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是浙闽两省结合部,在东经118。4「-120。26,和北纬27。25,一 28。57,之间。东南是温州市,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 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地 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以中山为主,有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东北部 以低山为主,间有中山及河谷盆地。山脉属武夷山系,主要有仙霞岭、洞宫 山、括苍山,呈西南向东北走向,分别延伸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海拔 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山峰244座,龙泉市凤阳 山黄茅尖海拔1929米,庆元县百山祖海拔1856. 7米,分别为浙江省第一、第 二高峰。浙西南境内有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江、交溪水系,与山脉走向 平行,仙霞岭是瓯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洞宫山是瓯江水系与闽 江、飞云江和交溪的分水岭,括苍山是瓯江水系与灵江水系的分水岭。各河 流两岸地形陡峻,江溪源短流急,河床切割较深,水位暴涨暴落,属山溪性河 流,由于落差大,水力资源蕴藏丰富。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 18. 3—11.5七,平均年日照1712—1825小时。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自隋朝开皇九年(公元 589年)在浙西南建处州,后经更名括州、永嘉郡、处州路、处州府、丽水市。 现主要是丽水市的管辖区域,2000年7月19日撤销行署建制,设丽水市,辖 莲都区、龙泉市和青田、缙云、云和、庆元、遂昌、松阳、景宁7县。人口 249.4 万,由汉族与35个少数民族组成,其中,畲族占少数民族的95. 2%,是我国 畲族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比较有名的人物有刘基、汤显祖、卢镇、张玉 娘、叶绍翁、杜光庭、何澹、范成大、吴煜(吴三公)、陈言。古迹有如庆元廊 桥、河阳古民居、通济堰、许多摩崖,文物数居浙江首位。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浙西南有35个少数民族:畲族、苗族、土家族、 布依族、侗族、蒙古族、回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壮族、满族、水族、佰:族、 傣族、白族、朝鲜族、瑶族、黎族、藏族、布朗族、伤佬族、像傣族、维吾尔族、侬 佬族、土族、阿昌族、纳西族、达吾尔族、锡伯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高山族、 塔塔尔族、哈萨克族。少数民族人口共76000多人(不含外出半年以上少数 民族人口,包含外地来丽水经商半年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以畲族 为主,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5. 2%。畲族人口在500。人以上的县(市、区) 有莲都、景宁、遂昌、云和、龙泉、松阳,设有景宁畲族自治县、7个畲族乡镇。打尺寸,相传是纪念畲族英雄蓝奉高反抗唐王朝的武装斗争中,以断弓 (尺)将敌箭(寸)拨返敌阵的技艺演变而成。并广泛流传,激励畲族人民团 结奋进,自强不息。该运动对人体的反应速度、力量、灵巧、耐力等都有着良 好的促进作用。是一项极具推广价值的体育游戏项目,常在劳动休息时举 行。参加者至少两人,多则五、六人。在活动场地上画一个圆圈,一人手持 木棍站在圈内,木棍击竹条飞向前方,其他人在前场奔接,接到者可定“尺 寸”。未接住的竹条被就地拉起后向圆圈投去,持棍者可用手接,也可用棍 击出。若竹条投中圈内未被接住或未被击出,则投者得胜,持棍者换人。如 竹条投落圈外,或被击出,若落点经丈量后,根据距离远近给予持棍者一定 “尺寸”。在规定的时间内先得到规定“尺寸”或得尺寸多者为胜。稳凳运动曾在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表演,荣获 金杯奖。稳登原名“问凳”。起源于祈求神灵、赐法求医、消灾驱邪的宗教活 动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逐步演变为带有浓郁体育色彩的,深受畲 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其活动是三足架的一条长板凳上,两人各坐 一端,上下翘动、左右旋转的状态下进行抛投套圈比赛②。经常参加稳凳运 动能有效地发展灵敏、力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平衡能力和提高大 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对晕车、头昏、食欲不振等症状有着明显的改善 作用。本章节研究的浙西南武术主要指的畲族的传统武术和一小部分的汉族 武术。