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滇黔文化的性质和特征

施惟达、段炳昌等在其编著的《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中提出,云南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多样性、边缘性、和融性。蒋楚麟、蒋南华认为:囿于特殊的生态环境、地理、历史,贵州文化具有不同于周边的巴蜀文化、滇粤文化、荆楚。

①施惟达、段炳昌编者:《石南民族文化概说》,417 1)1,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②殷国禺:《论中原文化对石南文化的影响》,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4)„

③郭渐翔:《货州文化发展史迹》,载《理论与当代》,2002 (5)。

④王鸿儒:《贵州文化结构:从二重:对抗到多元一体》,载《理论与当代》,1998 (9)。

⑤史继忠:《对贵州文化的再认识》,载《贵州民族研究》,2000 。 文化的个性特征,是一种多元一体的边缘文化和山地文化,是千百年来各世居民 族在各个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层面上、不同的历史阶段长期积淀的区域特色文化。贵州文化是坚持本土文化,乂对外来的周边文化和中原文化采取妥协、宽容与吸纳等态度,双方长期不断碰撞并交触的结果,是一种非此非彼,既此亦彼,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文化形态和多元一体,异彩纷呈,既封闭乂开放的边缘性文化特征便形成了。①黎铎认为,山地文化是贵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有:立体农业经济模式;二元的人口素质结构;大杂居、小聚居的社会环境。除了这些特点以外,历史上滇黔地域的人们还擅长弩射,惯见刀 兵,性情彪悍,尚武好勇,具有不同于中原、巴蜀、吴越等的文化特点。②

综上所述,滇黔文化具有多样性、边缘性、和融性、山地性,淳朴秀丽、精美柔顺、文化主体精神不强、开放性和封闭性并存的文化特质和勇敢强悍、民性刚烈的精神特质。

(四)滇黔武术文化研究综述

1.滇黔地域内的拳种研究

这方面的专著有吴荣臻的《苗族武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贵州省武术协会、贵州省体委群体处和贵州省民委文教处合编的《贵州少数民族武术》(贵州科技出版社,1992),杨近文和杨敦慧合著的《贵州苗族武术》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等几本著作,着重对苗族武术的发展历程、苗族武术的特点及其兵器、某些苗族武术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苗族武术中的格斗技法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论文有天文的《苗山武艺》(《武林》,1983 (10))、 王华、王金华的《苗拳》(《贵州体育文史》,1986 (2))、张凤贵、张伟岱《傣族武术》(《中华武术》,1986 (10))、李德祥的《神奇的傣族武术》(《中华武术》,1998 (6))、石天敬的《傣族武术趣谈》(《中华武术》,1985 (2))、刘 扬武的《傣族武术》(《中华武术》,1990 (11))、石天敬《崩龙武术》(《中华武术》,1984 (2))。遵义地区体委武术挖掘整理小组的《遵义地区拳种简介》 (《贵州体育文史》,1986 (2))、铜仁地区体委武术挖掘整理小组的《铜仁地区拳种简介》(《贵州体育文史》,1986 (2))、洪治平的《布依族武术》(《中华武 术》,1992 (1 ))分别对滇黔武术的源流、分类和特点进行了研究。

2.滇黔地域内的武术器械及用法研究

石天敬《云南各族武术兵器多姿彩》(《武林》,1983 (10))对云南各少数

①蒋楚麟.蒋南华:《浅论贵州文化生成的边缘性特征》,载《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 (3)„

