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衢盆地因盆地中有金华、衢州两座城市而得名,金衢盆地是钱塘江流 域最大的走廊式盆地,位于浙江腹地,介于千里岗山脉、仙霞岭山脉、金华山 脉和大盘山脉、会稽山脉之间。是衢江、婺江(金华江)河谷冲积而成。金衢 盆地地域泛指金华和衢州两个地级市所管辖的区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 地多系沉积的砾岩、贝岩且多风化,表层土质多为紫红沙黏土和黄色黏土, 沿江地区多为沙质土,便于构筑野战工事。植被水田作物、旱地作物相间, 经济林、果木林、蔗田、低苗相间,春夏隐蔽条件较好,冬秋观察条件尚可。 居民地较集中,大部为村落式,自然村一般50 ~200户较多。金衢盆地光热资源充足,夏季炎热干燥,河谷土地肥沃,是浙江省内粮 食、棉花、甘蔗糖、柑橘的重要产地,浙赣铁路经过于此。金衢盆地(走廊)地 处浙江腹地,西与福建、江西、安徽相连,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战争潜力较 大,便于大兵团兵力展开和诸军、兵种合同作战。金衢之地历来是向纵深的 湘、鄂、赣、皖发展的重要门户。金衢盆地人文背景,文物古迹较多,骆宾王、宗泽、宋濂、李渔、艾青等名人 众多,文化传承深厚,如常山钢叉舞、跳竹马,浦江板凳龙、迎会,永康十八蝴 蝶、九狮图,江山手狮舞,兰溪断头龙,开化草龙,龙游硬头狮子、貌琳舞、脱节 龙、滚花龙,衢州的全旺板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衢州还有小邹鲁之美誉。金华地处金衢盆地东段,为金衢盆地丘陵盆地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是金华地貌的基本特征。由于地势和人 民的生活水平,在其间开展的武术活动是值得去探索,特别是在提倡全民健身 的今天,自古以来的文化原本的意义和目的存在哪里,作为当代社会的青年我 们了解的又有多少,再如金华的天风拳,其传人是张天薇,九代武术世家,如今 有知晓的人也不多,对金衢盆地武术的关注和延续是现代人刻不容缓的使命。金衢盆地武术的开展增强了百姓的体质,并且提高了他们抗暴御敌的 能力。以义乌为例,作为金华市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武术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三国时期骆统,精通武术,厉威武,保边疆。唐朝时, 李唐曾创办武学堂,征集义乌青壮年练拳习武。宋朝有抗金名将宗泽。明 代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十分喜爱招募义乌、台州、丽水一带的青年为士兵,当 年义乌的陈大成、王如龙、骆有存等武师应募出征。义乌兵精通拳棒,纪律 严明,坚韧刻苦,被称为“兵样”,从明嘉靖时起到明灭亡止,闻名的“南兵”, 就是浙江兵。成为当时16万大军的骨干,因军功被授予总兵、副总兵、参将, 千总、把总、千户等武职的义乌人就有228人。戚继光建立了“戚家军”,又 结合浙江士兵的武术技击特长创造“鸳鸯阵”法,为抗拒倭寇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在推翻封建王朝和抗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民间练武活动也发 挥过积极的作用。金衢盆地武术拳种及地域分布金华历史上素称婺州,是一个拥有浓厚艺术文化和丰厚武术文化底蕴 的城市。衢州的洪公拳、东阳的洪拳、兰溪的猴拳、永康的短手高桩拳、浦江 的自然门拳和南八卦拳、金华的绵章短打拳、刚柔法拳、黑虎拳、缩山拳、岳 武穆柔术等多种传统拳术。随着各类拳种在各地的传播和普及,由金华本 地人创始的拳法也别具匠心。例如绵章短打拳,为浙江南拳中影响最大的 拳种,创始人是金华章瑞,据《婺州章氏宗谱》记载,章瑞是武举出身,明朝曾 任营千总。他的“拳法多柔,胜人以巧”。所以,当时因其姓章,该拳被称为 “绵章短打” o武当少林之精髓自然门拳,又称伏虎连环鸳鸯拳,是由清朝末 年浦江武林隐士刘开林所创,后经赵国英传扬光大;短手高桩拳,于北宋初 年,由浙江永康人胡则守提倡并组织罗汉班与狮子班等民间拳社练习而成, 流传至今。习武人群主要分布于金华、永康、东阳、义乌、浦江等地。除此之 外的洪拳、南猴拳、刚柔法拳、黑虎拳、南八卦拳则是由各类习武者传播的。金华岳家拳,又被称为岳武穆柔术。传自张春林,字少廷,湖北新春张 家磅村人,是清末反清组织白莲教成员,兼武术总教头,遭清廷地方政府通 缉,以行医、堪舆、授拳为掩护,行走在江、浙、赣、鲁、皖等省。金东塘雅人郑 克荣16岁拜张春林为师,全盘继承张春林的拳术与医术,之后悬壶济世,岳 家拳由此在金华落地生根。