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衢盆地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可以概括为融合道教之柔美、模仿动物 之形态、融地方之民俗三大特点。下文就其特点阐释一二。其一,融合道教之柔美。皇帝为宗,太上为教的中国道教是中华文化之 母。先秦道家主静主柔,以虚静驳万物,这种观念完全被道教吸收,并影响 武术,形成了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后发制人的技击理论。浙中道教信奉黄 大仙,黄大仙真有其人,原名黄初平,传说其15岁时被一道士引入金华山石 洞修炼,累功四十年,叱石成羊,得道成仙。黄大仙信徒远及东南亚,道教文 化深厚,影响颇深。道教文化的克己忍让、无欲无求、示弱尚柔、无为而治的 修身养性思想对武术健身功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影响。因此在金衢盆地开 展的武术多多少少与此有关,道家文化对武术的功效是不可磨灭的。例如 岳家拳传到金华后,被称为岳武穆柔术,赋予了道教思想,尚巧崇柔。整个 体系分套路、桩工、散手、擒拿等,能使用刀、枪、棍、剑等器械,博采各种拳术 的精华,强调四两拨千斤,内外修炼,刚柔并济。它套路严谨,格式神奇,短 小精悍,朴实无华。章瑞独创的绵章短打拳的特点是“拳法多柔,胜人以 巧”,具体为开合大围护紧。长用力,短出手,身随势转,吞吐自如,势引人 动,柔化刚发。新力刚,旧力柔,搬、提、靠、打,势不中停。每一势以三至四 式为一技巧。分布在东阳的洪拳特点是自成体系、繁华艳丽、舒展大方、以 柔见长,出手以掌为主、伸肩探膀,很少用拳。分布于浦江的南八卦拳属于 南拳中的内家拳,以铜钟功为基本功。特点是手法柔软,步法稳健,走如行 云流水,心静气运四肢,意气神贯穿始终。分布于金华的刚柔法拳特点是固 步为先,懂劲为止,鼓气催力,刚而不屈,不屈则活,刚中寓柔,松而不散,沉 气运力,柔而不软,不软则灵,绵里藏针;势虚实,皆有阴阳,虚而不浮,实而 不僵,坚刚为本,柔而应变,刚柔相济,心静气稳,静中寓动,长呼短吸,呼则 换劲。此外还要求赤膊上阵,劲力饱满,手法较多,腿法偏少,架势紧凑,结 构严密。缩山拳则着眼于力以刚为本,柔化为辅,刚柔相济,连续击发。讲 究身法带动手法,击中带缠,刚中带柔丝劲。其基本步型为缩山步,如同陈 式太极中的“四六马步”,从劲力与技法看,此拳与陈式太极拳相像。其二,模仿动物之形态。浙中武术除了拥有道家柔美的拳种外,还有模 仿动物形态而成的拳种。分布在浦江的南猴拳则是模仿猴子形态,动作较 快、跳纵、飞腾、架低、多变,并常以单手、双手洗脸闭合性招式作为攻防引诱 对方的特点。猴的本性喜动、善模仿,故该拳的特点是:以跳纵飞腾是其雌, 挑披拨抓是其真,偏闪斜溜是其活,委蛇进退是其乘。各法互成,相映成趣。 分布在开化的黑虎拳模仿虎的活动,打出了江南短打的技法,沉稳坚固,臂 坚腰实,击打猛烈,发劲短暴,连续进招,气势威猛。以拳、爪为主,肘、膝为 辅,出手似直非直,气力贯全身,结合擒拿动作,蓄气发力,杀气随手而出。 分布在浦江的伏虎连环鸳鸯拳,突出猛虎伏卧的姿势,结合龙、蛇、虎、鹰、 猴、鹤等动物的特点、技击连环而成,随心变动,似形非形,仿其精英。突出 腰似蛇行,腿如闪电,显阳取阴,环环紧扣的打法。而分布在金华、永康、东 阳、义乌、浦江等地的短手高桩拳,其特点是怒目直视如虎贲,咬牙切齿如狮 吼,面红耳赤如雄鸡,全身鼓气如乌龟,发声发气,步型较高,短手拳法,跳跃 横扫如猿猴。其三,融地方之民俗。金衢盆地武术不仅仅在以上各式各样的拳种中 得以发扬光大,而且在极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中拥有一席之地,如罗汉 班中的武术。罗汉班的兴起初衷只是为了强身健体,后来由一批具有较深 厚武术功底的人组成罗汉班。在旧社会,逢年过节或庙会等重大活动之时, 给人们增添娱乐氛围,便由武术表演演变出了“走阵势”“滚狮子”“叠罗汉” 等艺术表演节目,但罗汉班主要的宗旨是习武。它的表演主要有走阵容、武 术套路表演、过人桥、癞头滚灯、狮子滚球、十字莲花等节目。走阵容花样很 多,几十人或上百人身穿艳丽的统一着装,手持各种兵器旗幡,在广阔的空 地上,领队吹起口笛,配上紧锣密鼓和喷呐,队伍便穿插起动,雄赳赳,气昂 昂,摆出“长蛇阵”“梅花阵”“蝴蝶阵”等各种阵容。走完阵,紧接着就使枪 弄棒,表演武术,之后就是叠罗汉等其它节目。叠罗汉者,赤膊上阵,少则几 十人,多则上百人,层层相叠,最高可达五六层,顶端坐一个稚童,扮成孙悟 空,形象逼真,逗人喜爱,堪称一绝。叠罗汉是罗汉班最显功力也最吸引人 的看家节目。后来,为了给表演营造气氛,罗汉班中配了锣鼓班。这种简单 淳朴的传统体育生活习俗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它把人与人 之间的热忱融入一体,使集体荣誉感越加强烈,不仅让各代村人认识了古人 的艰辛,也让世界看到了金衢盆地武术的继续蓬勃发展。在金衢盆地流行的庆祝传统节日的习俗莫过于舞龙舞狮,舞龙舞狮要 以武术训练来提高基本功和身体素质,武术套路、器械、对练、散手个个精 通,他们是武术爱好者,其中不乏武林高手。