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拳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民俗、文化的共同生成的结果,正
《练市船拳与含山轧蚕花》,http://bbs.hz66. coWthread - 82391 T T.html。 如恩格斯所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是从许多单个的 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 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 错的力,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 果。”船拳的价值在多个方面值得深入挖掘,“中国武术有着深厚 的传统文化积淀。 作为中国先人的一种技击之‘道’,在长期的发 展中它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兵学、中医学及养生导引理论等等, 因而成为一种极富文化内涵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方式,并依凭它 自身的文化魅力绵延至今”。船拳背后深藏着民族文化的认同 感,民族精神的凝聚力,但也不得不承认,船拳产生的历史环境是 单纯的,如今在经济的冲击下,在世界格局的改变下,在人们精神 信仰和追求发生微妙的变化下,船拳等体育文化类正面临着巨大 的冲击,“原本在一个单纯环境中发展、继承,并用来维系和满足传 统中国文化理念教化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开始了本土上与外来 文化的碰撞、融合和对接,不免容易引起人们对船拳未来的焦虑, 况且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与个体喜好和特长密切相关,同 群体的依赖和结合相对较弱,他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最为脆弱, 在全球工业化、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最容易遭到削弱而走向消亡”, 这就更促使我们去保存与传承船拳的文化价值。 新中国成立之 初,船拳活动未再开展。 直到现在,我们在国家文化大发展战略指 引下,开始了对这一古老拳种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希望它能为江南 的文化发展事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① 恩格斯:《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信之五)。
②周伟良:《中国武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序第1页。
③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页。
第二节 不同文化圈船拳的个性差异
一、技术形态层面的个性差异
《纪效新书》:“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 宜、腿可飞腾。 而其妙也颠番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 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 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 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 冥焉! 人不得而窥者谓 之神。”拳法变化的要诀是:快、灵活、变化莫测。 总体上看,船拳的 技术形态深受有限的空间制约,一般是在船头或者两条船拼凑起 来,在船头八仙桌大小的地方用木板铺设拳台,演练者在此范围内 施展拳脚、演练各种拳法套路。 空间的限制决定了船拳演练时不 可进行大面积的蹿、跳、蹦、腾、纵,同时船拳肩负着抗敌防身的功 能,因此其特点既要有刚劲的力度“刚劲有力、劲力短暴”,同时又 要注重速度与手法多变,“出招敏捷、收招迅速、如猫捕鼠、如箭在 弦”,船体的晃动决定了演练时要随水波荡漾而稳扎马步,以刚为 主、以柔为辅,刚柔相济。