②黎铎:《货州山地文化特征论》,载《贵州文史丛刊》,2002 (2)。 民族兵器进行了分类。刘传扬《户撒刀的来历》(《武林》,1984 (2))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户撒刀的来历。胡小明《少数民族武术拾趣》(《中华武术》, 1987 (4))]中对景颇族目瑙纵歌中的刀术表演和阿昌族的刀进行了生动的描写。郭志禹《倏忽纵横释刀术》(《中华武术》,1987 (7))中讲,景颇族的刀术除了 “正面劈击”、“左右弧行飞砍”等刀法,还有“躬腰飞速纵旋”、“仰身腾越叉刺”、“转身三步跳”、“卜字跳”,“七步跳”、“飞鱼跃”等大量的跳跃动作。刘扬武《景颇族武术》(《武林》,1990 (3))中说,景颇族长刀不离身, 刀术成了景颇族的标志;长刀是战斗的武器,也是舞具。童恩正在、《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戈的研究》(《考古学报》,1977 (2))中对西南地区的青铜戈进行了系统分析。童恩正在《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考古学报》,1977 (2)) 中对西南地区青铜剑作出了系统分析。范勇《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斧钺》(《考古学报》,1979 (4))对西南地区青铜斧钺的类型、年代和分布、文化渊源及相 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张增祺《略论滇西地区的青铜剑》(《考古》,1980 (7)) 对滇西青铜剑的分类、断代、族属、起源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李健民《云南青铜矛》(《考古学报》,1995 (2))对云南青铜矛的类型和分布、春秋青铜矛、 战国青铜矛、汉代青铜矛进行了研究。肖明华《论滇文化中的横琴兵器》(《四 川文物》,2004 (1))对横琴兵器的类型、年代及发展、铸造及其使用诸方面作了探析,认为横鎏兵器在春秋晚期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滇青铜文化的面貌。 王海平、史文《贵州出土兵器简介》(《贵州体育文史》,1986 (2))对贵州出 土的铜兵器、铜铁合制兵器等作了一定的研究。

3.滇黔武术的历史研究

袁永龙《贵州武术史话》(《贵州体育文史》,1987 (4))、张凤贵、张鸿力 《云南少数民族武术的特点及发展战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集》,云南 民族出版社,1991)、李德祥《中国哈尼族武术文化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 (6))、石天敬《云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概论》(《体育文 化》,1995 (4))、饶远、杨万智《民族文化对民族体育的影响一云南彝族体育的历史探索》(《体育文史》,1991 (1))、张延庆《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阐 析》《体育文化导刊》,2009 (1),对滇黔武术的历史渊源、分布特点、活动特点、拳种特点、技术特点等进行了研究,并对云南民族武术存在的问题以及滇黔民族武术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另外,在地方志中也夹杂着一些武术的内 容,如《云南省志•体育志》、《贵州省志•体育志》和一些有关民族文化的著作和研究中也有一些关于武术的史料,如曹先强《阿昌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峻骥《我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中的武术》(《中华武术》,1991 (11))、龚成政《德宏州德昂族武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等。虽然这些研究所使用的多为口头史料,缺乏严格的考证, 但对我们研究滇黔武术仍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史料研究线索。

4.以往研究不足以及本书的研究方法

(1)滇黔地区拳种众多,但专题研究较少,仅有的一些研究大多集中在苗 拳、傣族拳术等少数拳种上面,而其他拳种的研究或描述大都散落在相关民族文化研究的书籍中,大都没有作专题深入研究。

(2)研究形式多为拳种的梳理,且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武林》、《中华武术》、《武魂》等信息性杂志上,在专题学术研究刊物上鲜有相关研究成果的 出现。

(3)滇黔武术的片区研究主要集中于贵州的黔东南州、铜仁地区、安顺市, 云南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区域内,其他地区面广且多为泛泛而谈。

(4)对滇黔武术的历史与文化、风格与特点、现状与发展的研究,虽然早在20世纪80—90年代贵州的袁永龙和云南的石敬天等就进行了初步探讨,但研究深度不够。

(5)民俗艺术与体育中的武术文化可谓浩瀚繁多,但多繁杂,缺乏专题研究与疏理。

本书希望通过借助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化学、历史人类 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运用地域文化理论,通过滇黔武术本体,深入分析、探 索、研究滇黔武术文化蕴含着的文化内涵,提炼滇黔武术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地域特征。

浏览4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