呈现出以本土文化为基础,融入了巴蜀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百越文化和来自南亚的印度佛教文化的文化类型,这些文化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形态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切入滇黔文化结构之中,整合成滇黔文化异彩纷呈、神奇迷离的文化整体。从而使滇黔文化形成了多样性、边缘性、 和融性等特点。①“中原文化通过四条途径影响云南文化:中原王朝的强行传播; 云南的主动学习;汉族移民对周围的辐射;民间往来。中原文化影响了云南各民族的伦理道德及日常生活,缩短了中原文化与云南文化的差距,打破了云南原有民族文化的平衡,冲淡了云南文化的民族特色”。②贵州高原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产生了夜郎文化。夜郎文化受荆楚文化、中原文化、滇文化、巴蜀文化的直接影响,不断吸取外来文化而发展。③夏志芳在其主编的《地域文化课程开发》中指出:该地区在中原文化、巴蜀文化等的影响下,在高原高山文化的地理环境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由于该地域的自然条件所形成的天然阻隔,制约了该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云贵所固有的浓重的少数民族文化色彩,使该地区的文化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李勤德在其著的《中国区域文化》中指出,滇黔地区众多古族聚居构成了滇黔文化既复杂乂单一的基本特征。复杂是因为这里族系斑杂,迁徙乂多而语言乂多种多样,很难用一单线成因叙述它的全过程;简单是指在这片特定的土地上的人们,虽然民族很多,但却存在着文化意识上的相通性,存在着文化心理上的一致性,能够反映出来一种一体化的地域文化特征。王鸿儒说: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永远是一个动态过程,文化的结构方式常表现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或交接,从而导致耦合或是对抗。贵州文化结构的形成,是有一个从传统的二重对抗发展到多元一体现代文化建设的历史过程。④史继忠认为:演变过程中明显的阶段性、山地生境制约、多元性是贵州文化的重要特征。贵州文化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有地理区位环境的限制因素,有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但自明清以来,与中国主流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是贵州文化能不断变化发展的深层次原因。⑤
浏览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