在中心文化圈,以苏州为代表,从苏州船拳的基本构成来看, 则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如果就江南船拳的运动形式而言, 它应有器械船拳和徒手船拳的区分。 徒手的表演形式包括拳术、 爬桅杆和翻跟头杂技。 拳术中的代表内容有如“小红拳”“王家短 打”“大八仙”等。 器械表演形式包括兵器和器械杂耍。 兵器如“青 龙偃月刀”“双枪”“单拐”“大朴刀”“双锏”等。 杂耍则有钢叉、竹 篙、船桨等。 第二,如果就江南船拳的表现形式而言,它应有闭口 船拳和开口船拳之分。 闭口船拳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主要有
“武松独臂”“时胜合手”“燕青下山”等。 在开口船拳方面,具有代 表性的内容主要有“四方拳”“十只台子”(拳谱见图31)、“三国群英 拳”“杨家将拳”(拳谱见图32)、“八黑拳”等。
杨家短打世无 双。
图32杨家将拳拳谱
其中,开口船拳吟唱的乐曲均为苏州的民间小调。 苏州的地 方小调与苏州的船拳结合而形成的开口船拳这种变化无疑说明了 船拳的娱乐化倾向。 苏州越溪船拳历经多年的发展,其主要特色 是在江南丝竹调的背景音乐下,从事船拳的练习和表演以及注重 船拳的竞技性表演,代表性拳种如四方拳。 四方拳是传统船拳中 优秀的拳术之一,动作朴实无华、劲力充足、刚柔相济、虚实并用、
攻守兼备、立足实战。 与其他拳术相比,它更强调在较小的空间内 进行练习,要求手法简洁,步法稳重,动作严密紧凑,短小精悍,同 时向四个方向进行演练,故名曰“四方拳”。 苏州北桥是全国的戏 曲之乡,深厚的戏曲土壤和船拳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地方典 型的开口船头拳,它是在2 000多年前就有的船拳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至今也已有140多年历史。代表性拳种如“十只台子”。十只 台子拳谱:“第一只台子四角方,岳飞枪挑小梁王,武松手托千斤 石,姜太公八十遇文王;第二只台子凑成双,辕门斩子杨六郎,诸葛 亮要把东风借,三气周瑜芦花荡;第三只台子桃花红,百万军中赵 子龙,文武双全关老爷,连环巧计是庞统;第四只台子四角平,吕蒙 正落难破窑蹲,朱买臣上山樵柴卖,何文秀落难唱道情;第五只台 子是端阳,莺莺小姐烧夜香,红娘月下偷椅子,引得张生跳粉墙;第 六只台子荷花放,阎婆惜活捉张三郎,宋公明杀奔上梁山,沙滩救 驾小秦王;第七只台子是七巧,蔡状元起造洛阳桥,观音弄雨来作 法,四海龙王早来朝;第八只台子桂花香,徐子健做官探家乡,孙大 娘结识白路山,老黄狗胜过人情长;第九只台子菊花黄,狄青英雄 世无双,案断阴阳包文正,张飞喝断当阳桥;第十只台子唱完成,唐 僧到西天去取经,孙行者领路前头走,降服山中妖怪精。”苏州沙家 浜船拳的发展,是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沙家浜船拳流传中,不仅 注意医疗卫生,亦有相关的开口船拳问世。 代表性拳种“八黑拳”。 八黑拳拳谱:“楚霸王拔帅举鼎,汉姚期手托千斤。 尉迟恭单鞭救 驾,赵玄增伏虎桂行。宋牛皋牛头山大战,猛张飞急奔前程。黑李 逵东京大闹,焦光赞武艺伤人。 若问此拳名和姓,八黑英雄世传 名。”湖州古吴兴地区的练市、双林一带的船拳,“似南拳亦非南拳, 架式短小精悍方寸之内即可行拳,所谓真正拳打卧牛之地。 具有 体用兼备,内外兼修,短兵相接,效法水战的独特风格和刚攻时出
招敏捷,收招迅速,防御时从手为主,似开拟闭,以身为轴,原地转 动。 练功时注重步法,多练马步、三角步、拖步、马步转立步,以求 步法稳健。 腰步重转体、甩腰、下腰等训练,以便操拳时灵活自如, 进则带攻,攻则带躲闪”。无锡船拳传自吴县北桥镇西洪村,主要 是小洪拳、还有船拳中的长三拳,不仅仅局限于拳术,还学习武术 器械,如刀、枪、剑、棍、钢叉等。
次中心文化圈的江苏常州、浙江嘉兴、上海松江船拳,以常州 阳湖拳为代表。 常州的“阳湖拳”在拳法上继承南方小洪拳手法, 由于发源地的缘故,拳法本身的变体较少,讲究紧凑实用和近身短 打,场地要求更小,注重展示绝技,“其中身怀绝技者,能将古兵器 钢丸全身上下抛滚,在航行的船上表演自如。 船近桥时,将钢叉抛 入空中,拳船快格过桥洞,钢叉飞越桥面落下,表演者在扬手的瞬 间又继续全身抛滚运转”。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融入渔翁撒网、 扔网、网鱼等捕鱼招式,充分运用水性拳法。 总体来看,常州阳湖 拳与其他拳种比较,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幅度很小。 阳湖拳讲 究紧凑实用与精悍灵巧的近身短打,所以其活动幅度小,可在船 头、八仙台上练拳,因而有‘拳打卧牛之地’一说,拳腿并重,原地旋 翻,幅度颇小,快速勇猛,精悍灵巧,近身短打,进多退少的武术风 格。 二是拳架低矮。 三是快速勇猛。 四是边练边唱。 练拳时一拉 架子,同时唱起歌诀,内容皆为历史典故,如‘关云长单刀赴会’、 ‘张飞喝断巴陵桥’等,形成了开合呼吸法,越唱越练越有劲。 五是 拳路短套。 因为速度快,没有滞留,能量消耗大,拳路就只能短套。 六是手步迥异。 其出拳都是瓦楞掌(卷帘掌),步型为寒鸡步(半马
浏览41次