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拳的休闲娱乐价值首先表现在船拳表演的装备及表演的热闹
- 陈王廷,http://baike. soso. corn/H448810. htm? sp=1448811o
- 《朱萍:舟山船拳传承人》,http:〃 zjol. com. cn/jrp"html/2011 - 08/23/ content_4_1. htm。
气氛吸引了人们的观赏。 一般的船拳表演是两条农船拼扎而成:“船 头用木板铺设拳台,约一丈见方;船舱挑扎彩楼,上扎‘鱼跃龙门’,左 右‘二龙戏珠’;船身遍插彩旗,顶端有某某村武术队牙边标旗,标旗 下‘太师椅’分置两旁,两员‘骁将’各执竹篙威武地安坐在那里,从防 船只地行进中搁浅。 中舱布幔门帘,一副对联引人注目。 上联是‘拳 打南山猛虎’,下联是‘脚踢北海蛟龙’。 左右置威武架,刀枪剑棍,长 短兵器,安置有序。 舱内鼓乐手吹打助威。 船艄上两只大橹合力摇 进,行至村镇便停船开拳献技。”武术文化精神宣扬的是英雄气概, 自然形成的威势气场激发了人性深处扬善惩恶的本性,而喧腾的景 象助长了人们心底的力量,与中国的武术文化精神天然合一。
“套路的比试一般以演练的精彩程度和是否人才辈出来做判 断,表演的人员形成默认的习惯,其套路不能重复,且表演的要比 前者更加精彩纷呈,否则是要坏掉自家船拳‘名声’的;功力比试往 往以惊险程度、力量大小等内容进行判断,比试的过程中若一方石 杠挺不动、炉子背不动,就算分出了输赢,赢的一方则可以选取输 家的兵器,输的一方只有再请能人,表演其他绝技战胜对方拿回输 掉的兵器,以赢得观众的喝彩。 从其形式来看,这是一种非常文明 的竞赛方式,人们往往是在欢声笑语中结束船拳的表演。”王老虎 是施家浜拳师中,见证过轧蚕花和打船拳的盛况,据他回忆当年: “打船拳,就是用两条木船拼凑在一块,上面铺上木板,两边围起栏 杆,在船尾支起彩棚,插上彩旗,放置刀枪木棍等道具,而在船头站 着一班敲锣打鼓的人马。 在船的中央,就是打船拳的舞台。 清明 那天,彩旗飘扬,锣鼓铿锵的施家滨拳船,从家门口的河道里起程,
① 《船拳》:晓阳,新浪博客,http :〃Hog. sina. com. cn/zhengnaifeng
o② 《船拳的文化价值与探究》,http://
www.cbsbw.com/ypnew_view.asp? id=1437。 穿过珠塘港,由北往南直入含山脚下的京杭大运河。 拳船到达含 山已时近中午,而此时也正是轧蚕花人气最旺的时刻。 游人们听 到喧闹的船拳锣鼓,山上山下,运河两岸,驻足围观船拳表演。 施 家滨的打拳船在河中缓缓地来回游动,船上的姑娘、小伙抬腿舞 拳,刀棍相接,一个个精彩、惊险的船拳节目,引得岸上的人们尖叫 声、鼓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壮观。约下午2时左右,收 获了五六万人鼓掌的拳船徐徐地驶离含山运河,打船拳的人们带 着一脸的喜悦和满足,回到家里摆酒庆贺。”而如今船上打拳的形 式改变为广场上用水泥板搭起一个舞台,船师也不再舟楫前来献 艺,而是坐着公交车来打旱船拳,更加增加了娱乐的成分。 有学者 阐明船俗文化背后的意义“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传统的船俗 文化是原始人类文化的活化石。 其二,船俗文化是原始宗教灵性 理念的聚焦点。 ‘木龙’观念和船神信仰正是这种灵性理念的具体 表象。 其三,船俗文化深层次、多角度地反映了东海渔民行船之艰 险和他们的道德观和追求目标。 如上所述的船眼睛、乌鸦旗、造船 信仰中的十二祭等,都是用‘超人’的形式表达了东海渔民征服大 海,夺取丰收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追求。 换句话说,这是在昔日极其 恶劣、困难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东海渔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 柱;同时也处处显示了他们求安、企吉的吉庆心理,暴露了他们灵 魂深处的脆弱一面”。人们在喜闻乐见的民间表演中观赏娱乐的 同时,也反映了原态的经济、文化、信仰,观赏娱乐是当下的生活体 验,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船拳具有传承和保护的价值。
① 沈虎生:《练市船拳与含山轧蚕花》,http://bbs.hz66.com/thread - 82391 - 1 - 1. html
o② 黄永良、程英俊:《论舟山船拳》,《体育文化导论》,2。。9年第3期。
四、传承价值
“从一个民族人们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文化传承实质上 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中权利和义 务的传递,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纵向的‘文化基因’复 制。”船拳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江南文化品性,可溯源至 明嘉靖年间,民间土壤深厚,既彰显出传统武术文化在现代的活 力,又呈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如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下, 江南船拳文化更具有传承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的意义 在于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根基,从浅层意义上看,是民族文化的一 种展现,而深层意义的价值在于世界文化语境下取得话语权,为世 界古老经典文化提供多元的血脉。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质上是传 统文化精神的现代显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多向涌 入,日益增加的精神需求亟待满足,特别是传统文化所独具的稳定 感,更能激发现代人的传承与保护的愿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 类智慧与经验的千年积淀,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原始根基,很多学者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做出了现代意义的阐释,吴馨萍在其文 章中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及特征在于:作为人的行为活动的 动态性和传承性;作为艺术、文化表达形式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作 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群体性和地域性。 孔晓玉总结出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性、民族性、传承性、活态性、非一致性。