随后,金东区傅村人朱国维于1926年前后拜郑 克荣先生为师,习练鄂东岳家散手拳术与器械,继承和发扬了郑克荣之武 学,继承发扬郑克荣先生练武强国思想,公开传授岳家散手第一、二、三路拳 术和器械套路“母棒”。明代,戚继光奉命到浙江抗倭,看到倭寇惯用倭刀,杀伤力较大,一时明 军受挫,没了对策。在苦思冥想中,发现浙江当代民间武术擅长各种远近武 器、配合长短兵器,作战能力极强,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创造出适合江南地 形、制胜倭寇的集体攻防战斗对性一鸳鸯阵,缔造了戚家军。由此被称为 “兵样”的浙江南兵名留千古。义乌武术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三国时期有骆统,吴王孙权封他为佐将 军,保边疆,屡败魏兵。唐朝有骆宾王,“一檄传天下”,宋朝有抗金名将宗 泽,明朝有抗倭将士陈大成等人,还有皇皇拳教师金台都是赫赫有名的义乌 武术家、名人。因军功被授予元帅、将军、总兵、副总兵、参将、千总、把总、千 户等武职的义乌人就有228人。近现代,有吴山民的保镖吴琅坤,他以辟斧 滚刀闻名全国。有武术名家王伯雄,在上海武术馆深造,当过杨登浦的秘 书。有讲究武德的黄昌禄,有提倡“十教”“十不教”武规的看山老人朱德德, 还有“少年练武,长大将军”的沈滨义。在民间流传着“兰溪埠头,萧山哺头, 义乌拳头”闻名遐迩。浙中民间武术绚姿多彩,内容丰富,十八般武艺样样皆有。还有与武术 相关的民俗,如举石墩、舞龙、舞狮、走马、十字莲花、高跷、斗牛、罗汉班、散 撤等等,遍布城乡,各有特色。中国武术文化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必定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地域 文化让武术拥有独特的魅力。婺剧发源于金华,不但保留了许多傀儡、傩 舞、日莲戏等古老的表演动作和程式,且拥有变脸、耍珠、舞叉、蹿火、蹿梁、 穿刀、十八吊等大量特技表演,把唱、念、打的形式融入了中国戏曲,更好的 流传在民间。与此类似的金华民俗还有黄大仙旅游节、元宵节舞龙舞狮、磐 安迎大旗等,以具有传统节日文化的形式,使武术发扬到各种不同的领域, 并延伸它的内涵。村落传统文化体育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以娱乐、休 闲、健康为目的,由村民世代相传的非生产性身体运动的体育生活方式和体 育习俗。它巧妙地把武术写入生活,栩栩如生的刻画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之 中。义乌华溪村的罗汉班就是以村为单位,人数多少不限,每年七月半集中 训练,用拳术、棍术、叉术、马刀术、枪盾术、叠罗汉等集体活动来发扬民间武 术精神。还有舞龙舞狮和罗汉班,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借助岁时年节、宗 族祭祀等传统节日,传承风俗习惯,活跃村落传统体育文化。在体现人们的 团聚、平安、欢乐、祥和气氛的同时,传承着民族风情、民间娱乐、民俗事项。浙中罗汉班的起源,早在明朝初期村民为了防盗贼等原因,开始习武, 到了万历年间渐成风气,形成罗汉班的雏形。如义乌华溪的罗汉班,就英才 辈出,屡出武官,传为美谈。据《华溪虞氏宗谱》记载,明清时期华溪有武进 ±、车骑两将军及千总、把总、游击、协镇等37人。虞宗诩于明朝万历二十五 年(1597年)丁酉举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进士,仕至镇国将军; 其子虞朝揆授定海车骑将军,威名赫赫;其侄虞朝镇为泉州通判,为平定倭 寇之乱,为国捐躯;香山知县虞国镇,惩治葡人,政绩卓著;兄长虞国铉平定 倭寇,政绩斐然。这几位抗倭名将,为华溪开创了习武之风。关于华溪罗汉班的来历。相传清朝时,华溪有位上祖叫犀伯,从小酷爱 武术,练就一身武艺。后来遇到一凤阳人来华溪卖膏药,接触后,犀伯知道 他身怀绝技,于是诚心聘请他在家,向其学习拳术。犀伯像孝敬长辈一样敬 重这位凤阳师傅,并虚心学练拳术三年,学得三套精湛的拳术并代代流传。 犀伯还立下规矩,这三套拳术不传虞氏外姓。一套是双人徒手对打(俗称 “新操”),二套是棍术(俗称“过山”),三套是操棒。后来为了防盗贼、外族 入侵和敬佛,就办起罗汉班。白天劳动,晚上练武。鼎盛时,华溪村里有四 个罗汉班,每年重阳节都齐集华溪、曹村两地的胡公庙庆祝庙会,同台竞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华溪惨遭日寇飞机轰炸,人们四处逃难,在水深火 热的灾难之中挣扎,罗汉班也销声匿迹。到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华溪村 民才重整旗鼓,组织了一个罗汉班,欢庆抗战胜利。
浏览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