每每到元宵佳节,大街小巷,男 女老少,各式各样的长龙和猛狮的闹元宵活动让人们流连忘返。舞龙舞狮 是集体项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中间掺杂些武术踢腿、腾空飞脚、翻跟头 等武术高难度表演,增添表演气氛,将舞龙舞狮表演推向高潮,彰显民俗风 格,渲染节日氛围。人们之所以要舞龙,与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缺乏科 学知识有关。他们幻想龙是管雨的,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保佑风调雨顺、五 谷丰登。而如今,舞龙则是对生活空间更多的延展和充实,更是对传统体育 文化的怀念,对民间武术的传播。舞狮运动的基本功源于中国的武术,它的 步型和步法离不开武术的各种功架,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南北 狮除了外形不同,还有性格不同,黄头狮舞法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 “刘备狮”,红头狮舞姿勇猛而有雄伟,气概非凡,人称“关公狮”,黑狮动作粗 狂如战,俗称“张飞狮” o不管舞龙还是舞狮,他们在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国家盛行,不仅体现人们生活得舒适安详,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再度 描述。金衢盆地地区武风盛行,永康、义乌为最盛。1984年11月就成立了义 乌县武术协会,至今已换届七次,每届的名誉会长都由市府领导担任。因 此,义乌的武术协会是全市组织最健全,队伍最庞大,社会参与者最多,工作 最突出,活动最频繁的一个群众组织。1991年至1998年,武术运动爱好者 被输送各大专院校、武警部队等有28人。1993年黄平获全国少年武术比赛 金牌,在省少年武术比赛丙组比赛中获得3金。2002年义乌市被评为全国 武术之乡,2003年苏溪队参加全国第四届武术之乡比赛获得7项奖牌,2005 义乌队参加全国第五届运动会武术之乡武术比赛一举夺得11项奖牌。2003 年1月,义乌武术队赴香港参加国际武术比赛,获得4金2铜的好成绩。 2006年8月,年仅17岁的义乌武术女选手成成,在参加浙江省第十三届运 动会竞技体育部“宏大杯”武术(套路)比赛中,获得了女子甲组刀棍全能、女 子甲组长拳两个项目的金、银牌。出生于1984年的义乌籍武术运动员张春 艳,在2005年10月举行的第十届全运会上,获得了武术套路女子自选剑术、 枪术全能冠军,同年12月10日至15日在越南首都河内市的群马体育馆举 行的第八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张春艳再次获取剑术冠军。出色的表现使 张春艳被评为浙江省2005年度“十佳运动员”。送入省体工大队的有黄平、 楼士美、张青燕、龚国慧等7人。义乌市武术协会,为了便于活动的开展,下 设佛堂武术分会,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拳击协会、摔跤协会、健身气功协 会、木兰拳协会等等。义乌武术协会出色表现曾多次被县、地、省各级体育 部门评为先进单位。在第四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上,来自金华的“天风 拳”创始人张天薇及其弟子摘得83金。尽管有许许多多热忱于武术事业的人士在奋斗,不断地在武术界创造 更多更好的成果,但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原有的具有其地方特色的拳种或者 套路得不到较好的继承和发展,武术先贤们的智慧和结晶势必渐渐流逝。 据现实调查,浙中传统的武术套路要么没有市场,要么缺少教练,在学校里 几乎没有开展,就是武馆里也不进行传统武术教学,仅仅屈指可数的个别村 头巷尾处会发现有人在练习传统武术。现代青少年习武之气日衰,体育爱 好趋于时尚,喜欢跆拳道的青少年大有人在,而武馆招生困难,大多武馆甚 至因为招不到学生而倒闭。就目前的教育体制,青少年普遍存在以学习为主,健身为辅的思想潮 流,以至于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身体得不到更好的保障,在响应国家全民 健身的同时,作为中国传统并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应该加强宣传力 度,从武术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加大宣传。让青少年能认识到国家的发展以 民族强盛为基础,经济发展要为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为目的,习武可以让我 们继承先辈们的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并学以致用。

浏览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