① 赵士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 3期。
②吴馨萍:《无形文化遗产概念初探》,《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1期。
③ 孔晓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 权制度的构建》,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文章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七个基本特点:独特性、活态性、传 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 历史进程中的发生了演变和融合。 学者的论述中均涉及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价值。 至今,舟山船拳、温州船拳、青浦船拳 以及江苏船拳都已经获得或者正在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 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 视。2011年第五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一吴中区越溪 实验小学等作为保护单位的江南船拳,位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类别的推荐名单之内。 此外,南湖区的江南船拳已作为嘉兴市非 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有“武术之乡”美誉的华新镇在为其申报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舟山船拳、练市船拳也均申请成功。 无论是内环区域还是外环区域内的船拳,其传承的意义在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下得到了肯定。
船拳在各地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意在唤起人们传承 和保护的意识。 不可否认的是,船拳在人们大力发展生产的时代 环境下,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舞台,在世的老拳师们年事已高,而 记忆中的船拳也只是零散的碎片。 无法恢复当时的全部套路,从 船拳传承的角度看不无遗憾。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在郑州举行的 “武术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学术座谈会上,学者们提出“武术遗产是 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以武术传承人为载体,武术技 艺是动态传承的,这些传承人是‘活着的遗产’,保护武术文化遗 产,首先要珍视武术传承人和武术传播机构”。传统武术作为濒
①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60—69页。
② 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 《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视角》,《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的人人相传特性加速了消失的速度, 同时也暗含了对传承人保护的重要性,这在很多学者的论述中达 成了共识。 胡继云认为武术的保护中心在于传承,“传承人”是核 心与灵魂,“技术传承”是组成部分,“教育传承”是重要途径。 如今 活跃的中年船拳师是船拳传承人的中坚力量,他们上承老拳师原 汁原味的教与练,下启新生力量学与传。1985年江苏省体委武术 挖整组为再现古老船拳风采,多方查询,特邀船拳传人高泉根,陈 松年在吴县阳澄湖表演船拳,予以录像记载,江南船拳才重现于 世。 之后江南船拳各地争相效仿,频繁在国际国内传统武术比赛 中获大奖,并带动周围人们参与演练、学习。20世纪80年代中期, 施家浜“全村70余户、300来人,上至七八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 幼童,村姑少妇,小伙壮年,个个都会习武,人人会打一手船拳。 这 些天,每到晚上,或下班或放学的男女老少,集聚在王老虎家的操 练场,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排练一个个船拳节目,好在清明那天到 含山脚下一展威风”。朱萍是舟山女拳师,她说:“我带出的几百 个徒弟都是近几年教的,现在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教舟山船拳。”朱 萍在北安公园举办舟山船拳培训班,把自己新编排的新船拳套路 教给100多名新手,让舟山船拳后继有人。 而六横岛峧头社区武 术协会会长刘赛琴,通过近几年宣传推广,社区每天习练包括舟 山船拳在内的武术人数有数百名,最大年龄80岁,每天清晨在烈 士塔下习武场面十分壮观。 船拳师们不仅仅是自身习武的行家, 同时也常常作为船拳的恢复者和组织者,成为传承船拳的中坚 力量。
浏览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