浙江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浙江的西南部,而畲族的人数最多,地域 分布最为广泛,畲族的武术是浙西南武术优秀代表,基本上代表了浙西南的 武术特征。浙西南武术的地域分布中国武术的主要拳种都是从地域性文化派生出来的,不同的地域文化 则以自身的个性风格和特殊内容,使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汇和汲取 了诸多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的营养,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基础。 浙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是指浙江西南地区,在少数民族历史发展中形成 特定的武术文化内涵,以畲族武术的非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或其遗存,构 成这一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重心,经过一定的研究开发,而形成具有该地 区的文化特点的武术文化。它是以浙江畲族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 化为主要内涵而形成的,其背后蕴涵的“地方特色”及其所传承的地域性 文化形态。笔者试探讨浙西南少数民族武术的地域风格和特点,摸索其形 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为深化武术文化的地域研究打下基础。浙江畲族的武术是浙西南武术优秀代表,基本上代表了浙西南的武术 特征。其武术有拳术、棍术、板凳拳等,重在强身健体,防身护身,攻防别具 一格,虎虎生威。拳术中主要有畲家拳、菇民拳、樟村拳、上宕功夫、法山拳 等。棍术主要有齐眉棍(盘柴缱)、钟家棒、茶园棍棒和扁担功等①。但限于 研究的实际困难,未能整理出全部浙西南畲族武术的内容,在此只能对调查 到的一些内容做一些整理和探讨。畲拳是畲族的独创的武术,在浙西南的景宁、温州等畲民聚集地均有人 群习练。畲拳是畲族拳术的总称,主要包括的具体拳术有很多。畲拳的主 要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拨、踢、扫、跳等。进攻时多用拳肘,防守时常 用前臂和掌;讲究以肘护肋,步伐稳健,动作紧凑,进退灵活,具有“下如铁。法山拳是流行于浙江龙泉一些少数民族村的传统武术,相传起源于少 数民族居住地潮州凤凰山。后来当地的研究人员将它整理成“笛子舞”,节 奏明快,动作粗犷,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十分优美。“连环拳”在浙江景宁一 代流传,自称源于祖宗大相师的拳花、棍花等。拳花有四门拳、五步拳、七步 拳、金子拳、绊子拳六个环节。棍花有四门棍、双头棍、交子柴、折花棍四个 环节。以上这些内容被用于军事训练的辅助手段,练拳习武之风经过千百 年流行、传承,已形成独具一格的畲族民间传统武术。樟村拳是浙江松阳县樟溪乡世代流传的一种少数民族拳法,拳法有“五 形”(龙形、狮威、虎坐、蛇买、鹤神),“八法”(内功法、意念法、身步法、擒摔 法、发力使用法、拳法、掌法、腿法)。套路体系共有小五步、六手、大八仙、小 四门、四手连环、五虎滩阳、十二腿、阴阳八卦掌、剑棍、灯花铁尺手等34路拳 法。樟村拳注重功法修炼,兼强身和攻防为一体,绝非花拳绣腿。其宗旨是 强身健体,遵循武德,想练拳必须先立德,无德者免学。上宕功夫发源于缙云县东南部胡源乡的上宕村,因地得名。所使用的 器械是硬木棒,因长度因人而异,但一般竖放时与人眉毛等高,故又称“齐眉 棍”。棍法技术有“一支香”“手连步”“头路” “二路”“七连步”等,其中以 “一支香”最为有名,棍法招式多变,攻守自如,极为厉害,成为该村的看家绝 活。“一支香”的演练特点要求在夜间进行。演练时在中堂后边点上一炷佛 香,置于膝盖齐高处。当练到第18式(即跑柴放下一笃)时,要用棍将香火 捅灭,但不伤损香杆,以此练习用棍击打的准确性,久而久之使功夫达到炉 火纯青的地步。上宕功夫套路古老独特,对于了解我国民间的武术种类、风 格和特征,有较高的研究和实用价值。菇民拳由丽水市龙泉畲族始创于西晋以前,大约有800多年历史。在数 百年前,浙西南少数民族菇民无现代通信设备,所处社会环境和治安情况较方哲红.浙西南畲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23(6) :85〜86. 差,仅靠一根扁担和一把斧头走天下,常遇强抢豪夺之徒和飞禽走兽的侵 袭。为了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菇民在生产生活中,把菇寮建立在地势相对 平坦的山坡上,并整理出一块平地,供菇民们早起习拳练武。菇民拳的拳术 有“硬拳”“五虎”“七步” “八步”及“扁担功” “凳花”和“铁尺”等。“扁担功”又称扁担花,其技术与棍术有似,笼统地说,连“捌杖”“锄头” “钉耙”“扁担”等生产工具可以充当武术棍棒使用。有“三步”“封崩” “十二 门”“小四门”“大四门”。其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是“打柴棍”,即盘柴褪是棍 术的一种,有长短之分,长的3. 6米左右,短的也有2. 3米。其招式有七步、 九步、猴子翻身、双头褪、三步跳、四步半、天观地测等。凳花作为菇民必备的防身本领,有较强的表现力,是香菇文化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浏览4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